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飞鱼服,本质是污名化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它们居然还赢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18:33 2

摘要:有时候,时代是会跟你闹点别扭的。前不久,在河南洛阳的高铁站前,一群打扮得别有风情的00后大学生,穿着飞鱼服,举着写着“接公主”的牌子,迎着初夏的大风闯入了众人的视线。说实话,这本是一场借古装文化振兴本地旅游的小创意,你要说有啥大不了的,无非就是比某宝商演多了点

有时候,时代是会跟你闹点别扭的。前不久,在河南洛阳的高铁站前,一群打扮得别有风情的00后大学生,穿着飞鱼服,举着写着“接公主”的牌子,迎着初夏的大风闯入了众人的视线。说实话,这本是一场借古装文化振兴本地旅游的小创意,你要说有啥大不了的,无非就是比某宝商演多了点 “少年心气”罢了。可你还真别说,这一场热闹事,居然把全国一批大号博主、媒体朋友,甚至高校教授都给惊着了。微博热搜底下,短短几年没见这么活泼的骂战了。

咱们话得说清,学生们其实不过是跟上全国旅游火热的风潮,反正苏州那边茶馆早都有学生穿明朝长袍弹评弹、山西晋城护城河夜游装古武官,没啥新鲜,可偏偏这一回到了洛阳,被卷成了一场风暴。有个网络大V拍案而起,说大学生就是在“洗白臭名远扬的锦衣卫”。还有好几个人用几乎实验室消了毒的精确语言,说人家穿飞鱼服“智商稀缺”“像个250”,还要振振有词地提醒全网:锦衣卫,就是明朝专干暗杀的凶手,是见血不眨眼的恶人,还有人骂得夸张,说一眼看到飞鱼服,浑身直发冷。气氛一时剑拔弩张,批判的人连风格都高度统一,俨然是世界观先行。

有个号跑出来“科普”,说锦衣卫除了管皇帝的案头工作,还擅长策反、监视,顺道质问大学生干嘛要演锦衣卫。这还不算,那位大学老师更直,说穿飞鱼服的一律全是特务,你要是多嘴问一句理由,评论区里还能看见学生气不过的、笑骂的、冷嘲热讽的全有,风头那叫一个盛。接着,某全国级别的大媒体,挺着胸脯轮番发文批评洛阳官方,连标题都起得像旧报纸:“锦衣卫重现江湖,令人不寒而栗。”你说这要搁个闲人,十有八九还以为真出什么案子了。

可别急,其实整件事有两个关键问题绕不开。第一,飞鱼服到底是锦衣卫的标配制服吗?光穿件飞鱼服,难道就铁板钉钉是扮成锦衣卫了?第二,锦衣卫在明朝,名声真就臭得要命吗?还有,为什么这些专家博主、新闻媒体,如此义愤填膺地针对飞鱼服,连点回旋余地都不留?

飞鱼服,是怎么就成了这个“万恶之源”?靠谱点讲,这玩意其实不是什么国家安全局贴身工作服。事实上,飞鱼服最初只是明朝官方赐予高级武将、皇子内官的一种盛装,满身飞鱼纹绣的服饰,讲究排场和等级。别说锦衣卫穿,后期很多边疆的立功武将都能批上这身,拿出去气派得很。宫里太监、一些受宠的知县甚至年节时也能沾光,后来干脆发展成了国家礼仪的一种象征。明朝武将张辅,带兵出征、奏凯时,皇帝就专门赐了飞鱼服。你说,难道人人都能一手枪一六扇门,跟《绣春刀》里那群特立独行的人一样吗?其实不然。锦衣卫穿的固然有飞鱼服,但远不能说见着这身行头就是暗杀小队,说穿了,更像现代的军功奖章、荣誉制服。

穿飞鱼服就必然和锦衣卫挂钩?这么说吧,咱要是这样推理,那是不是见人穿竟然袍、打扮得像唐三彩,也要说人家志在东征西讨,非要横刀立马,干点大事情不可?更何况,“锦衣卫”这词,真不像影视里演得只有“全网通缉令”和“抄家灭门”。明朝前期,锦衣卫确实风光,皇帝身边信得过,连靖难之役时,许多锦衣卫带兵打仗,多少是有忠臣烈士的气派,比如那年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为救朱棣冒死冲杀,后面还死磕倭寇、抓贼立功。世道乱了才成了坏名声,明亡后变味,倒真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特务团”。

其实明朝中后期,锦衣卫反而成了皇帝讨好功臣名将、安抚立功臣子的奖赏——功高的文臣,边地的大将,家里都能得一件飞鱼服穿,说白了是一种“给你面子、你服我气”的礼遇。拿到现在比,像啥?有点像那种庆功会发纪念外套,人人都说自己是“总工”一样,气氛组。这么看来,说穿飞鱼服就是锦衣卫,等于把所有穿制服的现代学生都归成“保安公司”,岂不成了个大笑话?

