摘要:朋友圈里的一条评论,竟然直接把自己送进了拘留所。湖北襄阳的孟某某,47岁,在九三阅兵直播刷屏的日子里,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在别人转发纪念活动的内容下面,留下了一些被认为是诬蔑和诋毁的文字。当其他网友纷纷表达爱国之情时,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对这些
朋友圈里的一条评论,竟然直接把自己送进了拘留所。湖北襄阳的孟某某,47岁,在九三阅兵直播刷屏的日子里,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在别人转发纪念活动的内容下面,留下了一些被认为是诬蔑和诋毁的文字。当其他网友纷纷表达爱国之情时,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对这些言论进行侮辱和嘲讽,甚至还散布了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报告,社交媒体用户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认知越来越清晰,超过70%的用户认为网络言论应当受到法律约束。孟某某的这些操作,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情绪,大家纷纷表示愤慨。警方的反应很快,经过调查,孟某某对自己干的事供认不讳。一天之后,也就是9月4号,枣阳公安以寻衅滋事的罪名,对他做出了行政拘留的处罚。
某互联网分析师认为,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误以为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但事实上,网络言论的法律责任与现实生活无异。这件事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当事人被处罚这么简单。
它把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无比现实的问题,再一次狠狠地甩在了我们每个人面前:在社交媒体这个看似虚拟的空间里,我们说话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孟某某的言论具体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官方通报用了诬蔑、诋毁、侮辱、散布谣言这些分量很重的词。这些词的背后,是触碰到了很多人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对国家的情感,对历史的敬畏。
资深媒体人指出,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个麦克风,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底线。你以为是躲在屏幕后面,敲敲键盘就完事了,其实不然。你发出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数字世界里留下了一个脚印,这个脚印可以被追踪,可以被截图,可以被传播,最终也可能成为给你自己带来麻烦的证据。
支持者认为,孟某某的经历是一个警示,提醒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当自律。然而,也有反对者指出,对网络言论的过度监管可能会抑制言论自由。这种多角度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网络言论自由的复杂性和边界。
笔者分析, 孟某某的事件反映出社交媒体时代个人言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随着网络空间的日益重要,言论自由的边界和责任应当成为公众教育的重点。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关于网络言论的法律案例,这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网络发言,真的要三思而后行。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