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要不要在萌娃教育里加入禁赌教育及实施方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5 10:21 1

摘要:在幼儿园工作多年,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家长和孩子,也听过家长们各种各样的困惑。有一次开家长会,小美妈妈满脸苦恼地找到我,说小美回家问她:“妈妈,爸爸为什么整天看手机赌球呀?”小美妈妈当时就愣住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解释。家长会上,类似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好几个

在幼儿园工作多年,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家长和孩子,也听过家长们各种各样的困惑。有一次开家长会,小美妈妈满脸苦恼地找到我,说小美回家问她:“妈妈,爸爸为什么整天看手机赌球呀?”小美妈妈当时就愣住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解释。家长会上,类似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好几个家长都提到孩子看到家里大人打牌或者参与有输赢性质的活动,就会好奇追问。这可让家长们犯了难,一方面担心孩子接触到不好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清楚赌博这件事,毕竟孩子还小,理解能力有限,直接说赌博不好,他们根本听不懂。

遇到家长们的这些困惑,我就在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这就得从幼儿的认知特点说起了。我在幼儿园工作时,经常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就拿4岁左右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游戏中能很好地理解“轮流玩”这个概念。比如玩玩具的时候,大家一个接着一个玩,他们都能遵守规则。但是对于“概率”这样的概念,他们就很难理解了。有一次晨间谈话,我听到几个孩子在讨论“打牌”“抽卡”的事儿。有个小朋友说自己抽到了一张特别厉害的卡,其他小朋友都很羡慕。但其实他们根本不明白抽卡背后的概率问题,只是觉得抽到好卡很开心。所以说,幼儿在这个阶段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赌博这种涉及复杂概率和输赢观念的事情,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用大人的方式给他们讲赌博的危害,得找适合他们的方法。

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很多方法。其中有一个积木游戏效果还不错。我准备了三组对比教具,一种是通过劳动获取奖励的机制,另一种是随机获取奖励的机制。在游戏中,我让孩子们用积木搭建不同的造型,搭得又快又好的孩子就能得到一颗小贴纸作为奖励。这就是“劳动换奖励”的方式。还有一组是让孩子们从一个盒子里随机摸卡片,摸到什么就得到相应的小奖品。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两种不同获取奖励方式的区别。在模拟超市游戏中,我观察大班幼儿的交易行为,发现那些通过“劳动换奖励”方式获得物品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合理使用物品。而通过随机获取奖励的孩子,有时候会比较随意地对待得到的东西。后来我又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拿别人东西要归还”的基础物权概念。还用“糖果交换游戏”让孩子们理解公平交易与贪婪行为的区别。在绘画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用色彩区分“健康行为”与“危险行为”,比如用绿色代表健康行为,红色代表危险行为,孩子们把赌博画成红色,这样他们对赌博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幼儿园用这些游戏化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有了一定效果,但我知道,光靠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家庭环境也很重要。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家庭里的一些娱乐活动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就像家长们提到的打牌、看赌球这些事儿,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很容易接触到不好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给家长们一些建议,让他们在家庭娱乐活动中正确引导孩子。于是,我总结了改造家庭棋牌游戏的3个技巧。第一个技巧是改变游戏目的,不要单纯以输赢为目的,可以设定一些合作的目标。比如一家人一起打牌,目标是凑齐一套花色,大家一起合作完成,而不是比谁赢的牌多。第二个技巧是控制游戏时间和频率,不要让孩子长时间沉迷其中。有些家长一打牌就打很久,孩子也跟着熬夜,这样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不好。第三个技巧是避免出现带赌博性质的规则。有些家庭打牌会有一些小赌注,哪怕是用糖果或者小玩具当赌注,也容易让孩子形成赌博的观念。所以要把这些有输赢性质的规则去掉,让游戏更健康。为了让家长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方法,我还编写了配套的家长指导手册。

在幼儿园开展禁赌教育,同时让家长在家庭中配合,这一系列的做法其实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幼儿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在这个时候给孩子进行禁赌教育,就像是给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播种。通过在日常行为规范培养中融入禁赌教育,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慢慢建立正确的观念,比直接说教要好得多。我们不能等孩子长大了,接触到更多赌博相关的东西之后再去教育,那个时候可能就晚了。所以现在就要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在他们心里种下正确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远离赌博的危害。等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

来源:大平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