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则电梯广告让桃李面包“火”出了圈——不是因为美味,而是因为“嘴欠”。广告中,品牌以一副“人生导师”的姿态宣称:“有人说五仁不好吃?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杨澜
最近,一则电梯广告让桃李面包“火”出了圈——不是因为美味,而是因为“嘴欠”。广告中,品牌以一副“人生导师”的姿态宣称:“有人说五仁不好吃?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此言一出,瞬间引爆舆论,网友纷纷怒怼:“我过中秋是来团圆的,不是来花钱听你上课的!”“我花自己的钱,凭啥被你说教不懂生活?”“谁告诉你吃五仁是成熟标配?我就是单纯不爱那个味道!”这场本想借“五仁争议”制造话题的营销,最终演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杀式传播”,被贴上“PUA式营销”“爹味说教”的标签,狠狠翻了车。
这则广告最令人不适的,不是它为五仁月饼辩护,而是它将一种口味偏好强行与人生阅历挂钩,把“不爱吃五仁”等同于“没吃过苦”“不懂生活”。这种逻辑不仅傲慢,更暴露了品牌对消费者选择的漠视。
网络截图
一个人不喜欢青红丝的口感,可能只是因为那丝状物在齿间硌得难受,影响进食体验;一个人嫌弃糖浆太腻,或许只是出于健康考量、控糖需求,或单纯偏好清淡口味;还有人可能从小对某些果脯类食材有心理抵触,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个体差异。
可桃李面包却轻率地将其归结为“年少轻狂”“未经世事”,仿佛消费者不是在挑选一款点心,而是在接受一场“人生再教育”。这种居高临下的“爹味”姿态,早已背离了服务消费者的本质,变成了一场对用户自主权的冒犯,令人不适。
而这,也并非桃李面包首次在营销上“用力过猛”甚至“跑偏”。近年来,其广告风格频繁游走于“尴尬”与“迷惑”之间,呈现出一种“努力讨好却适得其反”的窘迫。一会儿以“预算不足呜呜”卖萌求下单,语气矫揉造作,仿佛一个中年企业强行装嫩,用撒娇口吻掩盖产品力不足;一会儿又编造“千金大小姐来桃李打工”的虚构剧情,试图蹭“社畜文学”和“打工人共鸣”的热度,结果剧情生硬、人设悬浮,被网友嘲讽为“品牌写的爽文,观众看得想删”。
这些“弄巧成拙”的营销尝试,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品牌与目标用户之间存在严重的认知鸿沟。桃李面包显然意识到传统打法已难奏效,试图通过“玩梗”“造话题”来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但问题在于,它只学会了形式,却未理解本质——真正的品牌共鸣,建立在尊重、共情与真诚之上,而非靠强行说教或低级模仿来博眼球。当品牌不再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反而以“过来人”姿态指手画脚,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年轻人反感的不是品牌“玩梗”,而是品牌“装懂”。真正的年轻化,不是语言上的模仿,而是思维上的平视;不是姿态上的俯冲,而是态度上的平等对话。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次广告翻车的背后,是桃李面包日益严峻的经营困境。公开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3.55%,净利润暴跌29.7%,已连续四年呈现下滑趋势。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敲响警钟:今年7月,一批次切片面包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17倍,再度刺痛公众敏感的神经。
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产品信任基础动摇的当下,桃李面包没有选择回归本源——提升品控、优化产品、重建信任,反而寄希望于一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营销炒作,试图用“毒打”这样的戏谑词汇转移注意力。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无异于在摇摇欲坠的大厦上刷漆描金,表面光鲜,内里腐朽。
尽管事件发酵后,桃李面包迅速下架广告并发布道歉声明,称该广告仅为内部共创机制中20个测试版本之一,不代表最终立场,已责成相关部门整改。
然而,其最初的应对方式却难言诚恳——删除负面评论、限制话题讨论、回避核心问题、缺乏对品牌长期营销策略的反思,让这场道歉更像是一次危机公关的“标准动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省。消费者要的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我们错了”,而是看到品牌是否愿意放下身段,倾听真实反馈,回归产品与服务的本质。一句“测试版本”无法解释为何如此冒犯的内容能进入投放流程,更无法弥补对品牌形象造成的长期损伤。
桃李面包的这次“翻车”,实则是整个传统快消行业在转型期的一面镜子。当市场红利消退,流量红利见顶,越来越多品牌开始焦虑,试图通过“出圈”“爆梗”“情绪操控”来重获关注。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营销的本质是沟通,而非说教;创意的边界是共情,而非冒犯;品牌的根基是信任,而非流量。消费者永远不喜欢被品牌“教育”,尤其是在他们只想安心吃一块月饼、享受片刻节日温情的时候。任何试图用“爹味”姿态来彰显“深刻”的品牌,终将被消费者用脚投票。
真正的品牌魅力,不在于它说了多么“金句”,而在于它是否懂得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与其用“爹味”玩梗来“毒打”消费者,不如先学会倾听;与其在广告创意上“内卷”,不如在产品质量上“较真”;与其制造争议博眼球,不如踏实做好每一块面包。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从来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而是“服务者”与“体验者”。唯有放下傲慢,回归初心,才能重建信任。
否则,任何试图用营销幻象掩盖产品力不足、用情绪操控替代真诚沟通的尝试,最终都只会让品牌自己,饱尝一次又一次翻车的“毒打”。
来源: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