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北京中关村的年轻人,在“来菜”餐厅门口排起百米长队,只为尝一口地道的藕汤时;当深圳蔡林记的取号系统单日突破1000单,食客甘愿为热干面等待三小时——楚菜,这个曾被贴上“区域性”标签的菜系,正以惊人的速度攻占一线城市。
文 I酒度(ID:thevolcn)图 I源自网络
当北京中关村的年轻人,在“来菜”餐厅门口排起百米长队,只为尝一口地道的藕汤时;当深圳蔡林记的取号系统单日突破1000单,食客甘愿为热干面等待三小时——楚菜,这个曾被贴上“区域性”标签的菜系,正以惊人的速度攻占一线城市。
这场饮食文化的突围战,不仅让湖北味道成为新晋流量密码,更引发一个关键命题:同处荆楚大地的楚酒,能否借势突破地域壁垒,在全国白酒版图中分得一杯羹?
楚菜奇袭:地方风味到全国现象
楚菜作为中国十大菜系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兴起于秦汉,盛于明清,成熟于当代。如今,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国化扩张。
楚菜凭什么征服口味挑剔的一线城市消费者?其成功可归纳为三个核心密码。
政策赋能与品牌重塑。2018年,湖北省政府正式将鄂菜更名为楚菜,明确打造万亿级产业的目标。这一战略升级为楚菜走出湖北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此后,省政府系统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供应链体系、制定行业标准,为楚菜规模化发展破除障碍。
口味中庸与南北通吃。楚菜以“鱼米俱香,炖煮擅长”为核心特质。其“咸香微辣”的调味,既保留了湖北风味的辨识度,又不似川湘菜那般具有强烈刺激性,容易被北上广的多元客群接受。而湖北作为“千湖之省”,淡水鱼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洪山菜薹、莲藕等特色食材自带“天然、绿色”标签,完美契合一线城市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文化营销与体验创新。楚菜进京不仅“带藕”,更是“带文化”。楚菜企业将湖北方言的趣味与祝福融入消费场景,如“来财”蒲扇、“藕遇”书签等,通过“藕”与“偶”的谐音营销,巧妙将楚文化元素融入用餐体验增强了品牌传播力。
楚酒困局:产酒大省的无声尴尬
与楚菜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楚酒在全国市场仍然声量不足。
湖北是白酒产销大省,但楚酒长期面临全国性名酒与地产酒竞争的双重压力。稻花香、劲牌、白云边、黄鹤楼、枝江大曲、石花等品牌虽在省内占据主导地位,但全国市场渗透率不足。对比川酒(五粮液、泸州老窖)、苏酒(洋河、今世缘)、徽酒(古井贡、迎驾贡)等的集群式崛起,楚酒仍有短板:
一是文化赋能不足。楚菜巧妙利用楚文化IP打造品牌影响力,而楚酒虽然拥有同样文化资源,却未能有效利用,尚未将文化IP转化为品牌资产。
二是品类教育缺失。楚菜企业通过现场体验、文化传播等方式不断进行消费者教育,而楚酒在品类整体认知度提升方面投入不足。
三是渠道协同不足。楚菜在全国开拓的餐饮渠道本该成为楚酒推广的天然阵地,但两者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楚菜馆内推荐的酒水单上,难见楚酒身影,反而被其他全国性品牌占据。
破局之道:楚酒如何借楚菜东风
面对楚菜万亿产业目标,楚酒仍有机会分一杯羹。
从政策层面看,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楚菜产业发展,出台《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品牌培育、标准化建设和产业链融合。楚酒完全可以借助同一政策东风,实现协同发展。
从市场趋势看,消费升级为特色酒类带来新机遇。湖北白酒香型丰富,楚酒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香型创新打造差异化优势。
从产业规律看,菜系与酒类的协同发展有成功先例。川菜与川酒、鲁菜与鲁酒、淮扬菜与苏酒都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楚菜在全国市场的扩张,为楚酒提供了天然的消费场景和品牌认知基础。
不过,楚酒要真正借势楚菜东风,还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协同机制。
楚菜与楚酒可共同开发“地道楚宴”体验,让热干面、武昌鱼、排骨藕汤与楚酒相得益彰,打造“楚酒配楚菜”的体验模式,形成完美的味觉组合。与此同时,楚菜在全国的扩张为楚酒提供了现成的渠道资源,楚酒品牌完全可以和这些楚菜品牌实现渠道共享与联合营销,共同挖掘楚文化资源,打造统一的楚文化美酒美食名片。
楚菜的爆发证明,地域文化并非全国化的桎梏,关键在于能否用现代商业语言重构传统。对楚酒而言,这既是一场品牌沉淀的时间战,也是一场品类、场景、文化持续迭代的创新战。无论如何,白酒江湖的楚军突围,注定是一场关于耐心与创新的较量。
来源:老李的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