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京城儿那些传奇人物,有的人名儿你现在喊出来,可能胡同里的老大爷都会跟你讲上两句,大刀王五就是这么一号人。想当年,他在世时就有张罕见的照片流传下来:厚嘴唇、板着的脸,两只眼睛像闪着寒光,据说谁都不敢直视。他年纪虽已过了四十,气场还在,比现在健身房那一拨年轻人
要说京城儿那些传奇人物,有的人名儿你现在喊出来,可能胡同里的老大爷都会跟你讲上两句,大刀王五就是这么一号人。想当年,他在世时就有张罕见的照片流传下来:厚嘴唇、板着的脸,两只眼睛像闪着寒光,据说谁都不敢直视。他年纪虽已过了四十,气场还在,比现在健身房那一拨年轻人都要有精神头儿。有人拍了张旧照,拿出来给晚辈看,说,这就是那个能在乱世里一手撑起一片天的大刀王五。你要是小时候听老人唠嗑,这个人肯定是民间惩奸除恶的榜样,谁也不敢惹。
其实王五,真名是王正谊,他出生在河北沧县,家里愁云惨淡,早年家道就挺有故事的。老人们说,王五还不到四岁,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就像煮粥,剩下的只有母亲和小王五相依为命。家里穷,母亲为了让孩子活下去,天天出去帮人洗衣做饭,被人欺负也只能忍着。有一年风雪天,她拎着破篮子走十几里地只为给邻居打短工,回来的时候鞋上全是冰碴子。但有些家里,虽然穷,但日子也安稳,母亲还会做小米粥,留一小碗给王五,孩子吃饱了才能长本事。
小王五懂事得早,见母亲手上生冻疮,自己就出去跑腿提水,能干点啥就干点啥。邻居都说,这家孩子憋着一股劲儿,特别是他跟人玩耍的时候,哪怕被大孩子欺负,他也不哭不闹,倔得很。就这样熬过了一些年头,等王五长成壮小伙,据说背上能扛两袋麦子,邻居还感叹“王家的娃娃有股子骨头”。
话说少年王五,偏偏对武术上了瘾。那时候沧县一带,街头巷尾常常能看见有人舞刀弄棍,王五就缠着一个叫肖和的老武师,天天跟在旁边看。肖和也是个脾气倔的老头,一开始嫌他穷,怕他连口饭都吃不上,后来见这孩子每日不落地来,干脆让他搭把手进院子干活,顺便教些拳脚。王五练功刻苦,有时候汗水都能浸湿地面,肖和笑着说,这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器。
但王五不满足于此,既然入了武行,苦练就是为闯一番天地。他后来又跑到沧州城,想拜著名的武师双刀李凤岗当师父。有意思的是,那年李凤岗刚决定不收徒,怕徒弟太多教不过来。王五不信邪,一连好多天都在李家门口跪着,膝盖都磨破了才打动李凤岗。老武师见这年轻人如此执着,感叹道,“有志气,收了!”于是王五成了第五徒弟,江湖上便有了“大刀王五”的名头。
李凤岗的刀是真功夫,王五学时特别用心,把那些身法和变化琢磨得透彻。后来李凤岗觉得,练武不能总窝在家里,“你得见世面”,便把王五送去跟师兄刘仕龙学押镖。押镖不是光靠力气,还要有胆识,有一回王五和师兄弟夜里赶路,碰上强盗,刀光一闪,王五一刀劈在地上,震得那伙人吓得跑了。镖行老辈都知道,王五上路,只要有他在,没人敢打劫,就连镖局账房都放心让他管银两。
日子就这么过着,王五卷着行李去了天津,在码头干了几年,后来辗转到了京城。那时候北京的镖局生意正兴旺,他凭着本事拿下了不少大单活,还交了不少朋友。到了1877年,他用多年积蓄开了自己的源顺镖局,半壁街上挂着“王五”大字招牌,一把青龙偃月大刀斜放在墙边,来请镖的都得忐忑。镖局业务越做越大,王五处理事情公道,从不吃亏,街坊都夸他:“这人,不光有本事,有心气儿。”
