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宛平抗战核心片区环境提升工程是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彰显宛平地区作为国家抗战纪念的历史地位,保障重大纪念活动的重要景观环境提升工程。
宛平抗战核心片区环境提升工程是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彰显宛平地区作为国家抗战纪念的历史地位,保障重大纪念活动的重要景观环境提升工程。
历史是最深刻的教科书,也是最鲜活的力量之源。宛平城抗战核心片区内,斑驳的城墙砖石、沉默的街巷足迹,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坚毅,也时刻提醒着青年学子铭记历史、服务国家、响应时代召唤的使命。
面对国家重大设计任务,清华美院师生始终以理性与热忱,融合艺术与科技、联结传统与现代、拓展记忆与未来。在每一次方案推敲与现场调整中,他们以智慧与汗水,将使命深植于每一寸土地。正是这种“技术为锚、使命为翼”的精神,推动青年学子在宛平抗战核心片区环境提升工程中做出贡献。
这一工程不仅是对历史记忆的守护,更是专业水准、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集中体现。
项目由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关键担任深化设计负责人,并统筹协调清尚集团及多个设计小组,负责从方案深化、技术审定到工程落地的全过程管理。清华美院院长马赛教授统筹全局,于历战、崔笑声等教授组成的指导团队全程参与。工作团队历经二十余轮论证与修改,形成以 “厚朴环城,枝繁叶茂” 为明线和以“场所记忆、环境喻情”为暗线的总体概念,通过风貌控制、交通优化、空间提质、文化彰显等科学设计策略,将片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景观环境和公共空间品质有机结合,实现宛平城周边及卢沟桥景区总计10公顷重点区域的系统性提升与精细化改造。
总体策划
Overall planning
设计思路
Design concept
项目以“系统性提升”、“空间文化叙事”和”针灸式更新”为技术线路,对区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造与提升。经实地调研,工作小组界定本次提升的环境为“整体空间”,因此将整个环境看成是一个由地面(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等)、街道两侧界面(街道两侧构筑物、树木、灯具、广告牌匾、城市家具等构成的侧向界面)等共同构成的立体空间系统。将全段景观元素归纳为10个系统分项,提出相应提升对策。
空间文化叙事:将宛平城墙遗留的”抗战伤痕”作为牢记历史、铭记和平的叙事铺陈核心脉络,围绕宛平城环境提出“岁月静好、守护安宁”子主题,从抗战历史、参观流线及服务功能上构建四大文化叙事空间类型:
· 初识:作为片区落客空间,建立对整个片区及抗战文化的初步认知;
· 游历:步行或骑行在区域的道路上,领略区域特有抗战背景文化风貌;
· 缘起:作为核心景区的重点起点空间,对抗战核心片区的核心事件得到认知升华;
· 再兴:空间或时间的新起点,是两个物理或文化时空的交接处,是洗礼升华后的美好新征程。
空间文化叙事类型分布
10大叙事节点:每个节点依据特定故事展开,熠熠生辉,散发着各自的独特魅力。包括:栌棠之月、历史之石、恬静之角、新城之貌、和平之廊、林语之路、七七之殇、金林之颂、记忆之墙、休憩之岛。
10大叙事节点分布
工程实施过程中,清华美院学子亦充分展现了团队协作能力与执行力。在施工现场,他们不仅与工程方、监理单位密切沟通,确保设计意图精准落地,还主动提出改进方案,针对现场问题进行快速响应。整个团队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兼顾美学与功能,保障了工程品质与设计方案的高度统一。
完成效果
Completion effect
栌棠之月
历史之石
恬静之角
新城之貌
和平之廊
林语之路
七七之殇
金林之颂
记忆之墙
休憩之岛
滑动观看现场环境
焕然一新的宛平抗战核心片区在纪念活动中呈现庄严、肃穆而富有感染力的空间氛围,成为缅怀英烈、警示后世、弘扬抗战精神的鲜活场所。它不仅重塑了公共空间景观,更融入厚重历史文化元素,成为国家纪念地的新典范,也为未来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环境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设计模式。
此次工程的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清华美院学子在国家重大任务中 “勇担大任、追求卓越、专业引领、协同创新” 的精神风貌。
审核 | 王晓昕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