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刻指针滑过22:15,窗外的梧桐叶在路灯下投下摇晃的影子,像极了此刻脑子里横冲直撞的念头。总说要早睡,却总在这样的深夜对着屏幕敲敲打打——或许碎碎念本就该属于这样无人问津的时刻,像把揉皱的心事一点点展平在键盘上。
此刻指针滑过22:15,窗外的梧桐叶在路灯下投下摇晃的影子,像极了此刻脑子里横冲直撞的念头。总说要早睡,却总在这样的深夜对着屏幕敲敲打打——或许碎碎念本就该属于这样无人问津的时刻,像把揉皱的心事一点点展平在键盘上。
小学时迷信科普文章说的“12小时睡眠定律”,把懒觉当成智商投资,结果常常在午后的混沌中惊醒,脑子里突然闪过自己衰老的画面,吓得猛地坐起。如今熬夜成了常态,黑眼圈比熊猫还标准,却开始怀念那个能为“睡不够”焦虑一上午的自己。前几天坐车出差,邻座姑娘非要拉着聊天,我说“让我眯十分钟”,她居然回“年轻人少睡点没事”——天知道对我这种“缺觉会死星人”来说,剥夺睡眠的严重程度堪比谋财害命。
最近总在经历“鸡同鸭讲”的魔幻时刻。昨天和同事说“这个方案需要缓冲期”,他转头就和领导汇报“她觉得项目不急”;早上点咖啡说“少糖去冰”,结果拿到手甜得齁嗓子还带着冰块。突然想起读过的《交流的无奈》,原来巴别塔从未倒塌,我们都在各自的频道里自说自话。最哭笑不得是上周,朋友盯着我半天说“你瘦了好多”,我解释是衣服显瘦,他却坚信我偷偷减肥,还到处传播“她为了瘦连饭都不吃”——拜托,我只是手臂粗,穿宽松卫衣而已啊!
翻到去年的日记,某页写着“今天又和妈妈吵架了,她永远不懂我为什么喜欢熬夜写东西”。现在想来,那些被我当成“不务正业”的碎碎念,其实是对抗焦虑的救命稻草。就像有人靠跑步解压,我靠把情绪敲成文字自愈——写的时候像在给伤口贴创可贴,写完才发现那些痛已经结痂。刚才整理文档,看到高三时写的句子:“如果文字能熬成药,我大概已经是个合格的药剂师。” 突然很想穿越回去,拍拍那个趴在课桌上偷偷写日记的自己说:“你看,这些碎碎念真的陪你走过来了。”
窗外的蝉鸣不知何时停了,键盘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晰。突然明白,所谓碎碎念,不过是把生活里的玻璃碴子捡起来,磨成了会发光的细沙。明天太阳升起时,这些呓语或许会被忘记,但此刻敲击键盘的温度,大概会永远留在时间的褶皱里吧。
来源:幽默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