闲话一句,王五看过的事多了,自然也不怕惹事。甲午战争后,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有一回听说御史安维峻被砸了乌纱帽,要被发配边疆。人人都在议论,觉得打了败仗,朝廷还在搞官场痰盂,谁都冤得慌。王五一听,心里不舒服,干脆带着手下亲自护送安维峻到戍边,一路无事,临别不收一分钱,街里巷口传成了美谈。
可王五并非只会武艺。他开了文武义学,请来教书先生,自己则教刀法拳脚。学堂里有个规矩:进来不能欺负人,有事讲理不要借刀逞能。这点很像现在的武校,不过王五更强调“侠气”,不让徒弟耍威风。说起来奇了,那时候维新派谭嗣同正迷上武术,经常来跟王五切磋,两人一见如故,有时聊得天南海北,有时刀棍落地再喝两口茶。有人开玩笑说,这俩人关系铁得像小门神。
到了1898年戊戌变法,谭嗣同被皇帝提拔上来,王五也为朋友高兴,还主动抽空做谭嗣同的贴身护卫。《变法》一事在京城传播得挺快,不少年轻人把王五视作“维新武师”,总觉得谁要敢惹他,十里八村的武林绿林都得帮忙。可惜世道变化太快,慈禧太后一刀下来,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满城风雨搜捕。
此时王五劝他:“兄弟,咱们避一避风头。”谭嗣同摇头,只说“我已不把生死放在心上”。王五急得团团转,不想朋友白白送命,甚至跑遍城里的武行义士,准备拼命救人。可谭嗣同没答应,宁可就义。王五心里憋着苦也没法发,跟熟人唠叨只能说“此事无解”。
最后,菜市口刑场,谭嗣同等六人被当众处刑,王五目睹这一幕,挺直着腰杆强忍着泪,便亲自替好友收尸。据说有警备队想拦他,“你不是要闹事吧?”王五冷着脸说,“兄弟之情,生死不弃。”最终,他带着谭嗣同遗体赶回湖南浏阳,路上遇到多少关卡没人敢拦。
那段日子,王五的情绪一直低落,有次在家里喝酒,邻居看见他直皱眉头。后来他带了一帮弟子和武林中人,暗地里收拾了一些贪官奸臣。有些事儿不能明着讲,老百姓都称他是“惩恶扬善的主儿”。据说医院里曾有一个科长收钱贪污,被王五带着几人夜里找上门,第二天就在院子外头挂上纸条,“自省自改,否则后果自负”,此后再没有人敢乱来。
到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京城一派狼烟。王五本来可以带着弟子一起隐居,但他不信邪,带着武林义士还真上了阵前。有次顺源镖局门口来了几十个清兵要抓人,王五本来能跑,但门里有不少妇孺孩子,他硬是挡在前面,“你们要人,先拿我。”人们都说他是“硬骨头”,专为别人出头。
后来清兵把王五交给了八国联军。那场面不堪,王五被带到西河沿儿,连问都没怎么问,便被枪决。街坊都说,这京师大侠死得冤。尸体挂在城门上示众,亲朋好友哪里敢去收?那时霍元甲在天津,听到消息后难过极了。趁夜带着两个弟子搭黑小车,硬是把王五的头颅从城上偷了下来,悄悄安葬。
其实王五一生,说真话也就两句话,苦过、拼过,心头的英雄气一直没变。他是谁?是街头看得见、说得出的侠客;是押镖路上一身胆气的义士;更是乱世里旁人只能仰望但没法模仿的大人物。你要说后来的人怎么记住他,或许只是饭桌上的热议,但那股子骨头,还真是没人敢轻易忘。
人说“江湖已远”,但每当有人遇到不平之事,想起来京城有这么个人,心里总少不了那股敬佩,甚至隐隐希望世上多几个“王五”。大刀王五,这名字,不管过了百年还是千年,总是让人唏嘘。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