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楚雄市三街镇土墙村,绣娘罗荣美坐在绣架前,丝线翻飞间“羊角纹”渐显。“以前围着灶台转,现在靠彝绣每月挣3000多块!”她的改变,是三街镇彝绣赋能民生的缩影,更折射出楚雄州让千年非遗成为“富民密码”的实践。
在楚雄市三街镇土墙村,绣娘罗荣美坐在绣架前,丝线翻飞间“羊角纹”渐显。“以前围着灶台转,现在靠彝绣每月挣3000多块!”她的改变,是三街镇彝绣赋能民生的缩影,更折射出楚雄州让千年非遗成为“富民密码”的实践。
传技创品:老手艺接新市场
“既要传手艺,更要让姐妹过好日子。”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兴会正指导绣娘们创新纹样设计。近年来,三街彝绣创新采用“师徒传承+外出取经”培育模式,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镇已累计开展彝绣培训3000余人次,培育技术骨干16名,产品线从传统服饰拓展至家居饰品、文创产品等10余个品类,实现了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街镇土墙村委会举办民族刺绣培训班(来源:楚雄市三街镇)
三街镇的“破局”,正是楚雄州推动彝绣“守正创新”的缩影。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自主研发AI纹样生成系统,将1700余种传统纹样纳入版权库,通过算法重构让古老图腾符合现代审美;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与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培养“传统技艺+现代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如今,楚雄彝绣已摆脱“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衍生出高端时装、文创产品、家居装饰等多元品类,艺术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绣坊连产业:指尖活计成增收链
“去年我们在抖音上卖出了2000多件,最远卖到了上海!”三街彝绣协会会长罗成香兴奋地说。2024年,三街彝绣产品通过“云端带货+实体展销”双轮驱动,线上依托“抖音商城”实现销量2000余件,创收60余万元,部分高端精品单价突破3500元;线下绣娘们精心制作的彝绣作品在上海市对口帮扶展销会、楚雄时装周等重要展会上售出1200余件,销售额达30余万元。
绣娘在制作绣品(来源:楚雄市三街镇)
三街镇的“市场突围”,背后是楚雄州全域化的产业布局。全州构建起“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让绣娘在家门口就能接订单、挣收入。2024年,全州彝绣经营主体达2233户,较2022年增加1695户,规上企业13户,年产值突破11.3亿元,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同比增长13.2%。从三街镇的1200名绣娘,到全州6万名绣娘,彝绣已从分散的“指尖活计”,变成了规模化的“富民产业”。
多方合力:政策温度撑幸福天
“党建红”引领“彝绣彩”,三街镇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三街刺绣党支部,积极与外界沟通联系,为绣娘提供市场信息、渠道拓展、产品销售等服务,帮助绣娘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挖掘、培养彝族文化传承人和绣艺骨干,将优秀绣娘发展为党员,持续壮大人才队伍;创新“党支部+协会+企业+绣娘”模式,带动当地1200余名绣娘就业,175户脱贫户稳定增收。2024年,全镇彝绣产值突破400万元,真正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华丽转变。
楚雄州更是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体系。宣传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整合人大、政协、人社、残联等部门资源,形成“一盘棋”推进合力;出台“1+1+N”政策体系,推出全国首个《彝绣手工刺绣技术标准》,启动“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解决产品定价难题;创新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等11项举措,2023年至今投放优惠贷款4.29亿元,物流成本降低40%,为1.2万名绣娘投保意外险。
绣娘们围坐在一起绣花(来源:楚雄市三街镇)
如今,楚雄彝绣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幸福产业。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将于今年8月至10月期间,在云南楚雄、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联动举办,以跨区域、多城互动的形式拓展云南文化品牌的传播维度。通过与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首创“双品牌”平行合作机制,放大1+1>2品牌效应。其间将举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楚雄彝绣杯”非遗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专场新闻发布会、“大使夫人彝绣秀”中外非遗服饰文化主题交流活动、中国国际时装周・楚雄时装周非遗彝绣创新专场走秀、智库专家话彝绣等31项活动并在9月开设“彝绣号”动车专列,全方位呈现非遗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创新,为产业升级和品牌国际化注入新动力。
记者丨张文静
编辑丨周洁
来源丨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一审丨周洁
二审丨农耀
三审丨寸明刚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来源:云南楚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