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为了践行这一伟大事业,四年来,中远海运散运先后两批次派出四位优秀帮扶干部,扎根粤西高州的新垌、泗水两镇,带着央企的担当与热忱,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田埂阡陌间,停驻在农家院落里,奔波于产业基地旁。他们带着政策的温度、资源的活水与智慧的星火,俯身倾听泥土的低语,细心体察乡亲的期盼——或是为闲置的土地寻找“重生”的路径,或是为滞销的农产品搭建“出山”的桥梁,或是为乡村的孩子点亮“远航”的梦想。
如今,当风拂过新垌镇的茶园,会捎来茶叶的清香;当月光洒满泗水镇的油厂,机器的嗡鸣里藏着村民的笑声——四年间,1328万元帮扶资金如涓涓细流浸润田野,250多万元消费帮扶似暖阳照亮农舍,桥梁架起通途,产业扎下深根,曾经的疑虑化作如今的笑颜。中远海运散运助力粤西高州乡村振兴的画卷,在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细细描摹之下,愈发鲜活靓丽。
常态化关心慰问帮扶工作队员
牛铃摇响致富路,油香茶韵绕农家
80亩荒坡变养牛基地、黄皮/茶叶实现“身价翻倍”、闲置厂房成油厂,村集体年增收超12万元。
工作队员和镇村干部商议强村公司发展战略
产业是乡村的“筋骨”,中远海运散运帮扶工作队一脚踏进田间地头,就攥紧了这根“硬支撑”。
新垌镇的荒坡上,曾长满半人高的杂草,风一吹,只剩萧瑟。散运工作队员史志永、李俊锋调研时蹲在田埂上算过一笔账:闲置的80亩地,若能养牛,既能让土地“活”起来,又能把外流的劳动力“拉”回来。工作队支持130万元的“启动金”像一粒石子,在平静的村庄里激起涟漪——村民们捏着衣角犯嘀咕:“养牛会不会臭?能赚到钱吗?”
实地考察养牛场项目
工作队员揣着政策文件,挨家挨户叩门。陈大叔家的门被敲开时,他正蹲在门槛上抽旱烟,“在外打零工,今天有活明天没,家里老的小的都悬着心。”
队员拉着他去邻村的养殖基地,看牛舍干干净净,听负责人算“一头牛出栏能挣多少,地租一年能拿多少”。回来的路上,陈大叔的烟袋杆敲了敲鞋底:“我信你们!”
如今,荒坡上立起了整齐的牛舍,96头牛甩着尾巴吃草,哞哞声里藏着底气。陈大叔穿着蓝色工装喂牛,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揣在兜里,踏实得很。
“以前怕老了没人管,现在摸着牛栏的木头,就像摸着好日子的扶手。”他笑得眼角堆起褶子,手里的草料撒得匀匀的。
2024年,通过项目承包村集体实现年固定增收12万元,这组数据有力地鼓舞了多少村民的心。
新垌镇的黄皮熟了的时候,山坳里飘着甜香。可从前,黄皮摘下来只能论筐卖,雨天烂在地里是常事。工作队提出70万元项目投资,往“黄皮小镇”的泥土里扎:修冷库、请师傅教做黄皮干,还带着村民跑展销会。
参加新垌镇打造黄皮产业推介活动
现在,黄皮摇身变成琥珀色的果干、黏稠的果酱,价格翻了几番,果农的竹篮里装着的,不只是果子,还有“能存住的钱”。
茶香更浓了。新垌茶曾像藏在深闺的姑娘,再好也少人知。工作队请专家来,手把手传授炒茶技艺,给茶叶换上精心设计的新包装,还拍了短视频发上网。
2024年秋,泗水镇大翰村的闲置厂房里,机器开始“咕咚咕咚”运转。工作队转移到这里时,驻村第一书记徐军和工作队员梁勇踩着田埂走访,听村民说“想在家门口挣钱”。他们跑遍粤西的油厂,问遍花生油行当的行家,最后拍板:“就办油厂!”
