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的人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15:27 1

摘要: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的人生与他哲学思想一样非凡且引人入胜。他并非一个终生蛰伏于书斋的隐士,而是一位活跃的主教、教育家、慈善家和公共事务参与者。他的人生轨迹可以概括为:一位试图将深邃的哲学理想付诸于社会改革实践的思想家。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的人生与他哲学思想一样非凡且引人入胜。他并非一个终生蛰伏于书斋的隐士,而是一位活跃的主教、教育家、慈善家和公共事务参与者。他的人生轨迹可以概括为:一位试图将深邃的哲学理想付诸于社会改革实践的思想家。

以下是他人生的主要阶段和事迹:

一、早年生活与学术崛起(1685-1720s)

· 出生与教育:1685年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郡的一个英格兰贵族家庭。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接受教育,展现了非凡的早慧。

· 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表:

· 在25岁之前,他就已经形成了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

· 1709年(24岁):出版《视觉新论》,探讨视觉与触觉的关系,首次展现其哲学才华。

· 1710年(25岁):出版《人类知识原理》,这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 1713年(28岁):出版《海拉斯和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以更通俗、生动的对话体为其观点辩护。

· 这一时期,他游历伦敦,与当时的知识界精英如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等交往甚密。

二、百慕大计划:一个哲学家的伟大理想(1720s-1731)

这是贝克莱人生中最富戏剧性、最能体现其理想主义色彩的篇章。

· 理想蓝图:贝克莱坚信,新大陆(美洲)是未来文明的希望,但需要精神和知识的引领。他构想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在百慕大群岛建立一所大学,旨在培养“开化的印第安部落传教士”和“英国殖民地的牧师”,将欧洲的文明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教化新大陆。

· 获得支持与奔赴新世界:

· 他成功说服了英国议会,获得了政府拨款的首肯。

· 他甚至从国王乔治一世那里获得了特许状。

· 为了这项事业,他毅然辞去了在爱尔兰待遇优厚的教职。

· 1728年,他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安妮·福斯特启航前往美洲,最终在罗德岛的纽波特定居,一边等待政府承诺的资金到位,一边购买庄园为计划做准备。

· 理想的幻灭:

· 英国政府承诺的拨款迟迟未能到位(最终未能兑现)。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对此计划持怀疑态度。

· 在苦等了数年之后,贝克莱最终意识到计划已无望实现。1731年,他心灰意冷地返回英国。

· 尽管计划失败,但他在罗德岛的居留留下了深远的文化遗产。他将自己的图书馆和房产捐赠给了耶鲁学院(耶鲁大学的前身)和哈佛大学。著名的耶鲁大学伯克利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其所在的伯克利市)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以纪念他的贡献。

三、晚年:克罗因主教与晚年著作(1734-1753)

· 任职主教:返回英国后,贝克莱于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克罗因地区的主教。他在这个职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近20年,是一位仁慈且受人爱戴的牧者。

· 关注社会与经济问题:他的兴趣从纯粹的形而上学转向了更实际的社会问题。他写作了《提问者》等一系列文章,探讨如何振兴爱尔兰经济,反对奢侈,提倡发展本土工业和贸易。他还关注公共利益,如倡导焦油水的药用价值(他相信这是一种万能药)。

· 晚年与逝世:1752年,他退休并移居牛津,与家人团聚。1753年1月14日,他在牛津逝世,在读书时安详离世。

贝克莱人生的主要矛盾与统一

他的人生看似存在一种矛盾:

1. 极致的唯心主义者:在书斋中,他论证世界只是“观念”,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

2. 积极的现实改革家:在生活中,他却又如此积极地在现实世界中行动,试图办学、传教、改革经济、研究药物。

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 对于贝克莱而言,这并不矛盾。因为他并不否认我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的 “实在性” 。他的哲学否定的是“物质”这个哲学概念,而不是桌椅板凳的现实性。

· 他所感知到的社会问题(无知、贫困、道德的匮乏)同样是“实在的”,需要采取行动去解决。

· 更重要的是,他的行动源于其哲学信念的必然结果:既然世界是上帝心意的展现,那么作为上帝的子民,就有责任在这个由上帝维系的世界里践行善、传播知识、服务公众。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恰恰是他强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根基。

总结

乔治·贝克莱的人生是一部思想与行动交织的传奇。他不仅是哲学史上挑战了常识、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石破天惊理论的巨匠,更是一位勇敢的、甚至带点天真的理想主义者,试图将自己的哲学愿景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中变为现实。尽管他最大的梦想(百慕大计划)破灭了,但他的人生故事和他的哲学一样,继续激励和启发着后人。

来源:海棠入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