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代糖有害”伪装,背后是糖业巨头的利益保卫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16:35 1

摘要: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摄入70磅糖,是建议摄入量的两倍。在《盐糖脂》一书中,普利策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揭开了背后的真相:为了吸引消费者,加工食品行业巨头们想尽了办法利用这三种成分,重塑了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像“上瘾”那样,深陷加工食品用大量的糖建造出来

【中国生活消费网】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摄入70磅糖,是建议摄入量的两倍。在《盐糖脂》一书中,普利策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揭开了背后的真相:为了吸引消费者,加工食品行业巨头们想尽了办法利用这三种成分,重塑了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像“上瘾”那样,深陷加工食品用大量的糖建造出来的欲望之中,无法自拔。

然而,就在越来越多人试图转向看似更健康的代糖之际,一股来势汹汹的“恐慌浪潮”突然席卷舆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的赤藓糖醇可能对脑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该团队通过设计精密的体外实验,证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相当于一瓶饮料含量的赤藓糖醇中,会显著破坏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这项研究已发表于《应用生理学杂志》。

代糖,这本该是食品工业向健康转型的答案,却被推上风口浪尖,频频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健康风险关联在一起。这些消息是真的科学警示,还是别有目的的操纵。

谁在制造代糖恐慌?

20世纪60年代美国糖业研究基金会(后更名为糖业协会)向哈佛大学三名科学家支付约5万美元,要求其撰写综述文章。该文章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时,刻意排除糖与心脏病关联的研究证据,转而强调饱和脂肪的致病性。政策影响受资助的科学家赫格斯特后来成为美国农业部营养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1977年首版联邦膳食指南的制定,将“低脂饮食”确立为官方建议,间接推动高糖食品市场扩张后续隐瞒。

低脂饮食建议导致美国人均糖摄入量增长39%,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直至2016年《美国医学会期刊》披露真相后,美国2015-2020膳食指南才首次将添加糖摄入量限制写入官方文件,这一长达50年的学术操控链条才被完整揭露。当商业利益与科学结论深度绑定时,公共卫生政策可能偏离实际证据基础长达数十年,最终由全社会承担健康成本。

历史的教训并未阻止类似的策略在新的战场上重现。这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是代糖。2023年《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赤藓糖醇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该研究显示,赤藓糖醇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这一机制在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中得到验证。然而,该研究存在显著局限性:

• 相关性而非因果性:研究仅观察到血液赤藓糖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未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吸烟等)的影响。

• 人群偏差:研究对象多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且未充分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的干扰。

• 内源性赤藓糖醇混淆:血液中检测的赤藓糖醇可能包含内源性代谢产物,而非单纯来自饮食摄入。

学界对此争议较大。齐鲁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瑞明直言:“若一篇论文就能推翻全球沿用三十年的安全评估,科学未免太过脆弱。” 他形象比喻,相关研究仅呈现了 “局部 X 光片”,而国际食品安全评估做的是 “全身 CT”—— 世卫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查过三百余项毒理学和临床数据,最终给出 “无需设定每日允许摄入量” 的结论;FDA 的 GRAS 档案也显示,大鼠连续两年摄入最高剂量的赤藓糖醇,并未出现血栓迹象。样本量、剂量水平、人群差异等任一因素,都可能让实验室结论与现实世界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由此产生的许多“代糖有害”报道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该研究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引用”已成为攻击代糖的常用手法,通过放大单一研究局限性,掩盖科学真相的本质,正在成为打击代糖的经典战术。

此外,营销号惯用公众对“化学合成”的天然不信任感,营造“未知恐惧”。巧妙利用人们对“人工合成”的本能抗拒,把复杂的毒理学问题简化为“非天然即有毒”的绝对论断,故意忽略“剂量决定毒性”这一科学基本原则。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绝对化,忽略“剂量”这一毒理学基本前提,让公众误以为“只要有害,无论多少都不能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对此表示,甜味剂已经被全球上百个国家安全使用了近百年。在此过程中,甜味剂不断接受各个国际食品安全机构的挑战,最终的科学评估结论均是:只要合规使用,就是安全的。

科学真相:权威共识击碎阴谋

尽管恐慌满天飞,但科学界对代糖安全性的共识始终明确:全球主要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包括JECFA、FDA、EFSA和CFSA)基于全面评估一致认定,批准使用的代糖在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内是安全的。以赤藓糖醇为例,因其高安全性和天然代谢特性,四大机构均未设定具体ADI限制。