从2024年10月动工到2025年1月投产,不到3个月,广东省兴成粮油有限公司就开业了。开业那天,大翰村强村公司的牌子和“中远海运散运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的牌子一起挂起来,村民们踮着脚看,孩子伸手去摸牌子上的字,那是他们心目中的未来和希望。
如今,油厂每天能产出花生油15吨,金黄的油顺着管道源源不断流进瓶里装进箱里,村民的口袋也一天天地鼓了起来。
四年里,250多万元的帮扶采购单,像一张张奖状贴在村里的公告栏上,散运帮扶的村集体的账户里,都多了超10万元的提留。村民们见面谈论的,不再是“明天去哪打工”,而是“明年再多种几亩地”。
人才振兴:
知识浇开希望花,归雁衔来春消息
19名贫困生获“一对一”帮扶、500多人次接受农技培训、电商人才返乡带动就业。
帮扶干部入户发放一对一帮扶助学金
乡村的未来,在孩子的眼睛里,在返乡人的脚步里。
高良村的夜晚,小辉家的灯总亮到很晚。屏幕那头,志愿者阿姨正给他讲数学题,屏幕这头,他的铅笔在草稿纸上沙沙地写。这是工作队牵的线——19名贫困生和中远海运散运职工结成“一对一”帮扶,三年里,学费有人管,功课有人教,周末还有人带着他们“云游”博物馆。
小辉的爸妈种着三亩地,以前他总低着头走路,怕同学笑他穿旧衣服。现在,他的作业本上红勾越来越多,上次学校运动会,还跑了800米第三名。
“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工作队的叔叔一样,给村里修路、建学校。”他说这话时,手里的奖状被攥得紧紧的。
邀请科技特派员对荔枝种植进行现场培训指导
田埂上的“课堂”更热闹。散运工作队请来的农业专家蹲在菜地里,教村民给菜苗掐尖;油厂里,技术员拿着检测器,做好花生油的品控。500多人次的培训,像一场场及时雨,落在干渴的土地上。
种菜大户王大哥以前凭经验种植,听了课才知道“菜也得吃‘营养餐’”。现在他的菜收割时,收成比以前更好了,“专家讲的,比老辈的土办法灵!”
小张在外地做电商时,总刷到家乡的视频:黄皮干上架了,花生油卖火了。他收拾行李回了泗水镇,工作队帮他找仓库、对接物流。现在他的直播间里,身后堆着金灿灿的花生油,“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大翰村自己榨的油,香得很!”一年下来,他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带出来十几个村民跟着做电商。“以前觉得家乡穷,现在才知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闪着光。
文化振兴:
广场载歌载舞乐,学堂播撒新希望
杂草坡变“远航广场”、小学换新装建“航海教室”,4名村民通过专场招聘登轮工作。
邀请深圳远洋汤常明船长在高良小学宣讲航海文化
文化是乡村的魂,工作队走到哪,就把这魂牵到哪。
麻子坪村的远航广场,曾是片“被遗忘的角落”:杂草没过膝盖,破砖头堆成小山。工作队开村民大会那天,刘大妈满眼期待的:“要是能有个地方跳跳广场舞,那该多好。”
工作队找资金、调设备,村民们扛着锄头来清理杂草。三个月后,广场变了样:标准的戏台和篮球场,议事亭还配上石凳,村民们在家门口就用上了和城市住宅小区一样的健身设施。
傍晚时分,音乐一响,刘大妈就带着姐妹们上台子跳起来,红绸子在夕阳下飘;孩子们追着皮球跑,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鸟。“以前吃完晚饭就上床睡,现在跳完舞回家,睡得才香呢!”刘大妈扇着蒲扇,脸上的红晕还没褪。
大瀚小学的操场上,新铺的跑道铮亮铮亮的,孩子们光着脚跑过,像踩在云朵上。中远海运散运捐赠180万元,给小学换了新课桌、新厕所,还建了个“航海文化教室”。
大翰村小学航海文化教室正式启用
教室里的轮船模型前,孩子们挤着看:“老师,这船能开到大海里去吗?”在他们眼里,这些模型不仅装着中国航海的故事,更装着“走出去看看”的梦想。要知道,已有4名大哥哥通过散运工作队组织的“水手机工专场招聘”,成功输送到中远海运集团接受系统培训后登轮工作……正如校长说:“孩子们的眼睛亮了,学校就有了希望。”
大瀚村广场联欢晚会那天更热闹:村里的锣鼓一响,孩子们就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村中退役的老军人们穿着些许褪色但依然干净整齐的军装,苍苍嗓子却依然满腔热血地唱着《军中绿花》。
小李家的娃一边听一边附和着,身后的爷爷摸了摸他的头:“长大后也去参军吧!”经工作队修葺后的文化广场上,“村K”大赛正酣,村民吼着山歌,赢了的奖品是一桶花生油。“日子好了,就得唱出来!”
