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67岁的刘致远是复旦大学的退休教授,早年因病痛失去妻子,膝下无子,几十年来始终独自一人生活。书房是他最常待的地方,桌上堆满了批注密密麻麻的书稿,老花镜常常挂在胸前。他习惯清晨去校园里散步,随后到图书馆静坐,翻翻旧刊物,消磨孤独的时光。一次偶然,他在
2024年,67岁的刘致远是复旦大学的退休教授,早年因病痛失去妻子,膝下无子,几十年来始终独自一人生活。书房是他最常待的地方,桌上堆满了批注密密麻麻的书稿,老花镜常常挂在胸前。他习惯清晨去校园里散步,随后到图书馆静坐,翻翻旧刊物,消磨孤独的时光。一次偶然,他在导师推荐的课题会上遇见了研究生林雪。因研究方向相近,两人频繁交流。林雪细心耐心,常主动帮他整理文献;而他则被她的专注与真诚所打动。几次并肩而坐的讨论后,他们渐渐跨出了学术与生活的界限。接触不久,两人很快便确认了感情,刘致远内心多年未有的温热被重新唤起。
自那次学术会后,两人往来更加频繁。林雪常在课题间隙到刘致远的书房借阅资料,见桌上堆满了旧稿和手稿,便默默地帮他分类装订。刘致远起初有些不安,毕竟早年丧妻后习惯了独处,但看着林雪弯腰整理的身影,心底久违的暖意悄然涌上来。他会小心地为她泡一杯花茶,递过去时声音放得很轻。林雪接过茶,抬眼对他笑,那一瞬间,书房安静得只剩下翻页声与茶水升起的热气,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生活又恢复了温度。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相处也变得自然。周末清晨,林雪会陪他在校园的小径慢慢走上几圈,耐心放慢脚步。午餐时,他在食堂点上两份简单的饭菜,推到她面前时,眼神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关切。如今生活中这份安稳,不再是书本和旧稿能给予的,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依靠。
一个周末的夜晚,林雪在刘致远家里帮他整理完书稿,简单吃了晚饭,两人坐在沙发上聊到深夜。氛围渐渐安静下来,她主动靠在他怀里。多年未有亲密的刘致远,心里怦然,身体还能作出回应。但很快他就感到体力跟不上,动作笨拙,呼吸急促,甚至需要她小心地配合才能完成。结束后,他额头全是汗,心中夹杂着短暂的满足和深深的无力感。他没有直视林雪的眼睛,只低声说太累了,而林雪轻轻抱紧了他,并没有追问。
几周后的一次夜里,两人再次在书房看书。时钟指向十一点,刘致远关上灯,和林雪走进卧室。氛围再次自然升温,林雪轻轻解下眼镜,靠在他肩头。可当她试着拉近距离时,他却迟迟没有反应。刘致远僵硬地躺着,心里一阵慌乱,反复调整呼吸、试图唤起身体的回应,却始终无济于事。林雪察觉到异样,伸手抚过他的手臂,声音很轻:“没关系的,老师。”可刘致远觉得脸上一阵灼热,心口发紧,眼神闪烁着躲开了她的注视。
第二天清晨,林雪离开后,书房里仍留着淡淡的茶香,可刘致远却一夜未眠。躺在床上的空虚感让他胸口发紧,眼前不断浮现昨夜的沉默场景。他翻来覆去,心里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午后,他换了一身衣服,独自走出家门,沿着小区外的街道慢慢踱步,最终停在一家药店门口。
推门进去时,他明显有些局促,目光低垂,不敢与药师对视。药店里人并不多,但每一个脚步声都让他心里一紧。他在货架间来回徘徊,假装看感冒药,手心却早已被汗湿透。终于鼓起勇气走到柜台前,声音压得极低:“我想要点西地那非。”药师抬眼时,他下意识移开视线,手指无措地搓着衣角。药品被递过来的一刻,他连忙点头付钱,把小盒子塞进外套口袋,像是怕被任何人看见。走出药店时,他的背影有些佝偻,步子比往常更沉重。
那天傍晚,刘致远在家里早早做了两菜一汤。饭桌上,他刻意多夹了几筷子给林雪,话语比往常更轻。用餐结束,他把碗筷收拾进水池,走进卧室时悄悄从口袋里取出那小盒药,倒出一片西地那非,端起温水吞下。片刻间,他对着镜子深呼吸,心口怦怦直跳,手指有些发抖。
林雪在书桌前摊开笔记本,低头写着作业,灯光映在她的侧脸,安静得只剩下笔尖摩擦的声音。刘致远站在门口,感觉到胸口起伏比平常更快,药效似乎正在体内蔓延,血液涌动让他觉得脸颊发热,手心湿润。他犹豫片刻,还是慢慢走过去,每一步都带着紧张。靠近时,他感到心跳快得几乎要冲出口腔,呼吸急促,额头也渗出细汗。他伸出手,从背后环住她的肩膀,手臂僵硬却不愿松开。林雪微微一愣,转过头来,正对上他闪烁不定的眼神,鼻尖还能捕捉到他急促的气息。
