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的网络时代,“沈巍”无疑是“最火”的名字之一,“沈巍现象”也成为中国社会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大数据也对沈巍与其“粉丝”的有选择意义的2000余次“对话”(以下简称“对话”)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此,本文拟对依托“师徒学园对话”的“孔学”为参照
沈巍学:以“粉丝对话”为社会基础的当代民间思想现象
当今的网络时代,“沈巍”无疑是“最火”的名字之一,“沈巍现象”也成为中国社会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大数据也对沈巍与其“粉丝”的有选择意义的2000余次“对话”(以下简称“对话”)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此,本文拟对依托“师徒学园对话”的“孔学”为参照,从哲学社会学的视角,拆解“与粉丝的街头互动”为根基的、姑且将其称之为“沈巍学”的思想现象,并在范式突破的语境中呈现其现实的哲学社会学意义。
沈巍和他的“粉丝”
一、数据锚点:粉丝对话里的思想肌理
从2000次“对话”的文本聚类看,内容涉及生存哲学(28.7%)、文化解构(24.3%)、社会批判(21.2%)、知识本体(16.8%)、存在反思(9.0%) 五大主题。“对话”几乎都源于粉丝的“接地气”提问——没有学术术语,全是生活困惑,而沈巍的回应,也始终贴着“粉丝视角”展开。举例说明如下:
——生存哲学的讨论,始于粉丝直白的关切:“沈先生,你捡垃圾赚的钱够吃饭吗?这样活着不累吗?”沈巍的回答跳出“苦不苦”的表层,直抵尊严本质:“我捡垃圾是分类再利用,赚的钱干净;我读《左传》是心里高兴,累啥?倒是你们,天天加班还不敢说,那才叫累吧?”
——文化解构的起点,是粉丝的“畏难”提问:“《尚书》太晦涩了,我们普通人根本读不懂,你咋能记住?”沈巍没有讲“读书方法”,而是拉平距离:“我也没全懂,就记住‘俭,德之共也’——你们平时少点外卖、别浪费餐盒,就是懂‘俭’了,比背原文管用。”
——社会批判的触发,是粉丝拿着手机吐槽:“现在网红都装文化人,念两句古诗就圈钱,你咋看?”沈巍的回应直指本质:“他们是拿文化当生意,我是拿文化当饭吃——生意会黄,饭能养人,不一样。”
这里的“粉丝”,并非孔子门下受业解惑的“弟子”:他们没有统一的学识基础,多是被好奇、共鸣或流量吸引的普通人;对话也无“问礼论仁”的严肃议题,更多是“捡垃圾为啥还读书”。
在这些“对话”里,粉丝是“提问者”也是“共鸣者”,沈巍是“回应者”更是“引导者”。这种“平等互动”而非“师徒传授”的关系,让“沈巍学”从一开始就带着“民间属性”——它不要求听众有学识,只要求有生活感知,这正是其社会基础的核心,也由此生长出一套更贴近自媒体时代普通百姓的思想传播范式。
二、思想架构:粉丝对话中的五维展开
沈巍与粉丝的互动
1.本体论:“双重生存”的大众解读——对粉丝“流浪苦”的回应
粉丝最常问沈巍的话是“住桥洞冷不冷”“会不会觉得委屈”这类关乎“生存处境”的提问,反而倒逼沈巍把抽象的“精神安居”转化为粉丝能懂的表达——“冷是冷,但我晚上读《论语》,看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就不觉得冷了——你们住出租屋,要是能在睡前读几页书,也能找到这乐子,跟房子大小没关系。”
这段话没有堆砌“存在主义”概念,而是用“桥洞与出租屋”“冷与读书乐”的对比,把“双重生存空间”人生思考反向落到粉丝的真实处境里。粉丝多是城市里的普通人,可能住小房子、做普通工作,沈巍的回应不是“我比你们强”,而是“我们能共享同一种快乐”——这种“平视式对话”,让原本可能悬浮的“生存认知”,变成了大众可感知的“生活指南”。