组织振兴:
开展“凝心乐助”党建共建,党员带头拆柴房推进危路改造,村企“结对子”解难题。
工作队牵头组织支部共建交流活动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的“主心骨”,中远海运散运帮扶工作队把这根骨头磨练得更硬。
帮扶以来,散运公司党委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持续深化与镇、村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领域交流,为当地送去更先进的发展和运营理念、管理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思想动能。
危路改造时,党员老李第一个拆了自家的旧柴房。“党员不带头,谁信你?”他挥着斧头,汗水顺着脸颊流进脖子里。村民们看着,也跟着拆:“老李都拆了,咱还等啥?”三拆三建中,党员的红马甲成了最醒目的颜色。
党建工作室里,党校老师讲政策,党员们记笔记。村党员小李以前总说“党员就是挂个名”,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学习。“上次帮王婶申请低保,跑了三趟才成,才知道党员得真办事。”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
慰问脱贫户
工作队还带着村里的党组织和周边企业“结对子”,你帮我找销路,我帮你找工人。现在村里有事,党组织一招呼,企业、村民都来搭把手。“以前各管各的,现在像一家人。”村支书说这话时,手里的茶杯冒着热气。
生态振兴:
路灯照亮幸福路,清水流过新家园
120盏路灯照亮高良村、6.8公里路灯连起大翰村,建成“远海桥”、拓建小学路段,两村获评“美丽宜居村”。
帮扶干部组织村民绿化植树整洁街道
村子美了,日子才能甜。中远海运散运帮扶工作队给乡村“梳妆打扮”,让每寸土地都透着精气神。
高良村的夜晚,120盏路灯像点点繁星落到山坡和街头转角,照亮了田埂和屋檐。以前村民走夜路得打手电,现在晚归的人踩着光走,心里踏实。
捐赠安装太阳能路灯
大翰村的路灯更长,605盏灯连起来有6.8公里,远远看去,像条发光的龙趴在村里,“到镇墟里做买卖回来,也不用摸黑了!”村民们说。
新垌镇远海桥的故事,村民们能讲上半天。2024年7月,工作队要转移到泗水镇,这桥刚立项,修还是不修?有人说:“算了吧,带着资金到新地方好干事。”可散运帮扶干部站在河边,看着学生们踩着危桥过河,心里不是滋味——这桥是南北交通的要塞,是排洪的关键,更是孩子们上学的安全线。
工作队跟公司报告说:“桥不修,心里不安。”施工过程中,每逢下雨,散运工作队员都披着雨衣去工地,哪怕发着烧,也得看看浇筑中的桥墩牢不牢。
2025年春,桥通了那天,张伯牵着孙子的手走过新桥,摸着栏杆感慨:“以前下雨,孩子上学得用棍子探水过河,现在走这桥,稳当!”
研究益智基地步道建设
新垌中心小学临国道,每逢上学放学高峰期,校门口准会大塞车,一辆辆重载大货车从孩子们身边擦身而过更是险象环生。中远海运散运帮扶工作队当机立项捐赠80万,历时9个月完成该路段拓建,为学生筑起安全屏障。
参与高良村泥石流灾害后清淤工作
2023年新垌镇那场百年一遇的洪水过后,工作队紧急立项捐赠50万元,第一时间修护栏、补路面,帮助村民解决正常出行问题。现在的新垌镇,路边的树又绿了,那场洪水好像从没来过。
高良村和大翰村,现在都评上了茂名市“美丽宜居村”。房前屋后的花池里,月季开得正艳;垃圾桶摆得整整齐齐,再也不见乱堆的垃圾。大妈们坐在树下择菜,聊着谁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四年光阴,中远海运散运帮扶工作队的脚印深深印在高州的泥土里,变成了油厂里的“黄金油”,变成了茶树上的嫩芽,变成了远航广场上的歌声,变成了太阳能路灯下踏实出行的脚步。他们说,乡村振兴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让陈大叔不再愁养老,让小辉能安心读书,让张伯过桥时不用再揪心。
如今,新的故事还在续写。中远海运散运的“兴”光,还会继续照亮这片土地,让高州乡村振兴的梦,越来越甜,越来越美。
来源:中远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