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合峰会促印度专家关注中俄印三方机制修复2024年上合峰会的召开,为地区多边合作注入新动力,也让印度战略界将目光重新聚焦于俄印中三国会晤机制(RIC)的修复议题。印三军联合研究所和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研究员贾伊·库马尔·沃尔玛等专家近期在分析中指出,上合峰会所传递
作者:广军(沃德研究院南亚中心主任、研究员)
上合峰会促印度专家关注中俄印三方机制修复2024年上合峰会的召开,为地区多边合作注入新动力,也让印度战略界将目光重新聚焦于俄印中三国会晤机制(RIC)的修复议题。印三军联合研究所和国防研究与分析所研究员贾伊·库马尔·沃尔玛等专家近期在分析中指出,上合峰会所传递的“强化多边对话、化解区域分歧”信号,与RIC机制的核心愿景高度契合,而当前中印边境局势缓和、中俄战略协作深化的态势,为这一三方机制的重启与升级提供了关键契机。
从背景来看,RIC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末构想成型以来,曾作为欧亚三大国制衡西方主导、推动多极化的重要平台,累计举办超20次部长级会议,在外交协调、经济合作与地区安全议题上积累了合作基础。但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中印互信受损,机制进展陷入停滞。此次上合峰会期间,成员国就“通过对话解决边界争端”“避免阵营对抗”达成共识,尤其是中印在峰会框架下的非正式互动,让印度专家看到双边关系“解冻”对RIC机制的带动作用——正如沃尔玛在分析中强调,“上合峰会展现的务实沟通氛围,为RIC机制打破僵局提供了范本,毕竟三方合作的重启,首先需要双边分歧的有效管控”。
印度专家关注到,上合峰会中中俄的协作姿态,为RIC机制修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峰会期间,中俄就能源合作、全球治理等议题达成多项共识,而俄罗斯此前已多次呼吁恢复RIC机制,主张以三方对话缓解中印分歧。沃尔玛指出,“俄罗斯在俄乌冲突后对中国经济与外交依赖度上升,但其‘平衡者’角色并未完全失效——上合峰会上俄主动协调中印立场的举动,显示出其推动RIC机制发挥‘多极稳定平台’作用的意愿,这对印度而言是可把握的合作变量”。同时,印度专家也注意到,中俄在峰会中提及的“尊重各国主权与发展路径”原则,与印度“不结盟”外交传统的核心诉求相契合,为三方在战略认知上找到交集。
对于机制修复的核心障碍——中印关系,印度专家认为上合峰会带来了积极变化。一方面,2024年12月中印会晤达成的“六点共识”在峰会上得到进一步确认,双方就边境地区“保持军事克制、推进脱离接触”的表述,被视为“缓解信任赤字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上合峰会期间中印在经贸领域的互动(如探讨简化区域贸易通关流程),让印度看到“以经济合作对冲安全分歧”的可能性。沃尔玛在分析中提到,“印度虽已通过禁止中国应用、收紧外资监管减少经济依赖,但上合峰会展现的‘互利合作’氛围,或促使印度在RIC框架下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经济互动——毕竟中国仍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完全脱离不符合印度战略利益”。
不过,印度专家也清醒认识到RIC机制修复的挑战。贾伊·库马尔·沃尔玛指出,印度与美日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的深化、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协作,仍会对三方互信产生牵制;而俄罗斯在中印之间“中立调解者”能力的弱化,也可能导致机制运行中的“不对称性”——中国经济规模已达印度的五倍以上,在地区影响力竞争中占据优势,印度需在合作中“保持战略自主”。此外,印度专家还关注到,上合峰会中“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并行讨论,折射出区域发展路径的差异,这也需要RIC机制在未来合作中进一步协调。
尽管存在挑战,印度专家普遍认为,上合峰会为RIC机制修复打开了“政策窗口”。沃尔玛建议,RIC机制可借鉴上合组织“议题导向型合作”模式,从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安全等低敏感领域入手,逐步重建三方互信;同时,应将边境问题的“常态化对话机制”纳入RIC框架,以避免局部分歧冲击整体合作。正如其在分析中所言,“上合峰会证明,多边机制的价值在于为分歧方提供‘对话缓冲带’,RIC机制若能抓住这一机遇,不仅能修复三方关系,更能在多极化进程中强化欧亚国家的话语权——这既是印度的战略需求,也是地区稳定的必然选择”。
来源:沃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