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不谈风口,不谈独角兽,只聊一件事:普通人怎样在看似饱和的市场里,真正抓住属于自己的商机。我的内容分三段:什么是商机、如何发现它、最后是“为什么金矿往往埋在最小众的人群里”。请允许我用最口语化的方式,把这件事讲透。
各位正在手机屏幕前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不谈风口,不谈独角兽,只聊一件事:普通人怎样在看似饱和的市场里,真正抓住属于自己的商机。我的内容分三段:什么是商机、如何发现它、最后是“为什么金矿往往埋在最小众的人群里”。请允许我用最口语化的方式,把这件事讲透。
【第一部分 什么是商机】
先给商机下一个极简定义:
商机不是“新”,而是“痛”;不是“大”,而是“准”。
用公式表达:
商机 = 未被满足的需求 × 可被付费的意愿 × 可承受的供给成本。
请大家记住这三个乘号,缺一不可。很多创业者只盯“需求”却忘了“意愿”,或者只盯“意愿”却算不清“成本”,最后都死在现金流上。
举三个一分钟就能理解的例子:
1. 地铁早高峰,几乎人人都单手扶杆、另一只手刷手机。痛点是“单手无法同时拿充电宝和数据线”。于是出现了磁吸式迷你充电宝,单品年销3个亿。
2. 深夜直播间,宝妈哄娃睡觉,痛点是“娃哭怕吵邻居”。于是出现“会发光的安抚玩偶”,客单价199元,毛利率70%。
3. 老年人旅游团,痛点是“不会线上值机”。一个95后小伙在机场摆摊代打登机牌,单人单天最高净赚1200元。
看见没?需求越具体,解决方案越轻便,就越容易形成商机。大机会不一定来自大发明,更多时候来自“把别人忽略的小麻烦一次性解决”。
【第二部分 如何发现商机】
接下来,给大家一套可复制的三步扫描法,不依赖灵感,只靠日常训练。
第一步,场景观察。
把你的24小时拆成颗粒度为10分钟的镜头,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在哪个空间?我正在克服什么阻力?我如果突然多一件什么工具,会立刻更轻松?
举我自己的例子:去年我在广州塔下排队登塔,烈日暴晒,队伍里90%的人都在用手机拍照,但另一只手必须打伞。那天我意识到:如果有一把“自带手机支架的折叠伞”,当场就会有人买。三天后我在1688找到了供应商,成本12元,景区卖39元,一周卖空两千把。
第二步,数据反推。
别只刷短视频,要学会看“指数”。打开抖音/小红书/微信指数,输入行业大词,再点“关联上升词”。只要某个长尾词30天内涨幅超过100%,且商品供给少于需求,你就找到了缝隙市场。
比如,今年4月,“露营+宠物”关键词暴涨320%,可淘宝同时期在售的“宠物专用帐篷”不足300个链接。嗅觉快的人立刻冲进去,618期间单品月销8000顶。
第三步,访谈验证。
找到10个典型用户,每人聊20分钟,只问三句话:
“你最近一次为这个事抓狂是什么时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最多愿意花多少钱?”
“如果明天就有产品,你立刻下单的最大顾虑是什么?”
把他们的回答做成词云图,高频词就是产品卖点,最高付费意愿就是定价上限,最大顾虑就是你要优化的功能。
走完这三步,你基本就能把“模糊感觉”变成“有数据、有访谈、有定价”的初步方案。
【第三部分 为什么金矿往往在最小众的人群】
到此,我们已经知道商机长什么样、怎样系统地发现它。现在来到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真正的大钱,常常藏在最小众、甚至被忽视的群体里?
先抛结论:大众市场拼规模,小众市场拼溢价;大众市场卷流量,小众市场卷信任。当巨头们用广告碾压主流人群时,小众人群反而处于“供给真空”,你只要比他们更懂这群人,就能享受超额利润。
给大家四个真实案例,分别对应四种小众切入口:
1. 生理差异型小众
中国左撇子超过4000万,但淘宝左撇子专用剪刀月销Top1只有600件。一位义乌卖家只做左撇子厨房用品,SKU不到20个,年利润300万。核心只有一句话:“我们比你更懂你的左手。”
2. 兴趣亚文化型小众
60岁二次元旗袍团在抖音爆火,她们缺的是“大码JK制服”。传统JK厂商最大码到2XL,这群阿姨需要4XL。一个95后女生专门做“奶奶JK”,单价是普通JK的2倍,复购率却高达60%。因为“被看见”本身就是溢价理由。
3. 场景极端型小众
户外骑行圈里有一群“夜骑党”,他们怕狗、怕摔、怕手机没电。有人把“LED车灯+超声波驱狗+磁吸充电宝”三合一小配件做到149元,毛利率65%,月销3万单。赛道小到连大厂都懒得立项,但利润足够养活一支10人团队。
4. 身份标签型小众
“大码男性增肌”是健身赛道里最被忽视的一块。抖音话题播放量2.1亿,但系统课程不足10套。一位200斤的健身教练专门录“240斤卧推计划”,单套课999元,上线30天卖出1200份。他的秘诀是:镜头里永远先露肚腩,再露成绩,用户信任感瞬间拉满。
看见了吗?这些市场小到在主流数据里几乎看不见,却同时具备高客单价、高复购率、低获客成本。只要你能用他们的语言说一句:“嘿,我懂你。”溢价空间就自然产生。
【结尾 行动召唤】
最后,把今天的所有内容收束成一句可执行的话:
“从今天开始,别再追风口,而是追‘牢骚’追抱怨——每一个被忽视的牢骚,都是一张带金额的支票。”
如果你愿意,今晚就做一次小实验:
打开微信,搜索“吐槽+你所在的行业”,把前50条抱怨抄下来;
从中挑一个你能在一周内做出最小可行产品的问题;
成本控制在500元以内,放到咸鱼或朋友圈,测试48小时;
只要有3个陌生人愿意付费,你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众金矿。
祝大家都能把别人的牢骚,变成自己的机会。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