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秋老虎猛不猛,就看白露”,一点不夸张。9月7号一到,早晚凉意渐起,却还夹着午间的闷热。这个时候,气温忽高忽低,正是高血压最容易出状况的节气节点。气压变化快、湿热交替,血压也跟着晃。
说“秋老虎猛不猛,就看白露”,一点不夸张。9月7号一到,早晚凉意渐起,却还夹着午间的闷热。这个时候,气温忽高忽低,正是高血压最容易出状况的节气节点。气压变化快、湿热交替,血压也跟着晃。
不少人只盯着夏天的高温,忽视了“秋老虎”的尾巴。白露之后的气候变化更考验血管弹性。尤其是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一不留神,血压飙上去,比三伏天还危险。
那句“白露身不露”,不只是提醒穿衣,更是老一辈对身体变化的经验总结。高血压患者在这个节气里,不注意,确实容易出事。不是吓人,是事实。温差一大,血管收缩,心脑血流都受影响。
这时候心率容易波动,夜里起夜频繁,早上头晕、乏力的现象增多。还有人觉得自己已经“平稳控压”,就掉以轻心。可医生最怕的就是这种“自信型松懈”,因为危险往往不提前打招呼。
高血压的核心问题在于血管壁长期受压,弹性下降,这种状态在气温骤变时尤其敏感。白露节气的气象条件,恰好是血管最容易“发脾气”的时刻。高血压不是静止的病,是动态的麻烦。
有些人觉得,既然秋天到了,是不是可以把药减一下?答案很明确,不能随便调。即使是天气变凉,血压也未必会下降。特别是清晨和夜间,反而可能升高,这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早搏、心悸等表现。
医生常说秋冬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而起点就在白露。这个节点看似平静,其实是一个“隐形转折”。处理不当,整个秋冬都可能过得不安稳。
有些人自认为“夏天吃清淡,血压控制得好”,就开始放松警惕。殊不知,白露之后饮食习惯一变,口味重了、汤汤水水喝少了,钠摄入上去、钾摄入下去,血压也就悄悄波动了。
高血压患者在白露前后,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这些生活小节。穿衣、饮食、作息、运动、情绪,一项都不能掉队。特别是早晨起床和晚上睡前,这两个时间段更要注意血压变化。
很多人早上起床太快,容易头晕,其实是血压还没适应体位变化。医生建议醒后静卧几分钟,再慢慢起身。晚上则要避免临睡前大量饮水,减少夜间起夜次数,防止血压波动影响睡眠质量。
再说饮食,不是秋天到了就可以“贴秋膘”。高血压患者最怕的不是吃肉,而是吃得太咸、过于油腻。钠摄入过多,会直接引发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白露之后,推荐多吃含钾元素的食物,比如秋葵、山药、藕片、芹菜等,既能润燥,又有助于调节血压。钾可拮抗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是天然的“平衡器”。
有些人喜欢秋天进补,动不动就炖汤、煲粥,各种枸杞、黄芪、党参往里加。医生提醒,这些补品未必适合所有高血压患者。部分药材具升压作用,补错了反而伤身。
白露节气还有一个特点——昼夜温差大。这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佳会进一步影响血压的稳定。入睡困难、半夜惊醒、早醒,都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问题。
这时候,可以适当调节卧室湿度与温度,避免过度寒凉。睡前不看手机、不喝浓茶,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褪黑素与皮质醇水平,间接维持血压平稳。
运动也要讲究方式。很多人一入秋就开始早起快走、晨练,认为凉爽正适合运动。医生提醒,高血压患者不宜在清晨气温最低时户外剧烈运动,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群体。
运动不在于早,而在于恒。推荐选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或下午四点到五点半这两个时段,做中低强度的活动,如太极、慢走、广场舞等,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不至于诱发血压波动。
要特别注意情绪管理。秋天是情绪多发季,“秋燥”不仅作用于皮肤,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焦虑、烦躁、易怒等都会影响血管张力,使血压波动加剧。
医生常建议高血压患者学习情绪调节方法,如腹式呼吸、静坐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都有助于缓解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血压波动风险。
很多人误以为高血压只要吃药就行,生活调整可有可无。药物控制只是“压住症状”,而生活方式改变才是“治本之道”。
营养均衡、适度运动、良好作息、稳定情绪,这些才是血压背后的“根系”,不调整根本,血压迟早出问题。
白露之后的高血压管理,更像是一场“慢性战”。不在于某一天多注意,而在于每天都不放松。不是怕秋老虎,而是怕自己掉以轻心。
医生强调,高血压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每次升高多少,而在于长期的“忽高忽低”。这种波动状态,比持续的高压更危险,因为它更容易诱发心梗、脑梗等急性事件。
药物方面,也要特别注意依从性。不少患者擅自停药或减量,尤其是天气转凉后,自觉“状态不错”就停药。医生提示:不要凭感觉判断药量,必须按医嘱执行。
部分患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时,若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甚至血压危象。每次药物调整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白露之后,是观察血压管理是否到位的“试金石”。一旦这段时间控制得好,整个秋冬的心脑血管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而一旦此时松懈,后面可能麻烦不断。
高血压不是短跑,是马拉松。白露是个分水岭,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提醒。看似只是节气变化,实则是身体的一次“考察”。愿你在这个白露,按下生活的“调节键”,慢慢来,稳稳走。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身边的亲人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们,一起守住健康的每一个节气。
参考资料:
[1]王继光,李建军.《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杂志,2023,51(1):3-50.
[2]张宏伟,刘志远.白露节气与高血压发作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8(6):1102-1105.
[3]李雪,陈炜.气候变化对白露节气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8):4505-4508.
来源:健康科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