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劼人(1891—1962),1912年转入成都府中学堂(石室中学)就读。1919年6月,李劼人担任“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书记,负责西南地区新思潮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西南地区的思想启蒙。随后李劼人赴法国勤工俭学,与李璜、周太玄等人合办“巴黎通讯社”,首
今年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华民族历经十四年
浴血奋战的伟大抗战
终于赢得胜利
四万万人齐蹈厉
同心同德一戎衣
外敌入侵的苦难
浴血奋战的壮烈
历史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我们缅怀历史、纪念胜利
正是为了奋勇前行、开创未来
矗立于这一光辉时刻的
伟大抗战精神
指引着我们
淬砺民族血性
捍卫民族尊严
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
石室中学不仅传播知识与文化
更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学生心中
在国家危难之际
郭沫若、李劼人、李一氓、何其芳等
一大批石室师生
毅然挺身而出
为民族解放前赴后继
奉献了青春与热血
他们的身影
是抗战一代的缩影
他们的精神
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宝贵财富
校友/教师:李劼人
李劼人(1891—1962),1912年转入成都府中学堂(石室中学)就读。1919年6月,李劼人担任“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书记,负责西南地区新思潮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西南地区的思想启蒙。随后李劼人赴法国勤工俭学,与李璜、周太玄等人合办“巴黎通讯社”,首将巴黎和会消息传回国内,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1931年至1933年执教于石室中学。抗战时期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主编《笔阵》,掩护进步作家和地下党员。著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被郭沫若誉为“中国的佐拉”。
校友: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1912年转入成都府中学堂(石室中学)就读。1913年赴日本留学,留日期间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1923年学成归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复杂的历史原因,郭沫若一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开展统战工作,直到1958年经党组织批准才登报恢复其党员身份。邓小平在其悼词中称“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见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抗战期间,校友郭沫若写作的《血肉的长城》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浩然之歌,抒发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校友:王光祈
王光祈(1892—1936),1912年转入成都府中学堂(石室中学)就读。1918年6 月,王光祈与李大钊、周太玄等七人发起以革新国家面貌为宗旨的“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5月4日,王光祈参加火烧赵家楼游行示威活动,并向《川报》提供报道,推动“五四运动”在四川地区传播。1919年年底,王光祈又同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组织了“工读互助团”,互助团部分成员成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1920年,毛泽东经王光祈推荐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毛泽东致函少年中国学会杨钟健,谈及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有关情况。
教师:杨伯恺
杨伯恺(1892—1949),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杨伯恺到成都联合县立中学(石室中学)任教,教公民和社会学课,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杨伯恺的影响与熏陶下,学生中阅读进步书刊者不断增多。在杨伯恺老师的影响下,石室附近的少城公园与何公巷的墙上出现了不少共产党的宣传品。1949年12月8日,杨伯恺被残酷屠杀于成都十二桥。
校友:周太玄
周太玄(1895—1968),1912年转入成都府中学堂(石室中学)就读。1918年6月,与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主管文书与对外联络工作,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与李璜、李劼人等合办“巴黎通讯社”,首将巴黎和会消息传回国内,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周太玄一生勤于科研和著述,被称为中国腔肠动物研究的鼻祖。
校友:李一氓
李一氓(1903—1990),1919年—1923年,就读于成都联合县立中学(石室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一氓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科长、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后在中央特科工作。参加过长征,并先后任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秘书长。抗战胜利后,李一氓先后任苏北区党委书记、华中分局宣传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对外工作。
1982年4月17日,李一氓由子女陪同回母校访问,深情地在当年的寝室门前停步凝眸,并为母校题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石室文风烁古今”。
教师:曹葆华
曹葆华(1906—1978),1931年—193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系。1935—1939年在成属联中(石室中学)教授英文,应学生邀请担任进步刊物《战地学生旬刊》名誉理事,并常去中共成都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战地学生旬刊社”活动,结识了很多做抗日救亡工作的爱国人士。1939年曹葆华毅然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著作的翻译,成为我国著名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