林雪很快察觉到他的变化,眼底浮起一丝明白,轻轻放下笔,把手覆在他颤抖的手背上,刘致远心里一震,整个人松了口气,她的回应让他不再退缩,房间的气氛也随即开始缓缓升温。刘致远的呼吸逐渐急促,他能感觉到体内涌动的热流与久违的力量。药效在此刻显现出来,他原本心虚的慌乱被逐渐取代,一种久违的掌控感让他心里微微发颤。林雪察觉到他的变化,眼神中先是一丝意外,随即弯起嘴角,露出轻松的笑意。她没有说话,只是主动靠得更近,用细微的动作回应。
结束后,刘致远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既有如释重负的安慰,也有对眼前这一刻的珍惜。他原本担心会再次力不从心,但当林雪轻声呢喃时,他喉咙一紧,心底压抑多日的不安仿佛终于松开,一股前所未有的痛快舒展开来。他看见她脸上的满足与安心,心里泛起久违的自信与喜悦,仿佛证明自己并未彻底被时间击败。两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一夜被彻底拉近。
自那晚之后,刘致远心里像卸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每次亲密前半小时左右,他都会准时吞下,动作不再带着慌乱,而是一种默默的期待。他发现,身体的反应变得稳定,过程不再仓促,让他感受到久违的自信与掌控感。林雪也敏锐察觉到他的变化。她不再担心他在关键时刻沉默僵硬,更多时候,她能感受到他眼神里的从容与主动。两人之间的相处逐渐轻松,偶尔她会调侃一句“今天状态不错”,他便笑而不语,却在心里暗暗感激那片药片带来的转变。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刘致远开始不再抗拒亲密,但一场变故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如同突如其来的雪崩般颠覆了刘致远的生活...
2024年11月23日晚饭后,刘致远像往常一样,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翻看当天的笔记,林雪在一旁收拾餐桌。他刚吞下那片小药丸不久,胸口便隐隐传来一股压迫感。起初只像一只沉重的手压在胸前。他下意识伸手按了按,试图缓解。呼吸顿时变得不均匀,他脸上露出一丝不自然的神情。林雪察觉后问他是否不舒服,他强撑着摇头,说只是今天有些疲倦。可话音刚刚落下,胸前的闷痛却在加深,像有力道在缓慢收紧,如同有一根看不见的绳索悄然就缠上了上半身。他把笔记放到茶几上,长长地吐了口气,手指却因紧张而微微颤抖。
刘致远撑着沙发站起,想去卧室躺一会儿。刚走到走廊,胸口的疼痛猛然加剧,像是被利刃撕开般剧烈,从左胸直窜到手臂。他猝然停下脚步,手掌死死捂住胸口,整个人弯下身,呼吸急促,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呻吟。冷汗瞬间冒出,顺着鬓角滴落。他试图继续迈步,却脚下一软,几乎要跪倒在地。林雪急忙冲上前搀住他,焦急地问话,他只张口吐出几个含糊的音节,声音被疼痛的低哼吞没。左臂逐渐僵硬,他顿时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惧。
林雪一边扶着他,一边试图将他安置回沙发。刘致远被缓缓放下时,整个人已大汗淋漓,衣服紧贴在身上。胸口的压迫没有丝毫缓解,反而愈发强烈,如同两块石头一前一后地压着,缓缓收紧。他只能仰头张口大口喘息,却仍觉得气流堵在胸腔,怎么吸都不够。呼吸声粗重,额头青筋绷起,他的手胡乱在空气里挥动,似乎想抓住什么,却几次都虚弱地落下。林雪慌乱地扯开刘致远的衣领,急促喊着他的名字,但是他只看见眼前的人和背后的天花板都在微微晃动,刚刚张开口,却很快被下一波剧痛吞没掉声音。
短短几分钟,刘致远的状态急转直下。他的胸口疼痛像海浪般一波高过一波,身体在沙发上不断颤抖。冷汗湿透了衣襟,呼吸愈发急促而浅,每一次吸气都带来撕裂般的痛感,好似一把尖锐的锯子在缓缓切开胸口。他试图伸手去抓林雪,却无力地在她手背上滑过,随即垂落。眼前的光线开始模糊,耳边的声音渐渐远去。林雪声音颤抖,慌乱地摸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泪水不断涌出,手指却因为惊恐而几次按错号码,而刘致远已经死死捂着胸口,意识一点点滑向了昏迷。
