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性硫中心(S(IV))赋予亚砜独特理化与立体化学性质,使其在药物化学与不对称合成中价值突出;诸多药物(如奥美拉唑)含有手性亚砜片段,其构型与药代/药效密切相关。传统上,轴手性亚砜通常依赖“两步法”:分别用不同催化体系建立硫中心手性与C–C轴手性(如先制得手性
手性硫中心(S(IV))赋予亚砜独特理化与立体化学性质,使其在药物化学与不对称合成中价值突出;诸多药物(如奥美拉唑)含有手性亚砜片段,其构型与药代/药效密切相关。传统上,轴手性亚砜通常依赖“两步法”:分别用不同催化体系建立硫中心手性与C–C轴手性(如先制得手性亚砜,再经交叉偶联或C–H活化引入轴手性)。从原子与步骤经济性看,一步同时建立两种手性最为理想,但此前尚无报道。作者据此提出:若能将高反应性、可选择性导入的“亚砜基”精准安装到潜在轴手性的1-萘酚邻位(2-位),或可在一次反应中同时锁定硫中心与轴向构型。要实现该构想,需满足三点:①开发反应性/选择性更强的亚磺酰化试剂;②设计3-位具潜在轴手性的1-萘酚底物,使亚砜基优先进入2-位从而诱导轴向受限;③构建双功能有机催化剂体系(叔胺活化+多点氢键定向)以协同控制对映与非对映选择性。
鉴于此,重庆大学闫海龙教授提出一条精简化的一步合成路线:以亚磺酰氰(sulfinyl cyanide)为亲电亚磺酰源,在双功能有机催化剂作用下,与设计的潜在轴手性1-萘酚底物发生亚磺酰化/芳香亲核取代(S_NAr),同时构建手性亚砜中心与C–C轴手性。该方法适用于多样底物与亚磺酰氰试剂,产物官能团兼容性广;并通过机理实验证实关键活化/选择性来源,为开发具有未充分探索功能群的手性亚砜提供高效通道。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Enantioselective organocatalytic construction of axially chiral sulfoxides”发表在最新一期《nature synthesis》上。
【反应开发】
以具有潜在轴手性的模型底物1a考察多类已报道亚磺酰化试剂(图1a–c):2a-2、2a-3、2a-4均不反应;4-甲基苯亚磺酰氯(2a-1)可给出目标轴手性亚砜,但仅14% 收率、5% e.e.、d.r. = 5:1;对甲苯磺酰氰(2a-5)则可反应,45% 收率、60% e.e.、d.r. = 5:1。在此基础上作者设计合成“对甲苯亚磺酰氰(2a)”,模型反应达51% 收率、75% e.e.、d.r. = 6:1(图1b–c给出路线蓝图;图1a展示含手性亚砜的代表性分子/配体)。这些结果验证了“一步双构型建立”的可行性与亚磺酰氰的独特优势。
图 1. 手性亚砜生物活性分子和配体、合成策略和我们的设计蓝图
【条件筛选与反应优化】
催化剂方面,首先考察含脲/酰胺/方酰胺等氢键供受体的金鸡纳与环己二胺骨架衍生物:酰胺/方酰胺型仅中等e.e.且d.r.偏低;环己二胺衍生催化剂E显示64% e.e.、15:1 d.r.,提示其对非对映选择性的潜力。进一步引入轴手性联萘修饰的方酰胺催化剂F(Ra, R, R),性能显著提升:89% e.e.、>20:1 d.r.、42% 收率;对映构型相反的G(S, S, S)得到镜像产物(−88% e.e.),而不匹配的H/I表现不佳,凸显轴手性骨架与环己二胺手性的“构型匹配”对结果至关重要。溶剂方面,乙腈/丙酮不反应;氯仿最佳。提高浓度利收率(50%)但降e.e.(86%);降低浓度则相反(40% 收率、91% e.e.)。加入4-Å分子筛并于6 h追加0.5 当量2a,可将分离收率提升至65%且维持91% e.e.、>20:1 d.r.。图 2. 底物范围
【反应普适性】