2.知识论:“去精英化”的认知普及——对粉丝“经典难读”的解答
不少粉丝常说“我没文化,读不懂古籍”,这种“知识自卑”,让沈巍的知识论始终带着“破壁垒”的倾向。有一次一位粉丝举着《诗经》问“‘蒹葭苍苍’到底啥意思”,沈巍没有大谈“蒹葭苍苍”的“意象”“抒情”,而是指着路边的芦苇对粉丝说:“你看这草,秋天变白、风吹着晃,跟诗里写的一样——你见过、能想起这画面,就是懂了,不用知道‘蒹葭’是啥学名。”
这番回应拆解出知识论的三大个大众原则:知识不用“懂术语”(不用纠结“蒹葭”的学名)、知识要“见生活”(联系路边的芦苇)、知识不是“优越感”(没文化也能读懂古籍)。这与孔学对弟子“因材施教”的逻辑不同——孔子的弟子多为贵族子弟,需要他们去掌握“礼、乐、射、御”等精英知识;而沈巍面对的是普通人的粉丝,他们需要的是“能用的知识”,于是沈巍将古籍的“文言文”变成了“一看就懂”的“生活说明书”,让知识从“庙堂”走到了“街头”。
3.伦理学:“资源正义”的民间实践——对粉丝“捡垃圾没意义”的反驳
有粉丝直言“捡垃圾又脏又赚不了钱,不如找个正经工作”。这种“实用主义”质疑,沈巍的回答是:“我分类的瓶子,能做成新杯子;我捡的废纸,能印成新书——你们平时把垃圾分类、少浪费,就是在做跟我一样的事,这叫‘给别人留机会’,咋没意义?”
如此,沈巍就把“资源伦理”转化为粉丝能参与的小事:不用拾荒,只要做好日常垃圾分类,就是践行“节俭—正义”的价值链条。这种“低门槛实践”,让伦理学从“道德说教”变成了“生活习惯”——孔学对弟子讲“节用而爱人”,是要求弟子践行贵族阶层的道德规范;而沈巍对粉丝讲“分类即正义”,是邀请大众参与公共伦理;前者是“要求”,后者是“邀请”,而“邀请”恰恰能激活更广泛的社会参与,这更加体现出沈巍的伦理观的“行动性”特质。
4.方法论:“场景化”的大众思辨——对粉丝“读书没用”的回应
不少粉丝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读书不能当饭吃,读了也没用”。针对这种“功利化疑问”,沈巍则以“有用性”的方法论加以回应。例如,在一次沈巍“基地”的直播间,粉丝又一次提出这样的话题,沈巍随手拿起手边的矿泉水瓶说:“我读《周易》,知道‘穷则变,变则通’——以前我捡垃圾乱堆,后来学分类(变),垃圾能卖钱还不脏(通),这就是读书有用;你们工作不顺,读点书学个新技能(变),说不定就有新机会(通),一样的道理。”
这种“用矿泉水瓶讲《周易》”的方法,正是“场景化思辨”的核心:用粉丝熟悉的物品(矿泉水瓶、工作)当例子、把古籍道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聊“思辨”聊“有用”。回看孔子对弟子“举一反三”的教学,那是要求弟子具备一定的学识基础去“悟”;而沈巍面对的粉丝,需要的是“看得到的好处”,于是他把方法论变成“问题解决工具”,让思想真正服务于粉丝的生活。
5.价值论:“对抗异化”的大众坚守——对粉丝“流量赚钱”的劝诫
随着关注者增多,不少粉丝劝沈巍“开直播带货”“接广告赚钱”,面对这种“流量诱惑”,让沈巍的价值论更具“警醒性”。他曾对着镜头对粉丝说:“你们关注我,是因为我读《尚书》,不是因为我卖货——要是我开始带货,你们就会觉得‘他跟别的网红一样’,那我之前说的‘文化养人’就成空话了。你们也一样,别为了赚快钱丢了本职,不然最后啥都没留住。”
这番话里,沈巍把“对抗异化”从个人选择延伸到对粉丝的劝诫——沈巍拒绝流量异化,也提醒粉丝别被功利异化。当年孔学对弟子“守志”的要求,指向的是“儒家理想”的精英坚守;而沈巍对粉丝的提醒,指向的是“生活之本”的大众坚守——前者是“理想层面的坚持”,后者是“现实层面的警醒”,这种“贴近现实的警醒”,更易引发大众共鸣。
