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的宗教是如何演变的?反映了孟加拉怎样的社会变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10:57 1

摘要:要说孟加拉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是宗教味儿还真是混搭浓郁。你要是走在首都达卡的大街上,一边能看到清真寺钟声荡漾,另一边弄不好就碰上印度教庙宇飘着香火气息。甚至有的胡同角落还摆着基督教的小教堂,偶尔还能遇见穿着橙色袈裟的佛教僧人踱步。这种多宗教的画风,搁

编辑| 伊力

要说孟加拉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是宗教味儿还真是混搭浓郁。你要是走在首都达卡的大街上,一边能看到清真寺钟声荡漾,另一边弄不好就碰上印度教庙宇飘着香火气息。甚至有的胡同角落还摆着基督教的小教堂,偶尔还能遇见穿着橙色袈裟的佛教僧人踱步。这种多宗教的画风,搁别的国家不一定常见,可在孟加拉,算是再自然不过的日常。老百姓信仰啥、怎么敬神,可以说花样翻新,可要问自由不自由,基本上甭管信谁,都能找着一席之地。

其实话说回来,孟加拉的宗教图谱,不是一夜之间铺开的。要追溯它的来龙去脉,得从比我们爷爷还早的年代讲起。想当年,公元前一千多年,恒河流域的那些古印度部落,还都是祭火拜河神的时候,从南边慢慢传进来个佛教。真别小看当初那股热潮,在帕拉王朝的时候,佛教盛极一时,三步一座寺庙、五步一座佛塔,跟现在咱们去云南小城看寺庙差不多热闹。可日子一长,风水轮流转,伊斯兰的风吹来,把整个孟加拉都吹得有点换了样。

有人觉得,孟加拉一夜之间全变成穆斯林,那可真是妄想。其实最早是十世纪末,有那么一股突厥人,带着商队和兵马,闯进孟加拉平原。可真让当地百姓一个个皈依伊斯兰,还得靠后来的苏菲僧侣。他们行走江湖,讲慈善,也帮人治病,用温和那一套慢慢赢了人心。种田的、卖鱼的,有不少就这么跟着学起了念经,也算是“润物细无声”了。

反倒有意思的是,和印度那边热闹的宗教纷争比起来,孟加拉的大部分年代宗教之间都比较“互不打扰,各玩各的”。即使在莫卧儿帝王横扫恒河三角洲那会儿,老百姓的生活照旧,谁信啥自个儿清楚;就算是旁边的地主贵胄怎么斗,老百姓下田插秧,该拜佛还是拜佛,该进清真寺还是进清真寺。

不过风平浪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第一次社会大洗牌,要属殖民者脚步落地。英国人来了之后,一下子把教会学校和基督教医院一股脑儿带进来,连牛奶厂门口都能看到“圣约翰之家”的牌子。也就是那时候,有些低种姓群体,看了看传统的“婆罗门当道”,干脆随潮流改信基督教,反正只要吃饱肚子过得体面,信啥都好。

再后来,风云突变。1947年印巴分家,孟加拉这头成了巴基斯坦东部的“弟弟”。那个时候宗教已经成了身份的符号——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壁垒分明。老张家和老李家住一墙之隔,前一天还能互送饭,第二天就可能各奔东西。不少印度教徒被迫南迁,留下来的也常常小心翼翼,生怕遇上什么“宗教清算”。

当年我听一位在孔敬出生的老阿姨聊起六七十年代的孟加拉,说那会儿虽然穆斯林多,可印度教节也照样热热闹闹。每逢那阵子,村子里“阿米特叔叔”组织大家一起扎稻草偶像送河里,穆斯林小孩也凑热闹,要糖果根本没隔阂。可后来政局一乱,独立战争一爆发,一切都变了调。孟加拉独立成国,提倡世俗主义,可真到了细节上,有些事儿你不得不当心。比如有一年印度教节,市郊还有人联名请愿,说要保护庙宇安全。那滋味,有点像过年怕鞭炮被没收,心里总是不踏实。

话说回来,这国家说到底,还是伊斯兰的主场。宗教节日气氛不用说,每次宰牲节,街头巷尾都是分羊肉、派米饭的热闹场景。年轻人结婚,非得在清真寺里走一遭才算“正经”。而且在法律、习俗、民间道德上,伊斯兰元素早融进了方方面面。像有位达卡的出租司机说,他家祖祖辈辈都念诵古兰经,朋友结婚也得请个毛拉来主持,不然邻里都觉得“心里发虚”。

但你说伊斯兰就能一家独大嘛?也不尽然。八十年代后,政府嘴上说信仰自由,实底儿还是得处处照顾少数宗教感受。比方说,某些大城市学校里不许强制诵经,印度教节前夕公家还会拨款修庙。佛教社群虽然人少,但南部吉大港山区有些村子保留自己的仪式,孩子们从小学念经、打鼓照过自己的日子。

孟加拉的宗教生态,也不是没有矛盾。偶尔新闻里还能看到小宗教团体闹不满、某座庙被毁、教堂遭小打小闹。但更多时候,那是政治人物借机“拉帮结派”,底层老百姓真要打起来的并不多。前几年还有达卡大学的学生动手修了寺庙外墙,说不管是哪种神佛,让城市旧貌重焕光彩才是真正的“信仰”。

其实这两年,宗教气氛又被互联网搅得微妙起来。社交媒体上,穆斯林青年自发组织讲经会,但也有年轻的基督徒乐团搞慈善义卖,佛教徒用手机直播祈福法会。连“神”都开始“网红化”——你要在Youtube搜孟加拉庙会,出来的相关视频比电视剧还多。这是不是社会宽容的标志?说不准,但年轻人眼里的信仰,的确正悄悄地变了。

前几天,我跟一位刚考上达卡大学的小伙子聊天,问他信什么。他挠头笑着说:“家里信穆斯林,学校同学里什么宗教都有。哪天同学过印度教节,他们还请我一起吃甜品。反正对我这代人来说,更关心毕业找工作、能不能出国,宗教更多是家长那一辈的事。”听着有点现实,却也让人觉得宽慰。

其实宗教这东西,在孟加拉的生活里,像空气一样。你不觉得它时刻在,但一旦消失,大家还真会不适应。有人说过,孟加拉的多元是历史的馈赠,也是现实绕不开的试题。未来是不是会始终保持和谐?谁也不敢打包票。经济一紧张,政治一搅和,宗教气氛就容易冒点火星子。可反过来说,越是在变乱无常的世界里,普通人越希望家门口的神庙还亮着灯,节日里还能有一碗热乎乎的米饭分给隔壁。

写到这儿,我总觉得,孟加拉的宗教故事,不只是大人物的抉择或者国家层面的割裂。它都是一户户人家饭桌上的闲聊,是一个个庙会、清真寺、学校和街头巷尾普通人真实的日子。宗教自由,说到底,是每个人都能信、能问、能怀疑,能在自己的节日笑着过。未来这片土地上的神佛众生,还能不能这么自在?这个答案,还得留给这些正在长大的孟加拉孩子们去写吧。

来源:顶级溪流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