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全链质控 践行医保合规——北海市人民医院探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新路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6 17:39 1

摘要:为严格落实卫健委相关规定,进一步提升医院及医联体单位相关药品合理应用能力,2025年8月29日下午,北海市人民医院2025年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会议顺利召开。

多学科共同参与,让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更上一层楼。

撰文 | 钱小昊

近年来,医改政策持续聚焦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保障用药安全已成为医疗机构高质量运行的核心要求,其中抗菌药物的合理管控是核心重点。

为严格落实卫健委相关规定,进一步提升医院及医联体单位相关药品合理应用能力,2025年8月29日下午,北海市人民医院2025年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会议顺利召开。

北海市人民医院院长尚丽明在致辞中提出,本次培训聚焦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症真菌感染诊治等方面,欢迎各位专家分享先进的实践经验与优化方法,与医院同仁共同探讨近期的工作重点。

会议邀请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张宏亮教授和呼吸与危重症科蔡双启教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彭评志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宇教授从自身专业出发为大家讲解了相关内容。

会议由北海市人民医院米红主任、周波林主任担任主持。

张宏亮教授

细菌耐药背景、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与医院管理实践

首先,张宏亮教授梳理了细菌耐药的背景与传播特性。他指出,抗菌药物的问世推动人类疾病谱发生根本性转变——100年前肺炎、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是主要致死原因,如今已被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取代;但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引发细菌耐药问题,可能导致未来部分感染陷入“无药可救”的困境,且新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他强调,耐药产生的核心是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敏感细菌被大量清除后,耐药细菌会加速繁殖;当前耐药主要通过“质粒水平传播”,可跨细菌种属快速扩散,健康人接触耐药菌患者后也可能携带耐药基因,凸显合理用药的紧迫性。

其次,他明确抗菌药物使用两大原则。治疗性应用需严格把握指征(仅确诊细菌感染者用药,避免凭发热判断),区分目标治疗(优先微生物送检)与经验治疗(针对1-2种可能致病菌,3~5天评估),科学制定方案并严控联合用药。预防性应用中,围术期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为目标,按切口分类用药,优先选头孢唑林/头孢呋辛,术前0.5~1小时给药,手术<2小时仅1剂,术前备皮遵循“非必要不除毛”等要求。

最后,他以北海市人民医院为例,介绍管理实践:每两年更新院长挂帅的体系化管理文件(含分级管理、AMS等11项内容),对照区级目录落实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构建规范化管控体系。

蔡双启教授

重症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策略与实践要点

蔡双启教授指出,重症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ICU患者、免疫低下人群(如化疗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及重症病毒感染者(如重症流感患者,其曲霉感染率达32%)。这类感染存在明显诊疗难点:早期症状与细菌、病毒感染相似,易混淆;传统真菌培养阳性率低,易延误诊断;且患者常合并器官损伤,感染相关病死率高,仅急性毛霉感染12周内病死率就超55%。

针对这类感染,核心治疗策略需重点把握三点。优先通过NGS(宏基因测序)、GM实验(曲霉抗原检测)快速明确病原,曲霉感染首选艾沙康唑(口服生物利用度达98%);重症阶段先静脉给药以快速起效,待病情稳定后,转为口服三唑类药物序贯治疗;严格把控疗程,曲霉感染需6-12周,毛霉感染需3-6个月,避免疗程不足导致复发,必要时谨慎联合用药,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疗效监测同样有明确原则。以CT检查为核心评估手段,治疗8~14天后复查,若病灶新发或增大超25%,则提示治疗失败;同时结合GM实验、真菌PCR载量变化及患者临床症状(如发热、咯血缓解情况)综合判断。若治疗无效,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方案,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去除高危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彭评志教授

从质控视角看医疗机构麻精药品管理

彭评志教授提出,麻精药品质控需突破“事后核查”模式,转向“全链路风险预判”。要针对采购、储存、使用、回收全环节绘制“风险热力图”,重点盯防“超常规处方”“科室领药波动”等隐性问题,同时明确各环节“责任人+时效标准”,破解临床与药房基数核对延迟、空安瓿交接断层等衔接盲区。

特殊药品质控需落地“精细化指标管控”,而非停留于宏观制度。针对不同场景设定差异化标准:手术室镇痛泵剩余药液处理,需执行“双人操作+监控录像+电子台账”三重验证,且录像需关联具体患者用药信息以确保可追溯;人员管理层面,定期考核更新医师、药师的特殊药品操作权限,对长期任职敏感岗位人员实施“轮岗评估机制”,在保障岗位稳定性的同时防范合规漏洞。

麻精药品质控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安全与人文的协同”。在严格落实剂量管控、处方审核等硬性标准基础上,需将“个体化剂量评估”纳入质控维度,针对晚期癌痛患者,在排除滥用风险前提下支持按需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机械执行“7天限量”增加患者就医负担;同时依托质控数据反馈,推动医院完善“麻精药品用药教育”,引导患者理解规范用药重要性,构建“管理端把控+患者端配合”的双向质控闭环。

张宇教授

从医保视角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张宇教授指出,当前医保政策(带量采购、支付方式改革、国家医保飞行检查)已深度融入医疗服务体系,成为规范临床用药的重要导向。他特别提醒,若仅关注抗菌药物的医证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忽视医保支付范围和价格规范,极易出现超范围报销、违规用药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医保权益,还会给医院医保管理工作带来直接风险。

他强调,抗菌药医保支付需严格匹配药品说明书适应证,即便指南推荐,超说明书用药(如头孢唑林用于神经系统疾病)仍属违规;同时要注意,不同厂家同通用名药品(如β-内酰胺类抑制剂)说明书适应症可能有差异,需逐一核对。

此外,他梳理三类关键规则:一是用西他沙星片等“限二线药”,需提供一线用药不耐受、耐药等证据;二是“限重症感染”药品需满足“原发病灶+全身炎症+器官灌注不足”,且病历记录完整;三是硫酸艾沙康唑等药确诊后即可用,无需等药敏结果,该规则已与省、市医保局达成共识。

会议最后,尚丽明院长表示,各位教授的分享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了关键指导,强调全院需严守医保政策约束,规范临床用药(匹配说明书、核对药品差异、落实用药规则),完善记录,以医保合规推动抗菌药物使用常态化,保障医疗质量与医保管理双提升。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 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智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