校友:郭汝瑰
郭汝瑰(1907—1997),军事家、中共特工。1923年1月—1926年12月就读于成都联合县立中学(石室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重新与中共建立联系,秘密会见了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投入了隐蔽的情报战线,源源不断地将绝密军事情报提供给中共中央,并在敌人堡垒内部瓦解国民党军队,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屡建奇功。
淞沪会战中的抗战将领郭汝瑰,麾下8000子弟兵几乎全部阵亡,怀着必死之心的郭参谋长给军长写了如下的遗书: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教师:刘骏达
刘骏达(1910—1949),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经党组织安排进入成都石室中学任历史教员,积极组织师生投身民主解放运动。1948年10月,刘骏达支持并参加了成都市各级学校教师争温饱罢教运动,以教职员联谊会名义举行记者招待会,揭露反动当局罪行,迫使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同意拨发当月“平价米”,补发欠薪,获得各学校教师的信任。1949年,刘骏达组织团结各中学教师开展罢教,发动学生组织尊师会,开展“反饥饿、争温饱”游行示威活动,使反动当局大为震惊。1949年4月20日刘骏达被捕,1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成都十二桥。
刘骏达为高三十三班毕业学生钟尚武题词“是其所是 非其所非”,并加盖自己刻的各类印章十二个。
教师: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1931—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7年—1938年任成属联立中学(石室中学)国文教员,讲授自编活页文选,开篇即讲鲁迅作品《娜拉走后怎样》,首次将新文学带进石室课堂,积极宣传进步思想。何其芳与进步学生关系密切,指导其创办了进步刊物《学生文艺》,并亲为撰稿。在石室任教期间,有感于成都作为大后方的“不作为”,何其芳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并于1938年8月奔赴延安抗日根据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毅然投身红色革命中。
《成都,让我把你摇醒》诗文节选内容:
成都又荒凉又小,
又像度过了无数荒唐的夜的人
在睡着觉,
虽然也曾有过游行的火炬的燃烧,
虽然一船一船的孩子
从各国战区运到重庆,
只剩下国家是他们的父母,
虽然敌人无昼无夜地轰炸着
广州,我们仅存的海上的门户,
虽然连绵万里的新的长城,
是前线兵士的血肉。
校友:肖孝泽
肖孝泽(1912—1944),少年时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九一八事变后从军。卢沟桥事变后,任河南禹县自卫团司令。1939年,任豫西师管区第四补充兵团副团长、许昌国民兵团团长。1943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兼参谋处代理处长,1944年春,在河南云梦山、陕县一带抗击日军,5月21日,于陕县以南秦家坡被日军截击包围,随李家钰等力战殉国。
校友:凌则之
凌则之(1915—1940),1930年考入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石室中学)。1934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在轰轰烈烈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凌则之是清华大学的积极参加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百团大战中牺牲于山西武乡县温庄。
校友:刘振美
刘振美(1916—1949),1930年,考入成都联立中学(石室中学)读初中。1935年,因参加了“12.9”运动,第一次被捕入狱;1941年,因揭露皖南事变真相,在西昌被捕第二次坐牢;1947年,因参与地方政权的选举获胜,加上有特务多次举报其为中共川南文化战线领导人,第三次被抓进监狱,在重庆渣滓洞“11•27”大屠杀中英勇就义。
校友:胡其恩
胡其恩(1919—1949),14岁入成属联立中学(石室中学)读高中。抗战胜利后,积极投入反蒋反内战运动。1948年5月14日被捕,关进渣滓洞。在狱中,积极参与反封锁斗争,1949年11月27日,在狱中被屠杀,壮烈牺牲。
校友:韩子重
韩子重(1922—1949),1936年就读于成属联立中学校(石室中学),在校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都“救亡周刊社”及“战时学生旬刊社”。1949年1月被逮捕,囚于渣滓洞。1949年11月27日夜,在狱中被屠杀,壮烈牺牲。
在给时任国民党成都军区副司令的父亲的告别信中,校友韩子重请求父亲能理解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以下为书信部分内容:
“我要一个斗争生活,我要一个跋山涉水的环境来训练我的身体。前线的流血,后方的荒淫,大多数的劳苦者的流汗,绝少数的剥削者的享乐,这样多的血淋淋的故事摆在面前,叫我们还有什么闲心、超人的胸襟去静观世变呢!父亲,请你把你的孩子愉快的献给国家、民族、社会吧。父亲,你知道的,这样的对你孩子的爱护,才是真的爱护。这是给我一个灵魂的解放。”
校友:张学云
张学云(1922—1949),1939年2月—1942年1月就读于成属联立中学校(石室中学)。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被捕囚于渣滓洞。在狱中与一些同志组成“铁窗诗社”,通过写诗互相鼓励革命斗志。他写道:“怒把牢房当作家,军装卸去穿囚褂,铁窗共语兴亡事,热血浇出自由花。”1949年11月27日深夜牺牲于重庆渣滓洞。
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校友张学云情感真挚地表达了自己作为共产主义战士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心。以下为书信部分内容:
“我觉得理想是人生最有价值、是富于吸引力的东西,理想是我们生活的原动力。什么东西能使我们作苦斗的挣扎?什么东西能使我们极富于韧性地拼命?什么东西能使人们快活地毫不灰心地生活在不能算是人的生活的深渊中?我说就是理想。”
(注:以上石室师生按出生年份排序。)
石室先辈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深深感染着万千石室后辈
今日之我们
身处昂扬奋进的中国
江山壮丽,前程远大
我们要共同铭记历史
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升学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