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专业: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来了!校方:不会被AI取代!这是要培养本科型人才的保姆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09:52 2

摘要:网友调侃 “暑假在家当‘德华’(网络热词,指擅长带娃的人),开学专门学当‘德华’”,更有人好奇:这个专业难道是培养 “本科级别的保姆”?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去干,挺好的。

而且月嫂的工资,不低,很高很高。

今年开学季,山东女子学院新增的一个本科专业火了 ——“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录取 40 个名额,分数比省一段线高出 50 到 70 多分,还吸引了 2 名男生报考。

网友调侃 “暑假在家当‘德华’(网络热词,指擅长带娃的人),开学专门学当‘德华’”,更有人好奇:这个专业难道是培养 “本科级别的保姆”?

校方一句话打破争议:“这个专业不会被 AI 取代”。

今天就来拆解这个 “带娃专业”,看看它到底教什么,又藏着哪些教育新趋势。

一、不是 “保姆培训班”,本科专业教的是 “科学带娃 + 管理能力”

很多人看到 “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第一反应是 “这不就是学怎么带孩子吗?中专、职高不就有类似专业?”

其实不然,本科阶段的这个专业,早就跳出了 “喂饭、哄睡” 的基础照护范畴,核心培养的是 “懂科学、会管理、能研究” 的复合型人才。

从课程设置就能看出来,它不是简单教 “换尿布、冲奶粉”,而是涵盖三大类核心内容:

第一类是 “基础理论”,比如儿童心理学、婴幼儿营养学、发育行为学,要能通过孩子的哭声判断需求,通过行为表现识别发育问题。

第二类是 “实践技能”,比如婴幼儿早期干预(针对发育迟缓的孩子制定训练方案)、亲子活动设计(根据不同月龄设计促进大脑发育的游戏),甚至包括婴幼儿急救(呛奶、窒息的应急处理)。

第三类是 “管理能力”,比如早教机构运营、婴幼儿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托育服务规划,毕业后能去早教中心当管理者,也能参与托育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标准搭建。

举个例子,普通保姆带娃可能只知道 “孩子哭了要抱”,但这个专业的学生要能分析:孩子哭是因为生理需求(饿了、困了),还是心理需求(缺乏安全感、想互动),甚至是潜在的健康问题(身体不舒服);遇到发育稍慢的孩子,还要能结合营养学、运动学知识,设计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这些都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撑和专业的实践训练,绝非 “保姆经验” 能替代。

二、分数超线 50 多分,男生也报考,背后是 “带娃行业” 的升级

这个专业能吸引高分考生,甚至打破 “带娃是女性专属” 的偏见,核心原因是 “婴幼儿照护行业” 早就不是低端劳动岗位,而是需要高学历人才的 “朝阳领域”。

现在的家长,早就不满足于 “有人看着孩子安全就行”,而是追求 “科学育儿”。

比如 0-3 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家长想知道怎么通过游戏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孩子挑食、不爱吃饭,希望有专业人士制定营养方案;甚至遇到孩子 “说话晚”“不合群”,需要有人能判断是否属于正常发育,还是需要早期干预。

这些需求,普通保姆很难满足,必须靠懂理论、有方法的专业人才。

数据能说明问题:目前我国 0-3 岁婴幼儿约 4000 万,但每千名婴幼儿对应的托育服务人员不足 1 人,且现有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不到 30%。

很多高端早教机构、私立托育中心,开出月薪 8000-12000 元招聘本科以上的婴幼儿照护管理人才,比普通白领工资还高。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专业分数高还能吸引男生 —— 它打破了 “带娃是体力活” 的认知,变成了 “靠专业能力赚钱的技术活”。

三、校方说 “不会被 AI 取代”,真相是 “情感互动” 无法被算法替代

“AI 都能给孩子讲故事、教英语了,这个专业真的不会被取代?” 面对质疑,校方的解释很实在:0-3 岁孩子需要的 “回应性照护”,AI 短期内做不到。

所谓 “回应性照护”,简单说就是 “及时、准确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并且用充满情感的方式互动”。

比如孩子拿着玩具递给大人,不是单纯想 “分享玩具”,可能是想获得关注、想一起玩,这时候需要人用眼神交流、语言鼓励、肢体互动来回应,这种 “情感连接” 是 AI 做不到的 ——AI 能识别孩子的动作,却读不懂动作背后的情绪;能播放儿歌哄睡,却无法在孩子害怕时用温暖的语气安抚,更无法根据孩子的表情调整互动方式。

再比如遇到孩子哭闹,AI 可能只会按照预设程序播放音乐,但专业人才会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肢体动作,结合当天的饮食、睡眠情况,判断是 “困了”“饿了”,还是 “身体不舒服”,甚至能发现早期的健康问题(比如孩子频繁哭闹可能是肠胃不适)。

这种 “灵活应变 + 情感共情” 的能力,是依赖算法的 AI 难以复制的,也是这个专业的 “不可替代性” 所在。

四、这个专业的出现,藏着教育和社会的双重变化

“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本科专业的诞生,不只是高校新增一个专业那么简单,更反映了两个重要趋势。

一方面,是 “职业教育的升级”。

过去,婴幼儿照护相关的专业多集中在中职、高职,培养的是 “操作型人才”;现在本科院校开设这类专业,意味着这个行业开始需要 “研究型、管理型人才”。

比如要研究不同地区婴幼儿的发育特点,制定更贴合本土的照护标准;要管理连锁早教机构,统筹师资、课程、运营,这些都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来支撑,也让 “带娃” 这个职业,从 “体力劳动” 向 “专业服务” 升级。

另一方面,是 “社会对‘育儿’的重视程度提升”。

以前,“带娃” 被看作是 “家庭内部的事”,甚至觉得 “不用专门学习”;现在,越来越多家庭意识到,科学的早期照护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愿意为专业的育儿服务付费。

高校开设这个专业,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也让 “育儿” 从 “经验主义” 走向 “科学主义”,减少因 “不懂方法” 导致的育儿焦虑(比如担心孩子发育慢、不会引导孩子社交等)。

别小看 “带娃专业”,它藏着新的职业机会

看完这个专业,或许有人还会觉得 “学带娃没必要读本科”,但事实是,随着社会对科学育儿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个领域的高端人才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未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去早教机构、托育中心当老师、做管理,还能进入社区做婴幼儿健康指导,甚至自主创业开高端托育工作室,职业路径比想象中宽得多。

更重要的是,这个专业的出现,也打破了 “学历越高,越要远离‘服务类’职业” 的偏见。

其实,无论是 “带娃”“养老”,还是其他服务行业,只要能解决社会需求,能靠专业能力创造价值,就是值得尊重的职业,也能获得不错的发展。

对今年考上专科、纠结未来方向的学生来说,这类贴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或许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选择 —— 毕竟,能被 AI 取代的是重复劳动,而需要 “人” 的温度和专业能力的工作,永远有机会。

来源:慧慧聊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