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建设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21:34 1

摘要:这幅为三门峡市“三人形象策划有限公司”20年庆典而作的贺联,将创始人李鸿雁的儒商风范展现出来。“三人形象策划有限公司”是一个响亮的品牌,是我市文化团队的一面旗帜和标杆。李总是文化领域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是我市“十大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文/鲍晓萍

“集文化风餐,赢来美誉昭明月;

秉儒商宏志,做好品牌唱大风。”

这幅为三门峡市“三人形象策划有限公司”20年庆典而作的贺联,将创始人李鸿雁的儒商风范展现出来。“三人形象策划有限公司”是一个响亮的品牌,是我市文化团队的一面旗帜和标杆。李总是文化领域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是我市“十大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久闻李总的大名,却一直未能谋面。直至5月16日,大坝精神采访团踏入黄河公园烟雨湖畔的电影主题文化创意展馆,得以聆听李总对三门峡大坝第一代建设者口述历史资料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评价,感受他与黄河文化那份深厚而独特的情结。

李鸿雁老总

我是水二代,有着与大坝血脉相连的成长印记

“讲存在价值,一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价值。”

“说有用的话,做有用的事。”李总说。

李总赞赏大坝精神采访团队对老一代大坝建设者的系列采访,他说,首先你们让退休后的自己找到了人生价值新方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访团队完成了一件极具价值的事。这不仅是为老百姓树碑立传,记录二十世纪6、70年代重大工程中的人物,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史料。

采访团向李总介绍,自2023年4月起,已完成采访文章170余篇,共计60多万字,其中包括在世老人90多位、去世老人20多位,这项工作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

李鸿雁老总介绍收集保存的旧报纸

李总大力赞赏我们持之以恒的行为,并表示即便未来因素材匮乏、年龄增长等原因停下脚步,回首这些成果时,曾经的委屈、烦恼与不解都将变得微不足道。他多次公开为大坝精神采访团发声,盛赞我们所做的事让人感动和充满激情,认定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公益活动,并表示愿全力提供帮助。

谈到黄河公园中门刚刚建成的那座古建筑——三门峡黄河文化展示中心,李总说,这是我负责设计和布展的。正是李总多年来收集的黄河三门峡大坝建设时期的珍贵文物史料,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中心共五层,每层主题鲜明:认识黄河、治理黄河、大美黄河、诗话黄河、保护黄河。二楼治理黄河展厅,国务院关于根治黄河的文件、全国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的报纸报道、48位翻译女兵支援三门峡的故事、参与大坝建设的五位专家院士事迹、清华大学水利系在三门峡开门办学的历史,一一呈现。泛黄的黑白照片记录着建设者们的奋斗历程,玻璃展柜里陈列的各类黄河水利书籍、报道大坝建设的报纸,古朴的繁体字诉说着祖国江河治理的沧桑,也彰显着当年大坝建设者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壮志豪情。正是李总多年来对黄河文化、大坝建设的深度了解和资料收集,让黄河文化展示中心成为了解黄河文化和三门峡大坝建设的又一打卡地。

黄河公园中门的黄河文化展示中心

我们眼前的李总是有大坝情怀之人,他本人是三门峡大坝建设第二代,他的父母都是当年为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而来到这里的普通教师,他则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和三门峡市的兴起而成长起来。

李总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我的父母从豫西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现水电十一局)大安学校任教。彼时,为建设三门峡大坝,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大安,在此安家落户。我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大安求学,在这片土地上,我的家一住就是20年。我的同学中,半数从事水利建设工作,涵盖了各类工种,既有中层领导,也有技术工人。正因如此,我常自豪地说:"我是三门峡人,父母都是水利工作者,我喝着黄河水长大,是名副其实的‘水二代’"。

此刻的我们,与李总有共情,因为大坝精神采访团队多数是“水二代”,共同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三门峡大坝怀有非同寻常的深厚情感。

