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之隙见人心:在烟火人间打捞失落的善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6 19:22 1

摘要:清晨六点半的地铁三号线上,金属门伴着蜂鸣缓缓开启,早高峰的人潮如潮水般涌入,瞬间填满了车厢的每一寸缝隙。一位怀抱着婴儿的母亲,一手紧紧护着怀中熟睡的孩子,一手攥着摇晃的扶手,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地维持着平衡。她的目光在车厢内缓缓扫过,落在那

礼让之隙见人心:在烟火人间打捞失落的善意

清晨六点半的地铁三号线上,金属门伴着蜂鸣缓缓开启,早高峰的人潮如潮水般涌入,瞬间填满了车厢的每一寸缝隙。一位怀抱着婴儿的母亲,一手紧紧护着怀中熟睡的孩子,一手攥着摇晃的扶手,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地维持着平衡。她的目光在车厢内缓缓扫过,落在那些标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座位上——那里坐着的年轻人,有的低头刷着短视频,嘴角还挂着笑意;有的将耳机音量调至最大,头靠在车窗上假装闭目养神;还有的察觉到她的目光,干脆侧过身去,用肩膀挡住了那道充满期待的视线。

这一幕,像极了我们生活中无数个被忽略的瞬间。礼让,这本该是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从《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到《礼记》里“礼尚往来”的交往准则,再到街头巷尾“尊老爱幼”的朴素叮嘱,礼让早已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浸润在日常生活里的道德自觉。可如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份自觉似乎正被某种无形的力量侵蚀——公交车上,为了一个座位争得面红耳赤;人行道上,机动车与行人抢道的鸣笛声此起彼伏;高铁上,“霸座者”面对乘务员的劝说,依旧理直气壮地宣称“我先占着就是我的”。

记得去年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曾目睹过一场因“让路”引发的争执。一位推着轮椅的家属,轮椅上坐着刚做完手术的老人,急需前往楼下的检查室。走廊本就狭窄,又恰逢探视高峰,人群摩肩接踵。家属一边轻声说着:“麻烦让让,谢谢”,一边试图在人群中开辟出一条通道。可走到拐角处时,一位低头看手机的年轻人恰好挡住了去路,家属连着说了三遍“麻烦您让一下”,对方才慢悠悠地抬起头,非但没有挪动脚步,反而皱着眉抱怨:“急什么急?不会等我看完这条消息吗?”

家属耐着性子解释:“老人刚做完手术,不能耽误时间。”年轻人却不耐烦地挥挥手:“谁还没点急事?就你家老人金贵?”两句话的功夫,原本有序的走廊瞬间乱了套,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劝和,有人指责年轻人不懂事,还有人拿出手机拍照,唯独没人记得,轮椅上的老人正捂着伤口,脸色一点点变得苍白。

这场争执最终以护士赶来疏散人群告终,可留在我心里的,却是长久的沉重。我们常说“细节见人品”,一个人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往往最能暴露其内心的底色。礼让,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的温柔。就像下雨天,司机放慢车速,避免溅起的水花打湿路边的行人;就像超市里,有人主动帮腾不出手的顾客扶住购物车;就像电梯里,年轻人按住开门键,等行动不便的老人慢慢走进来。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却能像一束光,照亮他人的生活,也温暖着整个社会。

可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反而变得模糊了呢?我想,或许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忙着赶时间、忙着赚金钱、忙着追名利,却渐渐忘了停下来,看看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或许是“精致利己主义”的思潮悄然蔓延,一些人把“自我”看得太重,认为“只要不违法,怎么做都无可厚非”,却忽略了道德层面的约束,忘了“人是社会性动物”,彼此依存、彼此温暖才是生活的常态;或许是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让一些人习惯了“键盘侠”的身份,在现实生活中也变得冷漠、刻薄,忘了面对面交流时,眼神里的温度和语气中的善意,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常跟我说:“走路要让着别人,吃饭要想着别人,做人不能太自私。”那时的我似懂非懂,直到长大后,在一次旅行中,才真正体会到礼让带来的温暖。那是在云南的一个古镇,狭窄的石板路上,我背着沉重的背包,不小心撞到了一位挑着担子的老奶奶。我连忙道歉,以为会遭到指责,可老奶奶却笑着摆摆手,还主动往路边退了退,说:“姑娘,你背着这么重的东西,慢点儿走,别摔着。”说着,她还伸手帮我扶了扶背包的肩带。那一刻,古镇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老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温暖得让我鼻尖发酸。原来,礼让从来都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共情。

