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朋友圈被一个话题炸了锅——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主持人选谁,居然吵成了一锅粥。有人叫着“老董上!”,有人喷“别再摆烂了”,活像在讨论一档选秀节目。我刷到这新闻时,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搞错场合了?纪念这么庄重的事,咋整成选美比赛了?
这几天朋友圈被一个话题炸了锅——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主持人选谁,居然吵成了一锅粥。有人叫着“老董上!”,有人喷“别再摆烂了”,活像在讨论一档选秀节目。我刷到这新闻时,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搞错场合了?纪念这么庄重的事,咋整成选美比赛了?
董卿的名字被推出来后,骂声和支持声几乎一样多。反对的人说她“太严肃,像个机器人”,支持的却觉得“换谁都比不上她稳”。说实话,我自己也纳闷:现在啥活动都得来点“综艺效果”?就算纪念晚会非要逗乐观众,真能让人们笑着听那些血泪史吗?
我一个表弟刚毕业,刷到这新闻还问我:“哥,董卿不就是春晚那个老太太吗?搞不懂老人为啥总捧她。”我只能跟他讲,四年前春晚要是没她救场,那直播估计得乱套。还有她主持的《朗读者》,好多老一辈的历史故事都是她一问一答带出来的,连我这种对历史不感冒的人都能听得进。可现在年轻人总觉得“正经”就等于“无聊”,好像严肃的东西都该往综艺里掺段子。
说到这个,我真担心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越来越浅。朋友发朋友圈说:“让董卿讲讲那些英雄,总比现在短视频里‘抗日神剧’靠谱。”他家侄子刚上高中,历史课提到台儿庄战役,孩子脱口而出的全是搞笑段子,问他当年死了多少人愣是说不出数字。这不闹笑话吗?历史要是整成段子集锦,那可真是对先烈的大不敬。
但反对董卿的人也不是没道理。有人说她“高高在上,像在演戏”,还有人嫌她文化太高,“讲得太文绉绉”。这话听着耳熟——当年故宫讲解员走红时,不也是分两派?一派觉得“专业才该当道”,另一派喊“太严肃没人看”。可历史纪念活动到底该是谁说了算?是观众口味,还是对历史的基本尊重?
最近网上有个段子:“现在连扫墓都得拍短视频,坟头都要摆个自拍杆。”虽然夸张,但你看好多晚会主持人非得穿汉服跳女团舞,硬生生把传统整成了cosplay。要是抗战晚会来个主持人边讲战史边跳《爱你》,那画面光想想就够难受的。
不过董卿确实有点尴尬。她离开春晚后四年没见啥大动作,倒是《朗读者》口碑不错,但现在的观众早被各种快节奏综艺惯坏了。有次我刷到弹幕:“主持人能别老摇头了吗?”“语速能不能再快点?”这些评论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观众连说话方式都得追着潮流改,历史叙事还能保留多少“原味”?
其实问题不在于董卿个人。你看日本某电视台请偶像团体主持二战纪念活动,结果被国际媒体骂到热搜;法国那边倒好,找来老将军和网红一块主持,观众又觉得“不伦不类”。咱们这儿呢?一边骂“老气横秋”,一边又怕“娱乐过度”,两边都不得罪太难了。
前两天看到新闻,说某省搞了个“虚拟主持人”纪念晚会,全息投影出来个林则徐跟观众对话,现场还玩VR重现历史场景。技术倒是先进,但网友留言都在问:“能让人记住历史吗?”这让我想到初中历史课,老师要是整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最后不还是靠背课文?
说实话,我挺矛盾的。既不想看主持人正襟危坐像个机器人,又怕一堆笑话把历史变成游乐场。董卿的优势可能就在这儿——她既有文化底子能把故事讲透,又不像有些人端着架子。但她确实太“老派”了,现在年轻人刷视频追个“0.75倍速”都觉得慢,谁还有耐心听她细讲某个战役?
最让我上火的是,现在连讨论历史都得掺和流量。有平台发了个投票:“支持严肃风格”和“要综艺效果”,底下评论全是骂战。有人说:“抗战晚会要是播个搞笑片,我直接举报!”另一拨回:“严肃到死气沉沉谁看啊?”两边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谁也没法给出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我最近在博物馆做志愿者,发现个事:很多小孩对历史课不感兴趣,但看到董卿的纪录片片段,居然会主动问问题。这说明文化名人确实能起纽带作用。可现在捧红一个传统文化传播者,比培养偶像还难。短视频平台捧的是“说唱历史”,综艺捧的是“穿越剧情”,传统文化传播者反而成了“老古董”。
最后想说,这事真没标准答案。董卿上也好,新人上也罢,关键得让人听完晚会知道:历史不是用来搞笑的,也不是用来装样子的。但现在这舆论场啊,你要是认真点就被骂“死板”,闹腾点又说你“不尊重”……我都不知道该支持啥,只能希望别把这么严肃的事,闹成一出流量争夺战。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