同频共振颂大坝,为城市记忆共同坚守

“三人形象策划有限公司”走过的22年闪光之路,这是李总一生的高光时刻。出生于1963年的李总,1979年从十一局大安学校高中毕业后,考入河南省电影技术学校,专攻电影发行放映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文化局、影剧院工作,于1989年毅然投身商海,并在2003年创办了三人形象策划有限公司。

黄河公园“烟雨湖畔电影主题创意展馆”

作为文化公司的带头人,李总凭借着对文化的沉溺和专一,出于对家乡三门峡的热爱,多年来做了许多歌颂大坝建设者的项目。2015年8月,李总走访了多位参与三门峡大坝建设的老职工,制作了15期《我和大坝的故事》短视频。2017年4月13日,在三门峡大坝开工60周年纪念日,他的团队打造的28集大型纪录片《城市记忆》在三门峡电视台首播。随着第一代大坝建设者步入高龄,部分老人已然离世,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犹如填补历史空白的瑰宝,让后人得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知晓建设者们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

2021年,身为市人大代表的李总,提出了《拯救性的收集三门峡大坝建设者的影像和实物资料的建议》。他提议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联合十一局、明珠集团、黄委会、老干部局等相关单位,对当年参与三门峡大坝建设者、三门峡建市初期的干部等历史见证人,开展口述历史影像采集工作。他深知,这些见证者大多已年过八旬,而建市以来,诸多历史缺乏文字与图片记载。作为新中国首个水利工程,其中蕴含着无数极具价值的事件与故事,亟待被保留和传承。他还呼吁,通过专门机构向社会及全国部分相关地区,广泛征集关于三门峡大坝建设、三门峡城市建设的历史文献与相关实物,以此丰富三门峡的历史资料,充实博物馆的珍贵展品。

李总是弘扬大坝精神和砥柱精神的践行者,他走在大坝精神采访团的前面,是我们的标杆和旗帜。虽采用不同方式,却在做着同一件有意义的事——记录当年大坝建设者的奋斗故事,留存珍贵的城市记忆。他用视频和影像记录历史,采访团则以笔墨记录历史。

李总是一位文化领域执著的传承者、热忱的弘扬者与大胆的创新者。在他的带领下,三人形象策划公司成绩斐然:拍摄127期纪录片,成功策划实施120多场大型活动,完成30多个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精心制作并发布《讲好黄河故事》247期、口述历史《我和大坝的故事》15期、《三门峡记忆》28集,以及众多访谈节目、系列短视频节目。

走进烟雨湖畔电影主题文化创意展馆,老电影胶片、电影放映机、电影画报等藏品映入眼帘,楼梯墙面张贴的老电影宣传画,瞬间将人带入往昔的光影岁月。在二楼的房间里,李鸿雁小心翼翼地展示着他收藏的珍贵泛黄报纸,这些报纸上刊登着有关三门峡大坝建设的报道:1958年11月23日《新民晚报》“三门峡截流战役报捷 神门河昨夜拦断”;1957年11月6日《文汇报》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刘子厚撰写的“苏联专家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帮助”;1955年9月8日《北京日报》“三门峡水利工程各项准备工作加紧进行”;1957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征服黄河的开端、举国注目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李总最为珍视的是记载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的1957年4月14日《大公报》和《辽宁日报》。当日《大公报》头版头条刊发社论“征服黄河的第一步”,紧接其后是新华社稿件“河清有日,千年夙愿将实现,三门峡水利工程开工”;《辽宁日报》头版也以“三门峡水利工程开工”为题进行报道。这些老报刊被他翻拍成照片分享在朋友圈,每一篇报道都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空,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

讲好黄河文化:挖掘文化符号的深度与温度

李总对黄河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上,更在于他对即将失传的黄河文化符号的不懈挖掘。

