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刚跑完全马的护士,在终点线喘着气说出希望领导支持调休的真心话,却意外跑进了舆论的雷区。短短几天,她从全民点赞的“正能量代表”变成网络暴力的靶心,甚至有人冲进品牌直播间要求解约——这场荒诞的“二次审判”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时候开始,普通人说句不完美的话,竟
一位刚跑完全马的护士,在终点线喘着气说出希望领导支持调休的真心话,却意外跑进了舆论的雷区。短短几天,她从全民点赞的“正能量代表”变成网络暴力的靶心,甚至有人冲进品牌直播间要求解约——这场荒诞的“二次审判”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时候开始,普通人说句不完美的话,竟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图源:网络
确实,张水华的表达方式或许不够“高情商”。但细究其诉求,无非是希望能在繁重的医护工作与个人热爱间求得平衡。在一个常年超负荷运转的医疗系统中,这样的诉求本应引发对医护群体权益的深入讨论,却不幸沦为网络暴民的情绪发泄口。
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是否正在用完美的道德标准要求每一个普通人?当一位刚跑完42.195公里的护士,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说出的只言片语,都要被放在道德显微镜下审视,甚至被冠以“精致利己”的帽子,这是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苛责?
这种打着“正义”旗号的暴力,往往与真正的正义毫无关系。当键盘侠们喊着“维护职场公平”的口号却去品牌直播间闹事要求与张女士解约时,当他们口口声声“捍卫道德”却对一位护士进行人身攻击时,暴露的不过是借道德之名行暴力之实的真实面目。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要求每个普通人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我们既要允许有人会说漂亮话,也要包容有人说话直接甚至笨拙。批评的边界止于观点交锋,而非人身攻击;公共讨论的底线是尊重权利,而非毁人生活。
在面对类似事件时,我们更需要的是推己及人的同理心,而非站在道德高地的审判冲动。毕竟,下一个因为说错话而被推上审判台的,可能就是你我中的任何一个人。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如何说得更漂亮,而是如何对待那些说得不够漂亮的人——因为宽容一个不完美的发言,就是守护我们每个人说话的权利。
撰文 安宁
来源:南方网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