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熹微,天安门广场静默如一部待展的历史长卷,八十载风云在此凝聚。九月的北京,天高云淡。清晨六时,联合军乐团已列队完毕,1300余名乐手如雕塑般肃立。国旗杆东北侧,是他们静止的身影;而他们的音乐,即将唤醒一段沉睡的民族记忆。
晨光熹微,天安门广场静默如一部待展的历史长卷,八十载风云在此凝聚。九月的北京,天高云淡。清晨六时,联合军乐团已列队完毕,1300余名乐手如雕塑般肃立。国旗杆东北侧,是他们静止的身影;而他们的音乐,即将唤醒一段沉睡的民族记忆。
九时整,钟声敲响。第一声礼炮划破长空,国旗护卫队从纪念碑旁庄严行进。八十响礼炮,每一声都是对历史的叩击,象征八十年风雨征程。鞍山烈士纪念馆内,15名抗战老兵后代与80余名各界代表齐聚。国旗冉冉升起时,73岁的王京临眼含热泪高唱国歌——他的父母皆曾是八路军战士,在抗战中浴血奋战。“看到整齐的方队和精良的装备,我无比激动。这是祖国强大的象征,更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成果。”
徒步方队走来。步伐铿锵,足音如雷,每一步都叩响历史的回音壁,唤醒岁月深处的英雄记忆。“参阅部队多从具有抗战血脉的单位抽组,涵盖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战主力”。荣誉旗帜在风中飞扬:刘老庄连、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老虎团……这些曾浸染战火与鲜血的旗帜,如今被新一代军人高擎肩头。装备方队中,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音速装备、无人作战系统首次亮相。这不是武器的炫耀,而是和平的保障——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的希望便多一分。
全国目光在此聚焦。广州中山纪念堂,1800余名代表肃然端坐。这里曾是1945年广东地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地,此刻已成铭记历史的见证场。河北科技学院内,一万两千名新生挺直腰板凝视屏幕,眼中“充满对祖国的自豪与对先辈的崇敬”。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国之强盛与国防之固。银发老兵与青春学子并肩而坐,共沐历史回响,同感时代脉搏。这种代际传承,正是抗战精神生生不息的写照。
这场阅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26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纪念活动,来自俄、美、英、法等14国。他们代表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历史贡献的广泛认同。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指出:“中国纪念活动的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阅兵彰显出“中国致力于为全球稳定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俄罗斯学者马斯洛夫强调:“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被低估”——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为守护人类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阅兵落幕,精神传承正启。广州中山纪念堂内,“我父辈的抗战故事”宣讲会上,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德平动情追忆父辈峥嵘岁月。一段家族记忆串联起壮阔民族史诗,引领全场重回烽火年代。河北科技学院中,校园广播台献上朗诵《山河无恙,吾辈当强》。青年以铿锵之声诠释时代担当,随后万名师生齐声高唱《歌唱祖国》,激昂旋律久久回荡。
八十年前,胜利号角响彻东方大地;八十年后,和平乐章激荡万里长空。阅兵式在《胜利进行曲》中落幕,但精神传承永无止境。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亿万人民正以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共赴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永恒征程。年轻战士坚毅的面庞、老兵湿润的眼眶、学子激昂的歌声,共同铸就了一个民族不可战胜的史诗。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