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直播间的“9.9上车”变成“家人们,399元听我唠人生”,明星们终于找到了比带货更省力的割韭菜姿势——卖课。从向太的“向上闺蜜圈”到伊能静的“高能量女性课”,从王晶的“人生掌控术”到吴彦祖的“英语大师课”,曾经在直播间喊“3、2、1上链接”的明星们,如今集体
当直播间的“9.9上车”变成“家人们,399元听我唠人生”,明星们终于找到了比带货更省力的割韭菜姿势——卖课。从向太的“向上闺蜜圈”到伊能静的“高能量女性课”,从王晶的“人生掌控术”到吴彦祖的“英语大师课”,曾经在直播间喊“3、2、1上链接”的明星们,如今集体穿上“人生导师”的马甲,把自己的故事打包成399元一份的“知识盲盒”。直播带货的泡沫破了,但明星们的变现嗅觉永远在线——毕竟,卖货要担假货风险,卖课只需要把自己的故事讲得够动人。这波知识付费的狂欢,到底是明星的“事业第二春”,还是消费者的“智商税重灾区”?
三年前明星扎堆直播间时,谁也没想到带货会变成“高危职业”。今天卖燕窝明天卖假酒,左边翻车右边道歉,薇娅李佳琦的时代过去后,明星们突然发现:带货这碗饭,不仅难吃,还可能把自己噎死。你看那谁谁谁,一场直播赚了三千万,转头就因为虚假宣传被罚款一个亿;你看那谁谁谁,带了次临期食品,评论区骂到祖宗十八代,连带着电影票房都跌了三成。明星们不傻,副业而已,犯不着拿主业的口碑去赌。
这时候,知识付费就像块刚出炉的热馒头,香喷喷地摆在眼前。卖课有啥风险?内容好不好全凭个人感受,“干货不足”顶多被骂几句,总比卖假货要坐牢强;利润率还高,399元的课,成本就是录几段视频,比进货卖货省心十倍。更妙的是,明星自带“人生经验值”——向太是豪门阔太,伊能静是“情感专家”,王晶是“金牌导演”,吴彦祖是“国际巨星”,这些身份往课程标题上一贴,就成了天然的“信任背书”。
数据也给足了底气:2025年知识付费市场规模直奔2808亿,用户超6.4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两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愿意为“知识”掏钱。明星们眼睛一亮:这不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变成印钞机吗?向太卖课近200万,吴彦祖一场直播2000万,汪峰399元的音乐课销量破万——这钱赚得,比拍电影接代言轻松多了,毕竟拍电影要背台词,卖课只需要坐在镜头前唠嗑。
拆开明星们的“知识盲盒”,你会发现里面装的根本不是“知识”,而是“明星人设拆解包”。向太的《向上向太闺蜜圈》,核心内容是“如何像我一样拓展人脉”——可普通人拓展人脉需要啥?需要你认识李嘉诚吗?需要你儿子是顶流明星吗?向太的“向上社交”,本质是“向下收割”:用自己的豪门身份,给普通人画一张“我能带你进圈子”的大饼,附赠一张连线下活动都没有的“电子闺蜜卡”。这卡有啥用?大概是能在朋友圈炫耀:“我是向太的‘云闺蜜’”。
伊能静的《30堂高能量女性成长课》更绝,直接把自己的人生剪成了“情感小剧场”。原生家庭、前夫现任、育儿经……这些早就被她在综艺里讲了八百遍的故事,换个“高能量女性”的标签,就能卖399元。有网友吐槽:“听她卖课像听祥林嫂讲故事,连‘如何和继子女相处’都能单独开一节课,我是来学成长的,不是来学八卦的!”可架不住有人吃这一套——那些在婚姻里迷茫的女性,总觉得“伊能静能搞定庾澄庆和秦昊,她的课一定有用”。实际上呢?伊能静的“高能量”,是建立在她明星的收入和资源上的,普通人学得来吗?学不来,你顶多学个“如何在老公面前撒娇”,可你老公要是个月薪五千的程序员,撒娇有用吗?
