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辛先生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文人学者的关注。潍坊市作协主席穆陶、潍坊市党校校长刘保富等人,亲自撰写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许。笔者不谙历史、不懂文学,只就文辛先生的治学为文精神略抒己见。
可贵的治学为文精神
——长篇小说《侯景乱梁》作者文辛印象浅议
秦晓鸣
文辛先生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文人学者的关注。潍坊市作协主席穆陶、潍坊市党校校长刘保富等人,亲自撰写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许。笔者不谙历史、不懂文学,只就文辛先生的治学为文精神略抒己见。
缕析之清
中国历史的车轮推进到三国之时,华夏大地就呈现出“群雄争霸”的格局。后经西晋50多年的变乱,随即出现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东晋、南朝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五胡
十六国”并存的更加混乱的局面。对于这一段历史,很多学者倍感头痛,难以理清。然而,文辛先生凭借他几十年来的精心研究,却以“侯景”这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为主线——投梁、图梁、反梁、篡梁的演变过程,用一个个血与火
爱与恨、正与与邪恶的曲折离奇、惊心动魄的故事,详细而又生动地把那段历史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使我们有幸再一次洞悉和了解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风土人情等诸多内涵丰富的历史事实。
探究之细
小说的概念,一般是虚构了的真实的谎言。然而,文辛先生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却可以当作“信史”去看待。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诸多人物、诸多地点、诸多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有据可查的。这一点,从书中的“注释”中便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譬如“怀朔镇等六镇”:“北魏时期,为防柔然入侵拱卫都城平城,在北部边境设军镇。从东往西主要有怀荒镇(河北张家口)、柔玄镇(内蒙兴和西北)、抚冥镇(内蒙四王子旗东南)、武川镇(内蒙武川西南)、怀朔镇(内蒙固阳西南)、沃野镇(内蒙五原东北),称为六镇。”
再如“止足”以词:“止足,或称为‘止止’、‘止足’,出自《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功成身退,天之道’等语。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子》中的这些话,称为士人常用的格言。但这些谈‘知止’的人,具体动机大不相同。有的是老年辞退,不图仕进;有的是谋清闲,过安闲日子;有的是畏避权贵,怕卷入政治旋涡;有的是感觉危机四伏的朝廷不可依靠而持冷漠态度,以示有一定距离。但真正的‘知止’者甚少,而‘怀禄耽宠’者比比皆是。”
总之,文辛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尽的考据论证,使读者进一步加深了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
感悟至深
文辛先生在他的人生路上,遭遇了诸多不幸,经历了许多坎坷,对人生和社会,世事和人情,有着极其真切的观察和认识。所以,常借思古之幽情,抒个人之感慨。如第278页上,作者借萧誉之口写道:“熟悉历史的萧誉非常清楚,所谓的历史,所谓的帝王,无不是一个字,那就是‘抢’。父子、兄弟、叔侄,勾心斗角,相互猜忌,无非是抢天下,抢江山,为此父子相图、兄弟为敌、叔侄互为鱼肉。自己的祖父篡齐时是如此,自己的三叔萧纲是如此,自己的七叔萧绎更是如此!而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你看看,这个“抢”字用的多么好,多么妙,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啊!活脱脱第描写出了历朝历代兴衰更替的真谛和规律,给今人和后人以弥足珍贵的参考和借鉴。
语言之美
文辛先生的语言之美,早已展现于他的散文集《月下小品》之中。而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里面,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如“当侯景带领部下登上塔顶,只见那八百里太行冈峦遥列,青蛇起舞;九万里黄河,茫茫苍苍,触龙吞海。左襟齐鲁右带陕甘,北依幽燕而南扼平原,是多么威武雄壮。”像这种散文式的语言,在《侯景乱梁》一书中随处可见。再如“细碎的枣花像米粒,散发着醉人的枣花蜜的味道。浓浓的枣花味也似蜜一样的粘稠,风也吹不散。偶尔有吃醉了的小蜜蜂从枣花上跌落下来,抖着翅膀翻滚爬转像个小醉汉憨态可掬。”这些清晰明快、生动活泼的景物描写,足以看出文辛先生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我们大家都要知道,预言师大脑思维的工具,是感情交流的桥梁,试作品构成的要素,语言美不美,直接关系着作品的生死存亡。
追求之著
文辛先生是一位很有个性特点的人,也是一位比勤奋而又严肃的作家。他为了写好《侯景乱梁》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不惜撇家舍业,跑到上百里之外的临朐县嵩山脚下的上坪水库去隐身遁形,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埋头写出了初稿。后来,又到数十里外的昌乐县白塔镇渔业大队去,用二十多天的时间,潜心进行了修改。为了体现“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历史小说自然也不例外”的创作原则,文辛先生用了一个月时间,列出了长长的一串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将他们的行迹集成了一个厚厚的活页本,让他写的人物和事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来自历史的记载,同时又予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书稿写成之后,他又专程跑到潍坊去请穆陶、刘保富等文学艺术界的专家学者给予指教。
文辛者,笔名也,真实姓名,刘福新也,是昌乐二中的高级教师。用穆陶先生的话说:“文辛君修史治学,术有专攻,娴于史事而有独见。”“其育人之功,当不在讲堂授业之下。”吾深信之,赞同之。愿文辛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发表于2006年3月25日《昌乐通讯》(宝都文苑)
2006年9月《风筝都》(总第98期)
秦晓鸣先生简介
秦晓鸣,字晨风,好文高崖居士,山东昌乐高崖村人。1946年7月出生,1964年1月入伍,1968年1月入党。先后任战士、副班长、农民通讯员、公社人武部干事、县委办公室秘书、公社党委常委、地委办公室秘书、县委报道组长、西安广播电视局局长、县史志办主任、《昌乐县志》主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体委主任、县委统战部部长等职。工作之余,酷爱文学创作,发表通讯、故事、散文、诗歌、小说若干。已出版《行年诗行》、《回首高崖街》(原《高崖村琐忆》)、《昌乐县代名人》等个人专著。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浩然研究会理事、营陵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说明一
本人发表一篇文章《与岁月同心跳》,副标题是《——读秦晓鸣》,刊于《潍坊晚报》2002年10月12日“书山樵语”。这篇文章收进了我的《文辛散文精选》。
说明二
因为秦晓鸣先生的这些资料,从网上查不到,电话协商之后,秦晓鸣先生让我自行处理,是我一字一句从他的大著《吸露清吟》上打下来的,若有错讹,本人负全责。
附:陪同秦晓鸣文兄到昌乐二中送新著《吸露清吟》散记
昨日下午接到文兄秦晓鸣电话,大意是:让我陪同去昌乐二中送新著《吸露清吟》。若进一步说明的话,就是将他的新著放到“昌乐作家书屋”中。今天一大早,又接到昌乐作协秘书长吴瑞宗电话,说是来接……
吴秘书长接了我之后,又到老县府接上晓鸣兄,在昌乐二中大门办完“疫情检测手续”(这个是必须的),进校园,校长张申亲自迎接……
又上二楼“昌乐作家书屋” ……
我提议到操场看看,拍下了昌乐二中学生体育活动几幅图片……
中午,在清林园午餐……
本文图片44幅(包括文兄秦晓鸣新著翻拍图片)。
2021年11月26日晚上发于本人新浪博客
2025年9月6日晚上发文
秦晓鸣先生。
秦晓鸣先生新近大著《吸露清吟》
秦晓鸣先生为我写的文章
刚刚从新浪微博翻拍的一幅图片。
来源:山东昌乐刘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