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魂归 岁月不灭——60余位知青迎接战友沈锡钢“回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18:47 1

摘要:2025年9月5日,正值七月十四祭祀之日,淄博王村宝山陵园被阴沉的氛围笼罩。一场别具意义的祭奠仪式在此悄然举行。60余位来自济南、淄博的知青,与天津、广西、武汉等地的知青代表齐聚一堂,他们怀着深深的思念与崇高的敬意,为一位已在戈壁沉睡数十载的老战友——沈锡钢,

大漠魂归 岁月不灭

——60余位知青迎接战友沈锡钢“回家”

天琮

2025年9月5日,正值七月十四祭祀之日,淄博王村宝山陵园被阴沉的氛围笼罩。一场别具意义的祭奠仪式在此悄然举行。60余位来自济南、淄博的知青,与天津、广西、武汉等地的知青代表齐聚一堂,他们怀着深深的思念与崇高的敬意,为一位已在戈壁沉睡数十载的老战友——沈锡钢,举行“魂归”安葬仪式。这场跨越时空的“迎归”,不仅饱含着对一位支边知青的深切缅怀,更成为知青群体以实际行动书写历史、致敬青春的温暖篇章。

他留在了大漠,却从未被遗忘

仪式现场,沈锡钢铜像前,默默诉说着沈锡钢的青春故事。1946年,沈锡钢出生于济南市天桥区制锦市,本应在校园里尽情挥洒青春的他,于1965年5月27日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踏上支边之路,成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七团的一员。那片位于西北的戈壁滩,见证了他1965至1968年间的热血年华——开荒拓土、修渠筑坝、投身建设,年仅19岁的他,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建设边疆的重任。然而,1968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年仅2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大漠之中。

“他在戈壁躺了几十年,饱受风吹雨淋、日晒霜打,无人知晓他的名字,无人诉说他的故事......”提及战友,施立新不禁哽咽。作为沈锡钢生前的亲密战友,这位同样历经知青岁月的老人,声音颤抖地讲述着沈锡钢在大漠的最后时光,以及近年来知青群体为了让他“回家”而四处奔走的点点滴滴:从多次前往戈壁祭拜,到今年协调超度仪式、筹备安葬事宜,每一步都倾注了无数知青的心血。“他不是‘无名氏’,他是我们的战友,是父母的孩子,是值得被铭记的青春。”

于维龙:用脚步丈量牵挂,以真心换“魂归”

在这场跨越57年的“迎归”行动中,有一位知青群体中的热心人始终冲锋在前——于维龙。作为活动主要发起人,知青天幕总裁、鲁中八宝山知青人文纪念园工作委员会顾问,他深知沈锡钢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遗憾,更是一代知青共同记忆中的缺失。“当年他们响应号召奔赴边疆,奉献青春建设祖国,如今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带着‘无名’的遗憾长眠。”于维龙的话语质朴却充满力量。

为了让沈锡钢“回家”,于维龙多次往返甘肃、济南等地,不辞辛劳。为了让战友的亡魂得以安息,他四处联络,最终成功请来台湾海清法师为沈锡钢举行超度仪式。“法师说,超度不仅仅是一场宗教仪式,更是帮助他跨越生死界限,找到回家的路。”于维龙回忆起法师在戈壁滩上诵经的场景,眼眶不禁泛红。而这背后,是他所在公司自掏腰包支出的十几万元——从交通、住宿到仪式费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对“归宿”的执着追求。为了给沈锡钢一个体面的“家”,于维龙协同济南老知青会长陈志忠、郭德茂、孙毓琨等,跑遍淄博多家陵园,最终在王村宝山陵园选定了一处“风水最佳、视野最开阔”的位置。“这里背靠青山,面朝阳光,恰似当年他在戈壁滩上仰望的天空。”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定制了一尊沈锡钢的铜像:年轻的军装、面带笑容、肩扛镐头,呈现出劳动时的模样,与他支边时的照片极为相似。

“大漠魂归”:用最高尊严接战友回家

上午10时19分,仪式正式拉开序幕。知青天幕总裁于维龙的致辞掷地有声:“今天,我们不是来送别,而是来迎接一位盼回家近60年的家人。”他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在场知青的心弦,许多人眼眶泛红。随后,施立新会长和弭金溪先生作为沈锡钢生前战友,分别追忆了与他共同奋斗的青春岁月。施立新以亲历者的视角,详细还原了沈锡钢支边期间的点滴细节,从初到戈壁时的满怀兴奋,到建设过程中的艰辛不易,再到意外发生时的猝不及防,每一个片段都让现场气氛愈发凝重。

其间,还发生了一幕极为神奇的场景。当他们这次与海清法师一同乘车前往戈壁为沈锡钢超度并迎他“回家”,车子行驶到甘肃农垦西湖农场时,一只鸿雁突然挡在了车前。它在车前连续三次点头,眼中竟流下泪水,随后便在前边飞行带路,一直伴随法师左右,直至仪式结束。待车子被它引领到大路后,它才展翅飞走。这神奇的画面,仿佛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显灵……

为配合祭奠仪式的进行,开始前,由山东知青文促会鲁中八宝山文化纪念园工作委员会郭德茂会长与笔者,在陵园的青石板上,共同铺展一卷洁白棉布,书写了“大漠魂归”四个大字。郭德茂会长挥毫写下“大漠”二字,笔锋刚劲有力,仿佛在勾勒那片承载着青春与热血的土地;笔者接着写下“魂归”,墨迹温润,似在如泣如诉地呼唤着战友归来。这四个字,承载着57年的牵挂,是知青们的共同心愿,更是对知青历史的一份庄重交代。

随后,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覆盖着白菊的骨灰盒被轻轻安放入墓穴。当“大漠魂归”的横幅也一同放入墓穴时,这位漂泊了半个世纪的大漠孤魂,终于“回家”了。

不止是一场仪式:知青群体用行动续写历史

这场仪式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汇聚与支持。“感谢中国知青项目建设委员会,他们凭借专业与热忱为知青树碑立传,让历史充满温度;感谢五好宝山陵园提供‘如梦如幻的场所’,让归宿有了依托;更要感谢于维龙这样热心知青工作的总裁,以真心与付出架起了跨越时空的桥梁。”

这场“让孤魂回家”的行动,被在场知青誉为“知青生涯史的先河”。它不仅填补了一位普通支边知青的历史空白,更以集体的力量证明:每一个为时代奉献过的青春,都不应被遗忘。“乾坤朗朗,银发力量前途无限。”正如仪式结语所言,60余位知青用行动宣告:知青精神永不磨灭,那些在戈壁滩上挥洒的汗水、在黑土地上播撒的希望、在岁月里沉淀的情谊,终将化作星辰,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仪式结束时,陵园里的白菊在风中轻轻摇曳。沈锡钢的新墓碑静静矗立,塑像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回应战友们的深情呼唤。碑上镌刻的“知青岁月”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足以让每一个驻足者读懂:这里安葬的,不仅是一位22岁的青年,更是一代知青的热血与忠诚,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温情。

大漠魂归,岁月不灭;青春有证,精神长存。

2025年9月5日/乙巳七月十四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1956年4月出生于桓台,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来源:潇洒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