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前,3000名大学生为何唱这4首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11:16 3

摘要:9月3日上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阅兵开始前,3000名高校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演唱暖场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9月3日上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阅兵开始前,3000名高校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演唱暖场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为什么是这4首歌?

第一首:《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诞生于1936年,由张寒晖创作。歌词中反复出现的“九一八”,清晰地展示了歌曲创作的背景。彼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5年,东北三省沦陷,无数百姓被迫背井离乡。

歌曲以凄婉深沉的旋律,唱出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故土眷恋,又以“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的悲泣,道尽山河破碎的痛楚与民众的流离之苦。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抗战初期民族的深重灾难,也成为唤醒国人抗日意识的“哀歌”,推动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

第二首:《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由冼星海作曲、桂涛声作词。是为鼓舞太行山抗日军民而创作的合唱歌曲,其灵感源于词作者亲历的全民抗战场景。

当时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掀起游击战争的热潮。“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含泪为儿整理行装,妻子在村口目送丈夫奔赴前线,千万百姓舍家为国筑起革命防线。

这首曲子紧随《松花江上》之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将士前仆后继,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铺展“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的史实。

歌曲一改《松花江上》的悲戚,以激昂明快的节奏,描绘“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的壮阔图景,又以“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的豪迈,展现八路军与太行军民并肩作战、守卫敌后根据地的坚定斗志。它是敌后抗战的“战歌”,让民众看到“深入敌人心脏”的抗争力量,凝聚起军民共同抗日的信心。

第三首:《保卫黄河》

在短暂的停歇后,快节奏的《保卫黄河》点燃了全场。

《保卫黄河》是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创作于1939年。彼时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黄河流域作为抗战重要战场,是民族抗争的精神象征。

85年来,《黄河大合唱》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不懈奋斗。“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引发了全场的跟唱。

它是全民族抗战的“壮歌”,打破地域与党派的界限,将黄河儿女的悲愤与抗争熔于一炉,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御外侮的精神旗帜。

第四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于1943年,由曹火星创作。那一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起人民极大愤慨。延安各界群众发出呼吁团结、反对内战的通电。同年8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这篇社论的影响很广泛,很快就传到全国各地,极大鼓舞了抗战军民。当时,“音乐爱好者”曹火星正跟随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一个文艺小分队在堂上村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充满号召力的社论,让他心潮澎湃。他想谱写一首歌曲,表达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主题就定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这首歌曲写好后,开始只是在村里十几个儿童团员中传唱,后来才流行于全国各地。几年后,在民主人士章乃器的建议下改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民间小调逐步传遍全国,成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拯救民族的心声共鸣,也为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方向,埋下了思想伏笔。

此次在广场献歌的是来自北京40所高校的3000名大学生,4首曲目,从苦难的“九一八”,到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新中国,再到强国复兴的新征程,8分钟唱出了抗战的14年,也唱出了抗战胜利后80年的伟大征程。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