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丰田把时间表拍在桌上:2026年小批量,2030年冲9GWh,硫化物路线+松下共研,能量密度飙到500Wh/kg。
“10分钟就能充满,跑1200公里不趴窝,电池还不自燃?
”——要是三年前有人这么说,八成被当成骗子。
现在,丰田把时间表拍在桌上:2026年小批量,2030年冲9GWh,硫化物路线+松下共研,能量密度飙到500Wh/kg。
听起来像科幻,但人家连出光兴产的硫化物原料厂都提前锁了,供应链先卡位。
本田更急,2025年就拉试产线上马;日产把2028年当大考,三款车直接押注固态。
日本政府干脆砸钱,两年内搞两条百GWh产线,补贴、减税、土地一条龙,摆明不让中韩看热闹。
国内这边也没睡。
宁德时代专利墙越砌越高,内部口径是“2027前必须量产装车”;比亚迪玩混搭,把磷酸铁锂的低成本和三元的能量密度缝一起,先过渡再迭代。
清华、北理工那边更卷,ALD镀膜、界面改性论文一篇接一篇,实验室里循环寿命已经干到2000次,就看谁能先搬出中试线。
可别以为换个电解质就万事大吉。
固态最怕“接触不良”——电极和电解质一有空隙,锂离子堵路,电池当场罢工。
于是CVD、ALD这些芯片级工艺被薅来做电池,一层纳米薄膜把界面焊死,成本高得肉疼。
更麻烦的是充电桩:10分钟灌进上百度电,电网不升级直接跳闸。
国网已经在长三角试点800kW液冷超充,一条枪胳膊粗,冬天还得防结冰。
资本市场先嗨为敬。
丰田消息一出,股价当天涨5%,连带松下、出光一起飞。
特斯拉、LG、三星SDI连夜改PPT,把“固态”二字加粗标红。
券商研报更夸张: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规模冲400亿美元,谁先量产谁就是下一个宁德时代。
对普通人来说,最实在的只有三件事:
1. 续航焦虑彻底滚蛋。
北京到青岛一箱电,服务区上个厕所的功夫就补满。
2. 自燃新闻成历史。
固态电解质烧不起来,地下车库终于不用贴着“禁止电动车入内”。
3. 钱包可能回血。
电池寿命按20年衰减20%算,车开到报废都不用换电,二手电车残价直接翻身。
当然,别指望明天就能买到。
硫化物电解质现在1公斤卖2000块,比茅台还贵;全固态产线良率不到30%,一条线烧掉几十亿是常态。
未来三五年,大概率先看到“半固态”上车——液态电解质留一点点,能量密度先涨50%,成本只贵20%,算是过渡期的“折中浪漫”。
一句话总结:固态电池不是“下一代”,是“生死战”。
日系押国运,中资拼速度,谁先熬到成本跌破100美元/kWh,谁就握住了燃油车的棺材钉。
来源:驿站外等归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