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康辉,多数人想到的是央视镜头前那个字正腔圆、沉稳从容的“国脸”,是撒贝宁口中“在央视主持人里声望极高”的前辈,也是从小到大一路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提起康辉,多数人想到的是央视镜头前那个字正腔圆、沉稳从容的“国脸”,是撒贝宁口中“在央视主持人里声望极高”的前辈,也是从小到大一路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近几年,围绕他“丁克”的话题总被反复提及,甚至衍生出“因一通电话后悔丁克”的故事——可这些,大多是被自媒体放大的误读。
康辉与妻子刘雅洁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师兄妹,从校园走到婚姻,两人早已达成深度共识:不要孩子。在一次公开采访中,他坦然说起这个决定:“从结婚一开始,我们就没想过要孩子,这是两个人共同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谁说服谁。
并非如传言所说“年轻时觉得酷”,而是基于对彼此生活的规划——那时候的他刚在央视站稳脚跟,每天泡在演播室和机房,妻子也在媒体行业忙碌,两人都觉得,与其把有限的精力分给孩子,不如好好经营彼此的陪伴。
当然,这个选择并非没有压力。康辉的父母和许多传统家庭的长辈一样,也曾盼着能抱上孙子。
他在书中写道,父母没少旁敲侧击,有时会拿着亲戚家的孩子照片叹气,有时会念叨“老了身边没个人可怎么办”。
但他从没有回避,而是一次次和父母坐下来:聊自己对生活的期待,聊他和妻子对“家”的定义——家不一定是儿孙绕膝,也可以是两个人相濡以沫,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2005年父亲因癌症离世,临终前确实问过“你们以后怎么办”,但并没有“念叨着要见孙子”的情节。康辉在书中回忆,当时他握着父亲的手说:“爸,您放心,我和雅洁会好好的。
父亲最后点了点头,那眼神里有不舍,也有对儿子选择的妥协。后来母亲离世,他因为工作没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这成了他心里最大的愧疚——但这份愧疚,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丁克”本身没有直接关联。
他从未在任何公开场合说过“后悔丁克”。相反,被问到“现在会不会觉得孤单”时,他笑着说:“家里有几只猫,每天回家它们围着你转,周末和雅洁去公园散步,和朋友聚聚,日子挺充实的。
偶尔也会有遗憾,但那遗憾是“没能多陪父母”,是“年轻时太拼忽略了家人”,而不是“没生孩子”。
就像他在书里写的:“人生哪有什么完美的选择?你选了这条路,就认真走下去,别回头揪着‘没选的那条’不放。
可为什么“康辉后悔丁克”的故事总能传播?或许是因为我们总习惯用“传统幸福模板”去套别人的人生——觉得“结婚就得生孩子”“老了就得有儿孙”,一旦有人跳出这个模板,就总想找出他“后悔”的证据,来证明“还是按模板活最稳妥”。
但康辉的故事恰恰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丁克不是“叛逆”,也不是“自私”,而是一种需要和伴侣共识、需要向家人坦诚、更需要自己承担后果的选择。
现在的年轻人,也常被“丁克还是生孩子”的问题困扰。
有人因为怕养不起而犹豫,有人因为不想被束缚而选择丁克,也有人被父母催着结婚生子——其实,比起“选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选”。像康辉和刘雅洁那样,先和伴侣聊透: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能不能接受老了没有孩子的日子?再和父母好好沟通:不是要你们妥协,而是希望你们知道,我们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别被“别人的故事”绑架,也别被“未来的担忧”吓住。康辉的“遗憾”从来不是丁克,而是没能在父母在世时,让他们更安心地接受自己的选择;他的“圆满”也不是按模板生活,而是和爱人一起,把当初的选择过成了安稳的日子。
最后想问大家:你身边有丁克的朋友吗?你觉得他们最常被误解的地方是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和家人沟通自己的人生选择?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或许我们能从彼此的故事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
来源:清晨一点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