偏偏嘛,有些评论挺奇怪的。你说那些网络达人难懂历史,说到底也无碍——现在网络神通广大,张嘴就能成段子手。可一个知名高校专业教历史的教授,真就不清楚飞鱼服来龙去脉?说起来,有点迷。难道是历史课本和我们拿的不是一个版本?还是教授自己心里另有小算盘?

说到底,飞鱼服不是唯一背锅的那个。让我更纳闷的,其实是“锦衣卫”这符号为啥让一些人如此紧张。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故宫文创都推过锦衣卫主题互动展览,小孩子穿着飞鱼服在皇家大殿前高兴地打着卡,好歹没人骂他们“小小特务”。甚至我一个同事的女儿,去年舞台剧还专门扮锦衣卫舞剑,台下的家长半场拍手叫好。谁能想到,上了网,争议还能放大成了“黑暗威权”的投影。

有意思的是,那些痛斥飞鱼服、把学生说得一文不值的账号,你查查他们过往,嘴脸挺活跃。比如某个热心历史“玩梗号”,看着飞鱼服就想起锦衣卫杀人吓人,去年还为全世界穿日式和服的活动雷厉风行点赞,觉得不穿和服才是“历史包袱甩不掉”。我有时候想,感情咱们的老祖宗留的绣花服非得被尘封,外国人的东西反倒要竖大拇指,那这逻辑路径还挺大千世界。

再说一条。今年初,某大媒体报道圆明园滑冰会,演员穿的是八旗满装,直夸是“古风美学”和“历史传承”。莫非他们不知道八旗兵跟明末那些血腥往事,难道辰砂比朱砂就显得亲民些?同理,旗袍、马褂、长衫,哪个没点“过时的印记”,吃历史饭,真要讲究起来,就没准能扣帽扣到大清律例头上。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号一面批评新晋国风,另一面对年轻人穿比基尼、和服、女仆装,统统一腔热情支持,还要教育网民:“个人审美无罪”,“多元包容才是真时尚”。可你回头一瞧,只要轮到咱自家文化、历史小小回潮,立马就嫌你不三不四,要么“危害团结”,要么“丑化进步”。你要问问他们为什么,总归绕不开一个:双标总比脑壳空空更舒服。

说到底,好像只要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自己的表达,一小撮人就天生带着偏见碎碎念。你要是提起卫青、霍去病?那是“动荡不安”;你要是说点岳飞的事迹?那是“破坏团结气氛”;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能随便挂嘴边,说多两句就有人来帽子新花样:“极端”“列祖列宗害人精”。这可真是不让人穿、不让人说、不让人想,生生把个民间风气整成了“无声大山”。

当然,现在喜欢飞鱼服的不只是学生,外国小朋友、欧洲青年旅游时拍照那也叫一个积极。转念一想,咱们自己的文化,为什么非要被指指点点遮遮掩掩?最奇怪是,这些对身边文化诸多阻挠的声音,面对“网络低级红、高贵黑”出奇默然,轮到别人把中国历史踩在脚下,反而一句都不说。

所以话说回来,我反倒看明白了:争的不是一身古装,也不是锦衣卫这个历史职位,争的可能是我们对本土文化一份有些别扭又珍惜的情绪。可惜最后,这场嘴仗下来的结果嘛,让人有些无奈。正经要说到底,喜欢就穿,传承自己认同的东西,这哪里是错呢?可惜,世界上最吵闹的,常常只是那些活在键盘上的阴影罢了。

人有衣裳、城有故事,不必事事都见不得人。谁又能替这段历史一锤定音,说到底还不是我们爱怎么说怎么活。你说这样折腾来去——不累吗?

来源:巫师火电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