最离谱的是王晶的《人生由我掌控》。一个拍过《澳门风云》《王牌逗王牌》的导演,突然要教你“做视频、学表演、做个人IP”。网友锐评:“王晶自己的抖音号粉丝才百万,还好意思教别人做IP?他的‘人生经验’难道是‘如何拍烂片还能赚钱’?”可王晶有自己的逻辑:“我拍了40年电影,见过的明星比你吃的米还多,教你做IP怎么了?”问题是,消费者要的是“如何做出爆款视频”,不是“如何在片场骂演员”啊!
这些课程的定价也很有意思,几乎都卡在399元。为啥不是299元?显得太便宜,不像“明星课”;为啥不是499元?怕太贵没人买。399元,刚好是“中产焦虑定价”——普通人觉得“有点贵但咬咬牙能买”,中产觉得“买了不心疼,万一有用呢”。明星们算得门儿清:这价格,既能筛选出愿意为“人设”买单的粉丝,又不至于贵到让人肉疼去较真内容。
买课的人,大概分三类:第一类是“粉丝滤镜党”。吴彦祖卖英语课的时候,评论区全是“老公教英语,多少钱都买”“就算听不懂,听声音也值了”。这些粉丝买的不是课,是“和偶像产生连接”的幻觉——就像买演唱会门票,哪怕坐在最后一排,也觉得自己离明星更近了。
第二类是“焦虑速成党”。职场不顺的想靠向太的课“拓展人脉”,婚姻不幸的想靠伊能静的课“提升能量”,想做网红的想靠王晶的课“快速变现”。他们总觉得“明星能成功,一定有捷径”,花399元就能买到“成功密码”。可现实是,向太的人脉不是听课听来的,是几十年豪门生活攒下的;伊能静的婚姻经营,是建立在她能请得起保姆、有时间搞“情感复盘”的基础上的。普通人学这些,就像乞丐学皇帝“如何用金锄头种地”,学了也白学。
第三类是“社交货币党”。买了向太的“闺蜜卡”,能在小红书发“和向太做闺蜜是什么体验”;买了王晶的大师课,能在酒桌上吹“我跟王晶学过拍电影”。这些课成了新的“社交货币”,买的人不在乎内容,只在乎“我买了,我比你高级”。就像当年买“得到”课程的人,有几个真的听完了?还不是为了在朋友圈晒截图。
明星卖课的好日子,可能长不了。首先是“人设透支”——伊能静天天讲婚姻故事,已经有人骂“审美疲劳”;向太的“豪门人设”,也撑不起“人生导师”的架子,毕竟她除了“嫁得好”,还有啥拿得出手的“人生成就”?一旦人设崩塌,课程销量立马跳水,你看吴彦祖的英语课,刚上线时2000万销售额,现在抖音橱窗里冷冷清清,评论区全是“课程内容和宣传不符”“大部分是别的老师讲的”。
其次是“内容枯竭”。明星的人生故事就那么多,讲完原生家庭讲婚恋,讲完婚恋讲育儿,再讲就只能讲“如何应对狗仔队”了——可普通人需要学这个吗?王晶能教的“创作经验”,翻来覆去就是“拍电影要赚钱”“别跟观众较劲”,讲多了谁还买账?知识付费的核心是“持续输出价值”,而明星的“价值”,早就被综艺、访谈、社交媒体榨干了,剩下的只有“边角料”。
最后是“消费者觉醒”。当越来越多人发现“399元买的课,还不如免费的B站教程有用”,当“闺蜜卡”永远兑不了现、“大师课”全是废话,明星课就会变成新的“智商税代名词”。到时候,明星们可能又要换赛道——或许下次该卖“明星同款空气”了?毕竟空气不要成本,还能吹“吸了能沾明星气运”。
说到底,明星扎堆卖课,不过是直播带货泡沫破裂后的“流量迁徙”。他们不是真的想当“人生导师”,只是想把自己的“剩余流量”变现成现金。而消费者呢?与其花399元听明星讲自己的故事,不如花39块9买本《社会心理学》,或者花3块9在B站看个“人脉拓展教程”——至少那些内容,不会让你听完后只想问:“我的399元,能退吗?”
这场知识付费的狂欢,终究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游戏:明星赚得盆满钵满,粉丝买得自我感动,平台收割流量,只有“知识”成了最大的笑话——毕竟,真正的知识从来不是明星的人生故事,而是认清现实:成功没有捷径,你的焦虑,只值399元吗?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