反观当下那些“霸座”“抢道”“恶语相向”的行为,看似是小事,实则暴露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自私、冷漠、缺乏同理心。就像高铁上的“霸座男”,明明自己有座位,却偏偏要占着别人的位置,面对乘务员和其他乘客的劝说,不仅不认错,反而振振有词地狡辩;就像马路上的“路怒症”司机,只因前车起步慢了一点,就猛按喇叭、强行变道,甚至开窗辱骂;就像公园里的“广场舞大妈”,为了抢占最佳位置,不顾周围居民的休息,把音响开得震天响,有人提出异议,还会遭到集体围攻。

这些行为,或许不会触犯法律,却会一点点消耗着社会的善意,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当一个孕妇在公交车上站了一路,没有一个人让座时,下次她再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可能也会选择视而不见;当一个司机为了抢道,差点撞到过马路的老人,却毫无歉意时,下次老人再看到机动车,可能会下意识地后退,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当一个孩子看到父母为了一个座位与他人争吵时,他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可能不是“礼让”,而是“争抢”。

可我们真的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都曾在某个瞬间,感受到过礼让带来的温暖——或许是下雨天,陌生人递过来的一把伞;或许是赶火车时,有人帮你提了一把沉重的行李箱;或许是在食堂排队时,前面的人看到你手里拿着很多东西,主动让你先打饭。这些微小的善意,就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里,只要用心浇灌,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其实,礼让从来都不是一件难事,它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地铁上,看到老人、孕妇或残疾人,主动站起来让个座,不过是多站几分钟,却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在马路上,司机看到行人过马路,多等几秒钟,不过是耽误一点点时间,却能避免一场可能发生的事故;在与人相处时,遇到意见不合,多一点耐心,少一点争吵,不过是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却能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

记得有一次,我在超市排队结账,前面的阿姨买了很多东西,收银员扫描商品时,她突然发现自己忘了带手机,现金也不够。阿姨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地说:“这可怎么办啊?家里还等着这些东西做饭呢。”排在后面的一位年轻人看到后,主动走上前,对阿姨说:“阿姨,您差多少钱?我帮您付吧。”阿姨愣了一下,连忙说:“这怎么好意思呢?我们又不认识。”年轻人笑着说:“没关系,谁还没个遇到困难的时候呢,下次您遇到别人有困难,也帮一把就行了。”后来,阿姨非要留下年轻人的联系方式,说要把钱还给他,年轻人却摆了摆手,说:“不用了,举手之劳而已。”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可我至今还记得年轻人脸上的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没有丝毫的功利心。其实,礼让就是这样一种“利他”的行为,它不追求回报,却能在不经意间,将善意传递下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礼让时,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和谐。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我始终相信,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善良,那些自私、冷漠的行为,不过是被生活的浮躁和功利暂时蒙蔽了双眼。只要我们愿意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礼让”重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就一定能唤醒那些沉睡的善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所有人的想法和行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当我们在地铁上主动让座时,或许会有人跟着站起来;当我们在马路上主动避让行人时,或许会有司机跟着放慢车速;当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主动包容和体谅时,或许会有人跟着学会温柔。就像一束光,可以照亮一片黑暗;一份善意,可以温暖一个角落。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它不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温暖的纽带。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把礼让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用善意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毕竟,当我们在为别人让路的时候,也是在为自己的心灵开辟一条通往善良的道路;当我们在为别人让座的时候,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积攒一份温暖的力量。而这份力量,会像星星之火一样,在不经意间燎原,照亮整个社会的未来。

来源:姚永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