送到急诊时,刘致远已陷入浅昏迷,呼吸浅促,面色苍白。监护记录血压78/50 mmHg,心率140次/分,四肢湿冷,颈静脉怒张。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样抬高,伴V4-V6导联病理性Q波。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血小板轻度下降。血生化提示血钾上升,心肌酶学中肌钙蛋白I与CK-MB显著升高。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结合既往用药史与当前表现,医生冷静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立即启动抢救。
很快刘致远被推入抢救室,团队同步给予吸氧、静脉通路、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并加用升压药及硝酸酯类药物。血压仍难以维持,数分钟后突发心室颤动。医生迅速实施心肺复苏与电除颤,推注肾上腺素、胺碘酮,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尽管多次循环抢救,心电监护仍呈直线,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抢救持续五十余分钟无效,最终宣布临床死亡。死亡原因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
医生的话音落下时,走廊瞬间陷入寂静。林雪愣在原地,手里还攥着刘致远的外套,半天没能反应过来。她嘴唇一张一合,却发不出声音,眼神空洞地盯着抢救室的门。过了良久,她才颤抖着开口,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不可能吧……他刚才还好好的……”手指僵硬,外套最终滑落在地,她也毫无察觉。
几秒后,她猛然抬头,情绪骤然失控,声音带着哭腔直冲医生而去:“怎么会这样!他不是一向小心吗?每次吃药都按时,生活规律,饭菜清淡,为什么会突然心梗?为什么就走了!”她声音尖锐,呼喊里带着无法接受的愤怒,泪水止不住地涌下,但情绪仍然未停下,声音更嘶哑地开口:“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还在努力让自己活得健康,每次去复查都说没大问题,他连最简单的烟酒都戒掉了。可是你们告诉我,现在却死于心梗?他到底哪里做错了?你让我怎么接受!”质问声在走廊回荡,带着绝望和不解,久久不散。
医生沉默片刻,声音压低:“你先别太激动,我们会再把情况理一遍。”他递过纸巾,轻轻示意她坐下。林雪的手还在颤抖,呼吸断续,她点点头,没有再说话。医生回到办公室,桌上摊着厚厚一摞病例。他把入院时的心电图与过往复查结果并排放在灯下,一条条曲线反复对照。指尖在检查单上滑过,从血常规到生化指标,从既往随访到最后一次复查,眼神始终凝在纸上。夜色渐深,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仍没找到能解释突发心梗的直接原因。第二天一早,他决定再叫林雪过来,把生活里的细节逐一确认。
办公室里气氛沉闷,医生把笔放在病例夹上,耐心询问:“平时饮食怎么样?有没有吃过高盐的东西?夜里休息是否规律?”林雪声音低哑,一一回答,说饭菜一直清淡,作息也比以前更早睡。医生点点头,又问:“用药呢?降压药和护肾药有没有落下过?”她迟疑了一下,轻声补充:“他最近这半年……偶尔会吃西地那非。”医生愣了愣,抬头追问:“什么时候吃的?大概多久一次?有没有和其他药一起用过?”林雪低着头想了半天,只说多是在晚饭后服下,也没出过什么问题。医生在记录本上写下几行字,眉头却越锁越紧。
医生合上病例,长久的沉默让空气愈发沉重。林雪低着头,把手里攥紧的帆布包放在一旁椅子上,肩膀还在微微颤动。医生正要起身倒水,余光里却瞥见包口敞开,一角药盒露在外头。他下意识走近,伸手轻轻拨开布料,几盒摆放整齐的药赫然映入眼帘,外包装上的字样清晰刺眼。他的手停在半空,眼神骤然凝固。短暂的静止后,他把药盒一一拿出来,放到桌上,低头反复确认标签。室内气氛顿时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林雪抬起头,神情慌乱,急切解释:“这些……都是他自己买的,说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医生没立刻回应,只是缓缓吐出一口长气,放下了那些药盒。
医生缓缓开口,语气充满遗憾:“太可惜了啊。刘致远突然心肌梗死的原因,就在于他服用的西地那非上。但问题,不在于药物的时间剂量,也不在他本身的身体素质上,更不是药物本身有问题。真正致命的是,他服用药物的过程反复忽略了这3种绝对不能一起服用的药物啊。这3种药物虽然都安全,但是和西地那非一起服用,无疑就是催人性命的毒药!”
