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广告预算减少,究竟是谁的错?怎么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6 11:12 1

摘要:广告圈现在流行一个“万能甩锅逻辑”:预算少了?全是流量的错!平台竞价狠、ROI下滑、用户注意力分散……仿佛流量是洪水猛兽,躲都躲不及。

品牌广告预算减少,究竟是谁的错?怎么办?

——别再为流量交智商税!用“心智产权”收割长期红利

文/彭小东

全球广告人心智产权®️与心烙印™️战略首席架构师

【开场】:撕掉“流量背锅侠”的伪装!预算收缩的本质是“认知破产”

“彭老师,预算又砍了30%!”“流量太贵了,投100万连个响都没有!”——过去半年,这样的哭诉我听了不下100次。

广告圈现在流行一个“万能甩锅逻辑”:预算少了?全是流量的错!平台竞价狠、ROI下滑、用户注意力分散……仿佛流量是洪水猛兽,躲都躲不及。

我今天就要捅破这层窗户纸:预算减少,根本不是流量的问题,而是品牌主的“认知破产”在集中爆发!

过去20年,你们习惯了“砸钱买流量”的捷径,把广告当“媒体租金”(CPM)付,却从不想着“买心智”(CPE);现在流量成本涨了,效果差了,又急着砍预算,却连“钱该往哪儿花”的基本逻辑都没搞懂!

更讽刺的是,你们一边骂流量“碎、空、贵”,一边还在用20年前的流量思维做投放——追热点、拼曝光、卷竞价,最后钱花了,用户记不住品牌,复购率崩盘,利润被平台榨干。这不是流量的错,是你们自己“认知懒惰”和“战略短视”的报应!

今天,我要用彭小东®四维增长模型(PCSM)和心烙印™全域战略(HBI-OS)这两把“手术刀”,剖开预算收缩的真相——不是流量不行了,是你们的思维还停在“流量狂欢”的原始阶段! 预算减少,恰恰是行业的一次“集体觉醒”,逼着你们从“流量乞丐”转型为“心智地主”!

一、预算收紧:不是“不投广告”,而是“告别愚蠢投放”的理性革命

1. 数据真相:预算收缩的本质是“战略转向

2024年广告主调研数据显示:超80%的企业反馈“预算增长有限”,但近九成广告主认同“品牌心智是核心竞争力”,近六成选择“品大于效”或“品效相当”的费用分配逻辑。

翻译成人话:企业不是没钱投广告了,而是终于清醒——与其把钱扔进流量的“无底洞”,不如砸向能沉淀长期价值的心智资产!

过去你们迷信“流量=销量”,认为砸钱就能换增长;但现在大家终于明白:没有品牌力托底的效果投放,就像没有地基的高楼——短期能冲KPI,长期必崩盘!

2. 行业病灶:90%的品牌还在犯“三大愚蠢错误”

结合彭小东®四维增长模型(PCSM)的诊断,当前品牌预算分配存在3大致命误区:

(1)“渠道力依赖症”:80%预算砸流量,剩下20%应付其他维度

很多品牌把80%的预算投在信息流、开屏广告、直播间竞价上,却对产品力(用户为什么要买你)、场景力(用户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你)、心智力(用户为什么记住你)敷衍了事。

比如某些快消品牌,一年投几个亿买流量,但产品包装十年不变,用户场景毫无创新,流量来了留不住,用户买了不再来——这不是流量的错,是你们自己“重渠道、轻心智”的愚蠢!

(2)“效果近视眼”:只看短期转化,无视长期心智

大量品牌把效果广告(点击、加购、成交)当“万能药”,却从不想着前期种草(品牌认知、好感信任)。比如某美妆品牌一年投几个亿效果广告,用户下单后用完就换竞品,复购率不到10%——因为用户对品牌没认同感!效果广告能推动“一次性购买”,但长期忠诚要靠“心智产权”(用户记住你、信任你、非你不可)!