2016年,李总带领团队主导编辑的非遗作品《黄河船工号子》,荣获河南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与三门峡市“五个一工程”奖。他深入研究了古代长达千年的皇家重要物资运输通道——黄河中游的漕运。距离三门峡最近的茅津渡,曾是运输盐、粮食、丝绸等物资至长安的关键渡口。漕运时在逆水行舟拉纤过程中,自发形成了劳动号子“喂号,喂号,喂喂号”。这首号子的词源自800年前的古籍记载,乐曲则取自文化馆干部收集的陕州小调。号子作为民歌的雏形,承载着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独特韵味。他走访了健在的老船工,以口述、传唱的方式,完成了《黄河船工号子》谱曲记录、编排、录制等。经过8个月的精心收集整理,该节目在黄河旅游节上,由30多位驻地部队战士精彩演绎,宏大震撼的场面,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誉。

黄河船工号子首次登台演出

和老船工合影

李总经常受邀担任各类电视节目的嘉宾、前往学校授课、参与各类访谈。2020年,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郑州大学“讲好黄河故事大讲堂”比赛中,他另辟蹊径,摒弃了常见的讲述黄河苦难的视角,转而阐述三门峡人与黄河的紧密依存关系,强调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幸福河,是孕育女娲补天、仰韶文化,以及上古圣王尧、舜、禹的生命之河,并讲述了全程约8公里的虞坂古盐道故事。凭借独特的视角与深厚的黄河文化积淀,他在各地市选送的1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一名。

中流砥柱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

李鸿雁和合唱协会理事长李小祥合影

近年来,李鸿雁全身心投入黄河文化宣传工作。自2014年起,他连续8年担任“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导演,成功将其打造成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让衍生出的文化价值愈发凸显。央视《沿着高速看中国》《沿着黄河看河南》《远方的家》《黄河安澜》等多个栏目对他进行采访,他不遗余力地宣传黄河文化,挖掘承载岁月记忆的历史故事,延续黄河文明的根脉,守护着黄河两岸的历史传承。

在烟雨湖畔,李鸿雁的公司连续9年放映1000余场公益主题电影,电影主题展馆也成为深受欢迎的科普打卡基地。李总本人身兼数职,担任湖滨区政协常委、三门峡市人大代表、三门峡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荣誉加身,荣获2017年三门峡十大文化影响人物、2021年三门峡十大最美读书人、2023年河南省先进文化工作者、2023年湖滨区文化事业突出贡献奖等称号。

中流砥柱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

由李总主编的《我爱家乡三门峡》历史文化简明读本,获评河南省优秀社科作品奖、三门峡“五个一工程”奖。然而,面对诸多荣誉,他始终保持谦逊平和,衣着朴素,身穿不过百元的衣物,乘坐着19年前购置的10万元汽车。他追求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拒绝无效社交,不外出聚餐,不参与打牌娱乐。在黄河公园烟雨湖畔,展馆窗外四季更迭:春日繁花似锦,夏日荷香蝉鸣,秋日金风送爽,冬日银装素裹,而他始终气定神闲,时而小酌,时而品茗,沉浸在心爱的书籍世界中。以电影为基础的文化事业,既是他的职业,更是他一生热爱的追求。

与李总交谈,轻松自然颇有收获。他说着标准的普通话,声音富有磁性,谈古论今,从容不迫,尽显文化人的儒雅风范。

大坝精神采访团队采访李鸿雁老总

他说自己平日里喜爱喝茶、读书,每天坚持阅读5小时以上,每年投入数千元购置书籍。他的阅读范围广泛,不仅钻研专业相关书籍,还涉猎小说、杂文、历史、医学、漫画等多个领域。博览群书让他知识储备丰富,谈吐不凡,才创造了二十春秋歌一路,文化铸魂誉三门的不凡业绩,我们对眼前的李总肃然起敬。

李总以公司文化的顶层设计者、团队与机制的构建者和文化落地的推动者身份,成为三门峡地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他对黄河文化、大坝建设以及三门峡发展历史的挖掘整理,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让每一位三门峡人感激与铭记。

作者简介:鲍晓萍 文学爱好者 ,热心公益活动,曾获的2021年市文明办优秀志愿者称号。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