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又是一年开学季, 2025年新年贺词声声温暖,句句真情,仍回响耳畔;打开手机视频,《我们的河山》《胜利》等纪念抗战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又是一年开学季, 2025年新年贺词声声温暖,句句真情,仍回响耳畔;打开手机视频,《我们的河山》《胜利》等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大片琳琅满目,七月激战的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美国大满贯赛亦跃入眼帘。当中国澳门队选手朱雨玲在WTT美国大满贯赛女单决赛中以4:2的总比分完成惊天逆转时,她手中紧握的不仅是冠军奖杯,更是一把打开“追梦”大门的钥匙。这场老将与新秀的对决,恰似一幅浓缩的体育画卷,印证着“梦虽遥,追则能达”的永恒真谛。
比赛前两局,21岁的中国队选手陈熠以凌厉攻势让观众看到了新生代的锋芒。11:7、11:8的比分背后,是这位小将连续淘汰孙颖莎、早田希娜等名将的爆发力。但正如30岁的朱雨玲赛后所言:“当技术、力量甚至智慧都难分伯仲时,决定胜负的是藏在骨子里的韧性。”第三局开始,这位经历过手术康复、世界排名跌至谷底的老将,用11:7、11:5、11:9、11:8的四局连扳,上演了教科书级的“韧者制胜”。这场对决的戏剧性,恰恰在于两位选手身上映照出的体育精神光谱。陈熠代表着“追梦”的初始形态:初生牛犊的锐气、突破重围的冲劲、敢于挑战王座的胆识。而朱雨玲则诠释了“追梦”的深层内涵——当年龄、伤病、排名构成重重阻碍时,那份将挫折化作养分的智慧,把压力转为动力的定力,以及在绝境中依然相信“下一分可能逆转”的信念。
朱雨玲的夺冠轨迹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追梦故事。从东京周期的主力到因健康问题暂别赛场,从代表中国澳门复出到30岁首夺WTT大满贯冠军,她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勇者”到“智者”再到“韧者”的转变。正如她在微博所写:“人生的意义就是独自穿过悲喜后,仍依旧勇敢向前。”这种超越胜负的精神高度,让冠军奖杯成为了水到渠成的注脚。体育竞技的魅力,正在于它永远给“追梦者”保留着可能性。当陈熠这样的新星用黑马爆冷证明“后浪”的威力时,朱雨玲这样的老将用坚持坚韧诠释着“前浪”的尊严。她们在赛场上的每一次击球,都在书写同一个命题:梦想的距离从来不是由年龄或排名丈量,而是由永不言弃的心跳决定;真正的追梦者,从来不会被时间打败,只会在岁月中淬炼出更强大的自己。
这场巅峰对决,最终定格在两个动人的画面:一个是陈熠蹲在场边调整呼吸的年轻侧影,一个是朱雨玲高举奖杯时眼角闪烁的泪光。她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追梦闭环——前者是正在路上的追光者,后者是已然抵达的领路人。而体育精神,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与突破中生生不息。当终场哨声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比分牌上的4:2,更是一个关于“追梦”的永恒启示:无论梦想多么遥远,只要保持追逐的姿态,那些在汗水中浸泡的日夜,终将在某个时刻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在科技领域,同样有一群“追梦人”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中国移动,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数字先锋”,正以5G-A、6G等前沿技术,为“追梦”注入全新的内涵。当朱雨玲在赛场上用“下一分可能逆转”的信念突破极限时,中国移动的工程师们正在青藏高原用“再架一座基站”的执着攻克最后的信息孤岛。在海拔5200米的唐古拉山口,他们用肩扛手抬的方式,将重达300公斤的5G设备运上山顶,只为让“世界屋脊”的牧民也能享受高速网络。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与朱雨玲在赛场上的坚韧不拔,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注脚。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的时代。从体育赛场到科技前沿,从城市霓虹到乡村田野,无数追梦人的脚步与国家发展的铿锵步伐同频共振。正如中国移动在乡村振兴中打造的“数字乡村”平台,通过5G网络将偏远山区的农产品直播带货到全球,让“追梦”不再受限于地理边界。当朱雨玲高举奖杯的瞬间,当中国移动的5G信号覆盖最后一片无人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一个民族在复兴路上阔步前行的雄姿。昂首奋进新征程,让我们继续以追梦者的姿态奔跑——在时光的赛道上,在时代的潮头里,在梦想的星空中,用实干书写答案,用奋斗定义未来,让中国故事在永不停歇的追梦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声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