尽管部分研究提出潜在风险争议,但其局限性与全球90余国的监管结论存在矛盾。实际应用中,代糖作为控糖工具需适量使用(如避免单日过量摄入无糖饮料),特殊人群(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谨慎选择。这一争议本质是科学严谨性与公众健康认知的平衡,监管结论始终依托大规模长期研究,而个体差异需结合健康状况调整摄入策略。

针对市面上广为流传的诸多误解,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进行了澄清。他指出,我国规定“无糖”饮料是指糖含量低于0.5g/100ml,其甜味主要来源于甜味剂,只要合规生产即为真无糖;消费者需注意区分“无糖”与“无蔗糖”的概念差异。关于甜味剂与肥胖的关系,阮光锋强调体重管理取决于总能量平衡,甜味剂本身几乎不提供热量,替代糖分有助于减少能量摄入,但若因此摄入更多其他高能量食物,依然会导致肥胖。此外,他明确表示糖尿病并非由吃糖或甜味剂直接引起,而是代谢性疾病,甜味剂不影响血糖的特性使其同样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相比之下,添加糖的危害却确凿无疑。糖作为自然界常见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双糖(如蔗糖)和多糖(如淀粉),虽能为人体供能,过量摄入却带来多重负担。果糖甜度最高,约为蔗糖的1.7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曹雪霞医生指出:“果糖不像葡萄糖会迅速进入血液引起血糖升高,但它主要经肝脏代谢,过量摄入将增加肝脏负担,损害免疫系统,并提升脂肪肝和肥胖风险。”

加工食品中常见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成的甜味剂,因成本低、甜度适中而被广泛使用。其果糖比例可高达90%,尤其常用于饮料和现制饮品中。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饮料大约含有50克添加糖(果葡糖浆或蔗糖),即便按一半果糖计算,也已达约25克——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游离糖摄入上限(25克)。长期摄入此类添加糖,很有可能会收获一颗脂肪肝和一个大肚子,同时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直接相关。2025年3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旗下子刊《耳鼻喉科-头颈外科》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含糖饮料摄入量也与口腔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与每月饮用少于1杯(约240毫升)的参与者相比,每天饮用≥1杯的人,患口腔癌的风险高4.87倍,每10万人中多出3例口腔癌病例。

那么,谁会从“代糖恐慌”中获益?答案指向大型含糖饮料企业、蔗糖生产集团及其资助的行业协会或基金会。2015年《纽约时报》披露,可口可乐公司从2008年开始,向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近400万美元资金,试图将肥胖问题归因于缺乏运动,而非含糖饮料或垃圾食品。报道称,该组织的网站注册在可口可乐总部名下,并由其管理。这些受资助的机构几乎一致得出结论:肥胖与高热量饮料无关,防治肥胖应更注重增加运动。这一结论掩盖了可口可乐饮料与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胰腺癌等相关的研究议题。

这种操纵舆论的模式并非历史孤例。据《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美国糖业协会近年来多次公开抨击并试图削弱关于糖的健康风险的权威研究,同时资助一些倾向于得出“糖无害”或“代糖有害”结论的研究。它们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有组织地影响媒体叙事和公众认知,试图维持市场份额。当健康趋势威胁到传统糖类的利益时,制造对替代品的恐慌,已成为一种被反复使用的商业策略。

更好的选择:天然代糖的突围之路

要跳出这场刻意制造的认知战,消费者必须认清代糖,尤其是天然代糖的真正面貌。例如赤藓糖醇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糖醇,广泛存在于玉米、甜瓜、葡萄、蘑菇等水果和菌菇中,安全性高,这也是它与其他代糖的核心区别之一。其分子小,大部分不被人体代谢,经尿液直接排出,几乎不产生热量,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无影响。

赤藓糖醇不仅成为无糖饮料的理想选择,因其温和纯正的甜味和高安全性,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医药行业。在医药领域,由于具有吸湿性低、分散性好、口感优良以及与药物成分兼容性强等特点,赤藓糖醇也越来越多地用于药剂辅料、药片包衣、吸入剂载体或赋形剂等医药领域。例如,日本上市的太田胃散NEXT、欧洲处方药 Filsuvez(桦木提取物外用凝胶)-(EMA 上市许可,2022-06),其辅料均采用赤藓糖醇。

在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均已确认其安全性,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AND)更是将赤藓糖醇列入了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代糖产品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消费者不必对代糖“谈虎色变”,而应基于科学和权威机构的结论做出判断。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所言:"甜味剂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食品工业赋予我们的一项甜蜜的礼物,它的出现解决了现代人'甜味需求与健康管理'的难题。与其被谣言吓得瑟瑟发抖,不如学会看懂食品配料表,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来源:中国生活消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