(3)“流量赌徒心理”:被困“囚徒困境”,为曝光打工

美妆行业2025年上半年投了720亿营销费,同比涨19%,但利润率降了3%——这不是流量涨价,是你们自己“卷”出来的!行业里有个“内卷怪圈”:你不投流就没曝光,投了就被平台抽成、主播分润、竞品挤压。

但问题的核心不是流量贵,是你们“只依赖流量”!如果把全部预算押在流量上,却忽视产品力、场景力、心智力的协同,那就是典型的“为流量打工”——投得越多,利润越薄,最后连品牌价值都被榨干!

二、流量三大“致命伤”:别再被“伪命题”忽悠!

你们总骂流量“碎、空、贵”,但真正的问题不是流量本身,而是你们对流量的“认知诈骗”!

1. 流量“碎”:不是用户不看,是你根本抓不住“1秒认知”!

用户注意力分散?没错!但碎片化的不是流量,是你们的“心智抓手”!一个挑战赛火三天,模仿者跟风几十个——为什么?因为你们只做了“一次性曝光”,没在0.1秒内让用户记住品牌!

彭小东®四维增长模型(PCSM)里有个核心概念叫“1秒认知®”——用户看到广告的第一秒,必须记住你的品牌符号(比如可口可乐的红色飘带、耐克的勾勾)。

但看看你们的广告:今天蹭这个热点,明天跟那个梗,用户看完只记得“有个搞笑视频”,连品牌名都记不住!这不是流量的问题,是你们连“1秒抓住用户”的基本功都没练好!

解决方案:用“1秒认知®”法则设计广告——要么有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颜色/形状/声音),要么有直击痛点的文案(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记住:用户没时间听你讲故事,第一秒抓不住,后面全是浪费!

2. 流量“空”:不是转化无效,是你没建“心智银行”!

效果广告是“临门一脚”没错,但前提是——球得先传到你脚下!很多品牌只投转化广告(点击、加购、成交),却从不想着前期种草(品牌认知、好感信任)。

举个反面教材:某美妆品牌一年投几个亿效果广告,用户下单后用完就换竞品,复购率不到10%。为什么?因为用户对品牌没认同感!效果广告能推动“一次性购买”,但长期忠诚要靠“心智产权”——用户记住你、信任你、非你不可!

解决方案:把效果广告和品牌心智绑定!比如投转化广告时,同步植入品牌故事(比如“这款面霜研发了10年,专为敏感肌设计”);做直播时,主播不仅要喊“3、2、1上链接”,还要讲清楚“为什么选我们而不是竞品”。记住:没有心智托底的转化,就是“割韭菜”!

3. 流量“贵”:不是平台吸血,是你被困“囚徒困境”自嗨!

美妆行业2025年上半年投了720亿营销费,同比涨19%,但利润率降了3%——这不是流量涨价,是你们自己“卷”出来的!

行业里有个“内卷怪圈”:你不投流就没曝光,投了就被平台抽成、主播分润、竞品挤压。但问题的核心不是流量贵,是你们“只依赖流量”!如果把全部预算押在流量上,却忽视产品力(用户为什么要买你)、场景力(用户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你)、心智力(用户为什么记住你),那就是典型的“为流量打工”——投得越多,利润越薄,最后连品牌价值都被榨干!

解决方案:停止“内卷式投流”!把预算分配调整为“60%心智建设+40%效果转化”(根据行业调整),优先抢占用户心智(比如通过户外广告、IP内容、场景体验),再用效果广告做“临门一脚”。记住:流量是加速器,但心智才是发动机!

三、破局新思维:从“买流量”到“造关系”,用“心智产权”赚长远的钱!

预算收缩?别慌!这是品牌升级的最佳时机——砍掉无效流量,把钱花在能沉淀“心智产权”的地方!

新思维1:从“媒体租金”到“心智产权”——广告是投资,不是消费!

