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明真相的网友被虚假剧情欺骗,真相揭开时,只剩令人汗毛倒竖的违和感—— 为了流量,他们丢掉了伦理道德,抛弃了公序良俗,让节操在 “三俗” 的流量狂欢中碎得满地都是。
当“三俗” 内容成为流量密码,当伦理底线被当作博眼球的垫脚石,网络空间的价值观便在一次次荒诞闹剧中被侵蚀。
9 月 4 日,西安市通报的一起案件,正是这一乱象的生动注脚 ——5 人因策划 “已婚男网红向男网红求婚” 的低俗剧本被依法拘留。
这场看似离奇的闹剧,撕开的不仅是部分人为流量无底线的丑陋嘴脸,更暴露了“三俗” 流量狂欢对 “三观” 底线的严重击穿。
被包装成“白手起家、坚贞不渝” 的直播 “求婚”,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背离伦理的虚假表演。
求婚者明明已婚,却视婚姻忠诚的基本准则为无物;被求婚者实为女扮男装,用性别伪装制造猎奇噱头,把对性别认同的尊重异化为博眼球的工具。
镜头前,两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刻意挨肩侧脸、耳鬓厮磨,上演着“感天动地” 的虚假爱情;镜头后,策划团队满脑子都是吸粉引流、带货变现的算盘。
不明真相的网友被虚假剧情欺骗,真相揭开时,只剩令人汗毛倒竖的违和感—— 为了流量,他们丢掉了伦理道德,抛弃了公序良俗,让节操在 “三俗” 的流量狂欢中碎得满地都是。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求婚” 闹剧并非孤例,而是 “三俗” 流量乱象的冰山一角。
如今打开各大社交平台,摆拍剧本早已泛滥成灾:街头故意吵架制造冲突吸引围观,伪造出轨聊天记录炒作“实锤” 热度,甚至拿 “四婚四离” 的狗血剧情消费婚恋尊严……
从制造情感对立到恶搞公序良俗,从践踏婚姻神圣到消费性别议题,部分内容创作者把“万物皆可剧本” 奉为信条,只要能换来点击量、涨粉量,哪怕内容低俗、价值观扭曲也毫不在意。
观众在一次次虚假剧情中逐渐麻木,原本用于传递真实信息、连接真挚情感的网络空间,俨然沦为“三俗” 流量的 “收割场”,“三观” 底线在这样的狂欢中被不断突破。
有人将乱象归咎于“流量原罪”,但事实上,流量本身并非过错,错的是把流量当作唯一目标、为博眼球不惜击穿 “三观” 底线的扭曲逻辑。
就像这起“求婚” 闹剧,表面是博眼球的娱乐表演,实则是对婚姻神圣性的亵渎、对健康婚恋观的扭曲:婚姻本是基于忠诚与责任的承诺,却被异化为吸引流量的工具;性别认同本应得到平等尊重,却被拿来制造猎奇噱头。
这种“三俗” 行为不仅污染网络生态,更会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严重误导 —— 当 “无底线” 能轻松换来高流量,当 “假恶丑” 能包装成 “真善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便会被逐渐侵蚀,社会的道德共识也会随之动摇。
面对“三俗” 流量对 “三观” 底线的冲击,树立并坚守正确三观,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维护网络生态与社会秩序的根本之策。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正确三观是创作的“压舱石”—— 唯有守住伦理底线,尊重公序良俗,拒绝 “三俗” 噱头,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价值的内容,而非靠低俗博眼球的 “速朽之作”。
对平台而言,正确三观是监管的“风向标”—— 不能只盯着流量数据,更要扛起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及时清理 “三俗” 内容,阻断低俗流量的传播链条,让 “劣币” 无法驱逐 “良币”。
对广大观众而言,正确三观是辨别是非的“过滤网”—— 要学会识破虚假剧本,对 “三俗” 内容主动说 “不”,用理性的选择倒逼网络内容生态升级。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三俗” 流量狂欢更不能肆意击穿 “三观” 底线。
西安这起案件的依法处理,已然释放出明确信号:任何为博流量践踏伦理、挑战法律的“三俗” 行为,都必将受到严惩。
我们期待更多监管“重拳” 整治此类乱象,更期待每一位网络参与者都能守住 “三观” 底线 —— 唯有拒绝 “三俗” 流量诱惑,才能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让流量真正服务于美好价值的传递,而非成为侵蚀 “三观” 的温床。
来源:妙手物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