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大阅兵刚结束,一位靠高考志愿填报崭露头角的网红教师突然发声,将“爱国”与“捐款”推至流量舞台的中央。支持者赞其“真性情”,质疑者批其“博眼球”,更有人直接喊话“现在转账”。
当“捐一个亿”的豪言在直播间响起,舆论的天平瞬间倾斜。
9月3日,大阅兵刚结束,一位靠高考志愿填报崭露头角的网红教师突然发声,将“爱国”与“捐款”推至流量舞台的中央。支持者赞其“真性情”,质疑者批其“博眼球”,更有人直接喊话“现在转账”。
在这场喧闹中,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当爱国变成一场表演,它的真实代价是什么?
这位坐拥六千万粉丝、公司估值数亿的“考研名师”,的确有说出“一个亿”的底气。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有没有这些钱,而在于他将国家命运与个人流量进行绑定的语言策略。“等枪响再捐”的承诺,听起来慷慨激昂,实则是一张没有兑现期限的空头支票。它把严肃的国事议题,转化为一场低成本、高回报的流量游戏。
这并非新鲜事。从《战狼》系列的银幕热血,到直播间中的声音轰炸,“爱国生意”的门槛正越降越低。它不需要剧本、不需要剧组,甚至不需要真实行动——只需一个敢说的嘴和一个能响的麦克风。观众在情绪冲击下纷纷点赞,说话者在后台实时收获关注与收益。一句承诺,零成本投入,却能撬动实实在在的GMV转化。至于钱何时到账、去向何处,则成了永不揭晓的“后续剧情”。
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反而沉默。一位参加过老山战役、失去左臂的老团长曾说:“战场上飞出的每一颗子弹,背后都有人付账单——有人付出生,有人付出良知。”
而那些把战争挂在嘴边消费的人,从不需要付出这些。他们将军事冲突形容为“抽奖”,将国家统一戏谑为“开奖”,甚至用“老铁刷火箭”这类轻佻的语言,消解了战争本该有的沉重与残酷。
这令人不得不警惕:我们所反对的从来不是爱国热情,更不是支持统一的立场,而是有人将“国”字悄悄改写为“流量”的偏旁部首,把民族情感拆解成可销售的算法切片,再包装成下一场带货的底料。爱国不应该是直播间倒计时式的激情营销,也不该是“热搜先行、行动未见”的传播剧本。它可以是平凡人无声的援助,是灾难中无名的奔赴——却唯独不应成为个人或企业博取关注的计时工具。
更值得玩味的是某些言论中的选择性发声。有人高喊“打出去”,却对历史中真实的失地保持沉默;有人畅谈“统一”,却回避了民族记忆中的深刻伤痕。这种“南向热络,北向无声”的表达策略,背后恰是流量逻辑的精密计算——哪些话题安全、哪些能引爆情绪,已被反复揣摩透彻。就像直播间“福袋”永远投向人多的地方,而绝不触及真正的禁区。
乔治·奥威尔曾指出,“战争宣传总是由那些从不上战场的人操纵。”而在今天,或许还可以补上半句:“也常由那些从不准备兑现承诺的人主导。”
口头上的“一个亿”,就像某些购物平台上永远差0.01元的提现按钮——看似触手可及,实则遥不可及。倘若真有一日国家需要动员,税务系统自能精准识别义务人;倘若真需渡海作战,海军也不会接受以“直播火箭”充当登陆艇。
因此,这类言论可概括为典型的“三不模式”:不开发票、不签合同、不上名单。它营造出一种热烈的参与感,却从不提供任何实质性的保障。
有人或许会问:批评这种言论,是否就是反对统一?答案恰恰相反。我们所质疑的,不是统一目标本身,而是有人将这一严肃的国之大事降格为打赏式的娱乐狂欢。统一关乎民族命运,是生死存亡之道,它需要的是坚实的工业基础、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整个社会的凝聚动员——而不是直播间里一句脱口而出的“我给你捐一个亿”。
话语打不穿海峡,却能击穿民心。最后,值得每一位在屏幕前点赞、转发、热血沸腾的人深思:警惕那些总是让你情绪澎湃,却从不让你真正付出行动的人。
热血没有成本,汗水才有代价。如果爱国只需一句口号,那一定有人在背后默默代我们支付真实的代价——可能是生命,是鲜血,是永远回不来的亲人。
战争没有“七天无理由退货”,子弹也不会理会谁的直播间有多少人在线。我们可以尊重商业,尊重流量,但请不要让崇高的事物,成为一场只有台词、没有剧情的表演。
来源:迷世书童H92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