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年5月18日,南太平洋上空划过一道白色轨迹,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准确命中目标海域,震动了世界。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战略威慑力量覆盖全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从“有”到“全球覆盖”的道路,中国人走了整整二十年。从依靠仿制到
1980年5月18日,南太平洋上空划过一道白色轨迹,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准确命中目标海域,震动了世界。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战略威慑力量覆盖全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从“有”到“全球覆盖”的道路,中国人走了整整二十年。从依靠仿制到完全自主研制,从8000公里到15000公里射程,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技术突破与艰辛探索?
中国洲际导弹的发展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核讹诈,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导弹技术。1960年,中国仿制苏联P-2导弹成功研制出第一枚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迈出了导弹技术的第一步。但这枚射程仅600公里的导弹,还远远谈不上战略威慑。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64年。这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同年,完全自主设计的东风二号试验成功,射程达到1200公里。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曾言:“中国人不比别人差,别人能搞出来的,我们也能搞出来。”这句话激励了整整一代航天人。
1970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东风四号远程弹道导弹,射程超过4000公里,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覆盖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战略打击能力。科研人员在研制过程中首创了“高空点火”方案,解决了二级发动机的技术难题,这一创新后来被多个国家借鉴。
但真正实现全球覆盖的目标,还要等到东风五号的研制成功。1980年5月18日,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全程试验成功,射程达到12000公里以上。这枚导弹向南太平洋发射,准确命中预定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
东风五号采用二级液体燃料发动机,能够携带3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战略威慑能力。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真正具备了全球覆盖能力。
然而,中国航天人并没有停止脚步。随着技术进步,液体燃料导弹暴露出发射准备时间长的短板。1980年代后,中国开始发展固体燃料导弹技术。东风十一号(1985年)和东风十五号(1990年)等短程弹道导弹相继问世,这些导弹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大大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和作战灵活性。
进入21世纪,东风系列导弹迎来了全面现代化。东风-21D成为世界首款反舰弹道导弹,被称为“航母杀手”;东风-26能够对地面目标和海上舰艇实施精确打击;东风-31是中国第一款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大幅提升了战略力量的生存性和反应速度;东风-41可携带10个分导式核弹头,射程覆盖全球任意地点。
近年来亮相的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更是将中国战略威慑能力提升到新高度。这款导弹最大射程突破15000公里,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MIRV)可同时携带10枚当量达百万吨TNT的核弹头,每个弹头都配备独立制导系统。其末端突防速度超过20马赫,现有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有效拦截。
从东风一号到东风五号,从液体燃料到固体燃料,从单弹头到分导式多弹头,中国洲际导弹技术实现了从“有”到“全球覆盖”的跨越。这一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克服了技术封锁、资源有限等重重困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导弹发展道路。
如今,东风系列导弹已经形成了短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全覆盖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国国防安全的坚实保障。正如中国一直强调的,这些力量完全用于自卫目的,中国始终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历史告诉我们,大国重器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故事。他们创造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洲际导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航天事业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奋斗史,它将继续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东风破晓:大国重器的峥嵘岁月》(网易新闻,2025年)
《“老爷弹”东风-5C重装亮相,技术老旧它为何不淘汰?能打全球?》(搜狐新闻,2025年)
《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10月16日》(清廉长沙网,2021年)
《王师长技以制夷:从历次阅兵看中国军事技术的飞跃》(网易新闻,2025年)
《东风-5C首次亮相,射程覆盖全球!》(搜狐新闻,2025年)
《潜射弹变成远箱火!从官方史料看东风-61(老)的故事》(ZAKER新闻,2025年)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