三、范式突破与现实意义:粉丝群体构筑的民间根基
“沈巍学”之所以能成为独特的当代思想现象,核心在于其社会基础是“粉丝群体”而非“弟子圈层”——这种基础差异,不仅带来了思想传播的范式突破,更自然衍生出沈巍“对话”的现实意义,二者本质是“因”与“果”的关系——
1.传播范式:从“精英传承”到“大众扩散”,让思想扎根民间
孔学的传播依托“师徒脉络”:孔子的思想经弟子整理成《论语》,再由后世学者注解、传承,是“精英到精英”的单向传播,受众始终局限于有学识的群体。而“沈巍学”的传播,完全依赖粉丝的“自发扩散”——有粉丝把他解读《尚书》的片段剪成1分钟短视频,有粉丝把他的话整理成“生活语录”发朋友圈,甚至有粉丝因为他的话开始读《左传》。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打破了学历、地域的限制:打工者能从“读书不分环境”里找到力量,学生能从“分类即俭”里学会实践,普通人能从“不被流量裹挟”里获得警醒。而这种“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共鸣”的传播效果,正是其现实意义的起点——思想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大众的“精神补给”。
2.思想范式:从“体系化构建”到“开放性生长”,让思想贴近生活
孔学作为千年思想体系,有严谨的逻辑框架(如“仁-礼-政”的递进),后世学者多是“传承与完善”,鲜有颠覆性的质疑。而“沈巍学”的思想,始终在与粉丝的互动中“开放性生长”——粉丝问“读书不能赚钱,读它干嘛”,他回应“赚钱是为了活,读书是为了活得明白”;粉丝说“你不结婚,是不是逃避责任”,他解释“责任有很多种,把书读明白、把垃圾分好,也是一种责任”。
这些“被质疑后的回应”,不是对原有思想的否定,而是对其的补充——让原本可能“片面”的观点,变得更全面、更贴近大众生活。这种“开放性”,让“沈巍学”没有成为“一言堂”,反而更能应对大众的多元困惑:对焦虑的人,它是“精神安慰”;对迷茫的人,它是“生活参考”;对功利的人,它是“清醒剂”——而这种“能应对多元困惑”的特质,正是其现实意义的核心。
3.价值范式:从“精英责任”到“大众实践”,让思想服务生活
孔学的核心价值指向“精英责任”:孔子对弟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弟子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这需要深厚的学识与资源支撑,普通人难以企及。而“沈巍学”的价值,始终围绕“大众可实践的小事”——读几页书、分好垃圾、不被流量诱惑,这些都是无需特殊条件就能做到的事。
这种“低门槛的价值引导”,让思想真正“落地”:它不要求大众“成为精英”,只要求大众“做好自己”;不要求大众“改造社会”,只要求大众“影响身边”。而这种“接地气的价值”,恰恰击中了当代人的精神痛点——在“内卷”“焦虑”的大环境下,人们需要的不是“宏大的理想”,而是“具体的生活指引”:如何在平凡中找到快乐?如何在功利中保持清醒?如何在普通中实现价值?
沈巍的“四海”书法
“沈巍学”的现实意义,正是从这种“贴近大众的范式突破”中自然衍生:它并非要成为比肩孔学的千年思想体系,而是要做当代普通人的“生活思想指南”——用粉丝能懂的话,讲粉丝能做的事,解粉丝能遇的惑。从这个角度看,“沈巍学”的价值,不在于“高度”,而在于“温度”;不在于“体系”,而在于“实用”——而这种“有温度、能实用”的特质,恰是其能扎根民间、引发共鸣的根本原因。
来源:云南大学熊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