传统广告付的是CPM(每千次曝光成本),本质是“租媒体时间”;真正聪明的品牌,付的是CPE(每份心智股权成本)——通过户外大屏、IP内容、场景体验,把品牌植入用户心智,这份心智资产可沉淀、可继承、可增值!

案例:某国产涂料品牌,以前每年花2000万投信息流,用户只记住了“低价促销”;后来他们把60%的预算投到社区电梯广告(“妈妈给孩子涂鸦墙面”的温情场景)和建材市场的“环保实验室”(让用户亲手检测产品),结果两年后“环保涂料”心智份额从12%飙到37%,客单价涨40%,复购率是行业2倍!这就是心智产权的力量——你占住了用户心里的一个位置,他就再也忘不掉你!

【实操技巧】:

优先选择“强制触达”媒介(如地铁广告、商圈大屏、电梯海报),这些场景能让用户被动接收品牌信息,形成“熟悉感”;

设计“心智符号”(比如独特的视觉锤、口号、IP形象),让用户一眼记住;

用“场景力”绑定需求(比如咖啡品牌在写字楼投放“早晨提神”广告,母婴品牌在儿科医院做“亲子守护”内容)。

新思维2:从“追逐热点”到“打造内容资产”——广告要能“生钱”!

很多品牌做广告像“打水漂”——追完A热点,换B梗,广告成了“一次性废纸”。但真正的高手,把广告做成“可复用的内容资产”!

案例:某母婴品牌,连续5年围绕“亲子节日”做主题内容(短视频、线下活动、用户UGC),把“家庭陪伴”变成品牌符号;华为的“花粉俱乐部”,让用户参与产品测试、提改进建议,把用户变成“品牌共建者”。这些内容不会因为流量波动贬值,反而越积累越值钱——广告不是“消费”,是“投资”;不是“投出去就没了”,是“越用越有价值”!

【实操技巧】:

围绕“用户生命周期”做内容(比如新客教育、老客维护、节日情感共鸣);

鼓励用户参与创作(UGC内容、用户故事征集),让品牌变成“用户的品牌”;

把内容沉淀为“品牌资产库”(比如经典广告片、爆款文案、用户证言),长期复用。

新思维3:从“单一投放”到“全域心智占领”——户外媒体才是“压舱石”!

别再嫌弃户外媒体“效果难衡量”!地铁广告、商圈大屏看似“烧钱”,但它们能在用户高频场景里形成“强制认知”——上班族每天坐地铁看到你的广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熟悉感”;商场逛街时反复看到你的品牌,心智里就会种下“信任种子”。

彭小东®四维增长模型(PCSM)强调“心智力是核心”,而户外媒体正是“心智力”的落地场景:它能让品牌从“线上碎片化触达”转向“线下全域占领”,形成“线上引流-线下强化-心智沉淀”的闭环。

案例:某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全国50个城市商圈投大屏广告(展示品牌技术实力),配合线上直播试驾(解决用户疑虑),最终品牌好感度提升30%,线索转化率提高25%——这就是全域心智占领的威力!

【实操技巧】:

线下选择“高流量+高停留”场景(地铁、商圈、社区电梯);

线上线下联动(线下广告引导用户扫码领券,线上社群做深度运营);

“心域共振行销力®”深化关系(比如线下活动打卡送礼品,线上社群定期互动)。

终极忠告:预算减少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维还停留在流量乞丐阶段”!

未来的品牌竞争,不是“谁投得多”,而是“谁的心智产权更值钱”!

那些还在为“流量成本高”焦虑的品牌主,请记住:流量是水,心智是容器——没有容器承载的水,终会流散;而有了心智产权的容器,水(流量)会自己流进来!

从今天开始,别再做“流量乞丐”(跪着求曝光),要做“心智地主”(站着收品牌红利)!用彭小东®四维增长模型(PCSM)诊断短板,用心烙印™全域战略(HBI-OS)抢占心智,把每一分预算都变成“可继承、可增值”的品牌资产!

彭小东® 赋能品牌,促进心智增长

来源:彭小东广战神总教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