底物多样性:3-位醚侧链长度增减(3b–3e)对e.e./收率略有影响;苄基保持高e.e.但d.r.稍降(3f–3i)。同一萘环上不同取代(甲氧基、烷基、苯基、烯基等)普遍兼容(3j–3q);1-萘酚单元6/7位的甲基、甲氧基、呋喃基可耐受(3r–3v);8位甲基略降收率但保持优异选择性(3w)。将骨架改为3,3′-联萘,d.r.显著下降(3x),提示立体拥挤/取代布局对轴选择性至关重要。扩大芳环为蒽或杂芳环亦顺利(3y–3ae);较小的取代苯需在酚环6位引入甲基以恢复满意结果(3af、3ag)。电子效应研究显示,4-位的给/吸电子对结果影响小(3aj–3al),而增大拥挤会致仅痕量产物(3am)。试剂多样性:多种芳基/杂芳基亚磺酰氰均可(如3ba、3ca、3da、3ja–3la);未取代苯亚磺酰氰降低e.e.(3ia,82% e.e.);苄基亚磺酰氰不反应(3ma)。代表性产物3a、3b、3p的轴向/硫中心绝对构型经X-ray确证(均为S / S),其余类推。整体看,多数例次e.e.可达 89–96%、d.r.常>20:1、分离收率约50–70%。
【热稳定性研究】
首先用手性色谱解析3a的对映体/非对映体(图3a)。对仅具硫中心手性的3ai在150 °C、22 h考察外消旋:e.e. 仍达 73.2%,回收率 >95%,显示硫中心反转势垒高;与文献一致,硫中心外消旋需更苛刻条件(图3b)。对3a在150 °C/6 h与110 °C/128.5 h分别考察:仅见轴手性发生部分外消旋,测得ΔGrot(150 °C) = 34.68 kcal·mol⁻¹,t₁/₂(150 °C) = 6.89 h;ΔGrot(110 °C) = 34.81 kcal·mol⁻¹,t₁/₂(110 °C) = 866.4 h,说明产物对轴向外消旋亦具高耐受性。图 3. 热稳定性研究
【合成应用】
在6 mmol规模下维持优良选择性(61% 收率、91% e.e.、>20:1 d.r.),经重结晶得>99% e.e.的3a(49% 总收率)。3a可一锅或两步转化为4–18等多样衍生物:如氧化(4)、4位溴化(5)、芳氧/烯丙基/吡啶甲基化(6–9)、甲氧基化(10,X-ray确证)、保护后硫酰亚胺化(11)、以及借助OTf离去基参与的系列Pd催化偶联得到12–14,再脱保护得15并在2-萘酚位进一步苯甲酰氧/苯基/芳胺化至16–18,对映纯度始终保持在>99% e.e.。基于该骨架,作者构筑S,P-配体19(三步,总收率75%,>99% e.e.),并在Pd催化烯丙基胺化中与吗啉/苄胺反应,分别得到21(72% 收率,87% e.e.)与22(70% 收率,97% e.e.)。
图 4. 3a 的克级合成和合成转化
控制实验表明:底物羟基不可或缺(保护为23则24不见,图5a-(1));若2位被占据(25)则不生成预期亚磺酸酯26(图5a-(2)),排除“先酯化再迁移”路径;引入H₂¹⁸O未得到[¹⁸O]3a(图5a-(3)),说明产物S=O的O源自2a而非水。自由基捕获(TEMPO、BHT等)不抑制反应(图5b),排除自由基历程。动力学方面,测得初始速率同位素效应 KIE = 2.75,指向2位C–H去质子化可能为决速步骤(图5c);非线性效应(NLE)为负偏差,提示催化循环中非单体参与的可能(图5d)。Job图显示催化剂F与1a/2a均为1:1结合(图5e)。Hammett相关揭示:给电子的亚磺酰氰提高e.e.,而吸电子取代加快反应但降低e.e.(因更易裂解S–CN形成更亲电的中间体,促进进攻但削弱立体控制,图5f)。综合上述与前述文献,作者提出机理:2与F先形成二面异构的“亚磺酰铵盐”复合物I/I′;F的叔胺作碱去质子化1得阴离子Int-1;随后Int-1与I经SNAr形成复合物II(对映决定步,经Int-2),继而芳香化(抓取α-H,生成Int-3)为决速步骤,最终质子转移释放3并再生催化剂(图5g)。图 5. 机理研究
【总结】
研究实现了一步同时构建硫中心手性与轴手性的有机催化亚磺酰化:在中等收率下获得优异对映选择性与高非对映选择性,对多类底物/试剂与放大合成均具鲁棒性与广谱兼容;所得产物在后续官能化与配体开发中展现出高对映保持与实用性。机理实验证实关键活化模式与选择性来源。该策略为功能化手性亚砜与新型手性配体/有机催化剂的快速获取提供通用平台,预期将拓展手性含硫化学的应用边界。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