原来,刘致远在开始服用西地那非后,并没有意识到它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第一个隐患出现在他使用硝酸甘油的时候。因为年纪大,他偶尔会出现胸闷、胸口压迫感,家里一直常备硝酸甘油片。一天晚上,他在服用西地那非后不到两小时,又含服了一片硝酸甘油,希望缓解不适。他没想到,两者的血管扩张作用会叠加,使血压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虽然胸闷短暂缓解,但反复的急性低血压让心肌缺血时间延长,心脏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发生坏死。这一细节成为日后心梗的直接诱因。
第二个危险来自他长期服用的降压药。刘致远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一直依赖钙通道阻滞剂来维持血压稳定。这类药物通过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来减轻心脏负担。但在服用西地那非期间,两者的作用方向相同,血压控制过度,容易造成供血不足。血压的波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极其不利,反复的低灌注让斑块变得松动脆弱,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刘致远没有意识到这些潜在风险,仍按照旧习惯吃药,却让心脏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第三个细节更为隐蔽,来源于他自行购买的抗真菌药。因为脚癣反复,他听信药店推荐口服酮康唑,却从未向主治医生提起。西地那非主要通过肝脏CYP3A4酶代谢,而酮康唑是强效的CYP3A4抑制剂,两者同用会让西地那非的代谢减慢,在血液中浓度成倍升高。药效持续时间被拉长,副作用也显著增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的风险骤然增加。刘致远只是感觉比平时更容易心悸和疲劳,以为是年龄使然,却没有察觉到这背后是药物相互作用造成的负担。
这三种药物叠加的危险在短期内并没有表现得足够明显。刘致远生活有规律,饮食清淡,体检指标大多在可接受范围内,他和家人都认为情况受控。但在体内,血压的频繁波动、心肌供血的不足以及药物浓度的异常升高,正一步步削弱心脏的耐受力。心肌细胞在缺血和再灌注的过程中逐渐坏死,局部出现纤维化。表面上看不出大问题,实际上心脏已经被推到了极限边缘。
直到那天傍晚,他再次在服用西地那非后感到胸口压迫。按照以往的习惯,他又含服了硝酸甘油,希望缓解不适。药物的双重作用让血压骤然下降,心肌灌注急剧不足。此时,既往高血压造成的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血流冲击下斑块破裂,血小板迅速聚集成血栓,彻底堵塞了血管。刘致远很快出现剧烈胸痛、大量冷汗和呼吸急促,心电监护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尽管立即抢救,仍因心源性休克而去世。
刘致远的经历说明,很多药物单独使用时是安全的,但与西地那非联用就可能变成致命组合。硝酸甘油与其叠加会造成血压骤降,钙通道阻滞剂增强血管舒张让斑块更易破裂,酮康唑抑制代谢导致药物浓度超标,这三种常见药物共同作用,最终推动了心梗的发生。这些细节往往被患者忽略,因为它们看似无关。医学上的教训是明确的:药物使用必须让医生全面知情,任何一次自行叠加都有可能成为无法挽回的错误。
资料来源:
[1]翁茜,谢潘潘,马昕怡,等. 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西地那非在老年人和器官功能异常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5,41(14):2031-2036.DOI:10.13699/j.cnki.1001-6821.2025.14.015.
[2]李茹,马静.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案选择——西地那非、波生坦、阿巴西坦有何不同?[J].健康必读,2025,(21):60-61.
[3]周瑶,周萍,施胜英. 基于FAERS数据库西地那非不同适应证的不良事件信号挖掘[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5,42(12):2089-2097.DOI: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250747.
(《复旦68岁教授,一年服用110次西地那非,黄昏恋还能继续下去吗?》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