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以强硬姿态拒绝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的莫斯科会谈提议,直言“他可以来基辅。当我的国家每天都被导弹袭击时,我不能前往莫斯科”。
2025年9月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以强硬姿态拒绝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的莫斯科会谈提议,直言“他可以来基辅。当我的国家每天都被导弹袭击时,我不能前往莫斯科”。
普京3日曾公开表示“从未排除与泽连斯基会面的可能性”,并提议“如果泽连斯基准备好,那就来莫斯科吧”。表面看,这是莫斯科释放的谈判信号,但结合战场态势,俄军正逐步压缩乌军防线,顿涅茨克七成地区已在其控制之下,此时提议会晤更像是一种“心理战”——通过展现“开放态度”占据道德高地,同时试探基辅的底线。
泽连斯基的回应则充满“战时总统”的悲情色彩。他强调,乌克兰每日承受导弹袭击,首都基辅的防空警报声从未停歇,在此背景下,他“不能前往莫斯科”的表态,既是对国内民意的呼应,也是对俄罗斯军事压力的直接反击。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让泽连斯基前往莫斯科,或让普京踏入基辅,本质上都是将一国领导人置于对方军事控制范围内,这既不符合现代外交礼仪,更与“安全保障”这一谈判前提背道而驰。
要是俄乌双方真有诚意想展开实质性谈判,选择在第三方相对中立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才是比较合适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将促成俄乌领导人会谈作为调解冲突的“政绩工程”。8月18日,他曾在白宫与泽连斯基及欧洲七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并当场拨通普京电话,宣称“已开始安排双边会晤”。然而,截至目前,这场“世纪会晤”仍停留在“地点待定”阶段。
特朗普的困境在于,他试图以“交易艺术”破解地缘政治难题,却低估了俄乌冲突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求乌克兰“接受现实”,甚至暗示“割让领土”,这引发了基辅的强烈反弹;另一方面,他又需平衡欧洲盟友的立场——德国总理默茨明确反对“在没有停火的情况下会晤”,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呼吁“四方会谈”将欧洲纳入谈判框架。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一边施压谈判,一边批准向乌克兰出售3300枚导弹。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非但没有推动和平,反而让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警告:“对乌军事援助只会延长其痛苦,导致冲突失控升级。”
至于俄乌双方领导人真要坐到一起,乃至推动停火谈判,大概率需要一方或者双方都做出实质性让步。比如当一方在前线战场实在撑不下去,国家面临重大危机,已经到了不得不通过谈判来止损或者获取新转机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在关键问题上松口,为双方的对话与协商创造条件。可如今俄乌双方在领土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依旧巨大,俄乌冲突究竟何时能迎来谈判拐点,可能还得看后续战场局势与国际形势会如何演变。
来源:书房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