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享周末】毛树林:《史诗<阿尼嘎萨>的文化价值及创新性转化》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7 10:19 1

摘要:在中华多元民族文化的瑰丽图景中,白马人作为一支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族群,由刘启舒先生整理的民间传说《阿尼嘎萨》不仅是一部英雄史诗,更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阿尼嘎萨》是生活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九寨沟县和平武县的白马人中流传的一部关于英雄祖先的宏大叙事,

史诗《阿尼嘎萨》的文化价值及创新性转化

毛树林

一、《阿尼嘎萨》的文化地位与价值

在中华多元民族文化的瑰丽图景中,白马人作为一支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族群,由刘启舒先生整理的民间传说《阿尼嘎萨》不仅是一部英雄史诗,更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阿尼嘎萨》是生活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九寨沟县和平武县的白马人中流传的一部关于英雄祖先的宏大叙事,被学界视为白马人的民族史诗。这部史诗以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全面反映了白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白马人族群记忆的载体和文化身份的象征,对于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阿尼嘎萨》的流传与保护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白马人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歌曲、民俗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阿尼嘎萨》作为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通过对这部史诗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窥见白马人文化的深层结构,理解这个民族如何通过叙事艺术表达自我、传承文化,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文化独特性。

对《阿尼嘎萨》进行全面评价,探讨这部史诗如何从古老的民间传说转变为当代文化资源,以及它在白马人文化认同构建和民族经济发展有重要地位与作用,不断深化对白马人文化的认识,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借鉴。

二、白马人的世界观与精神内核

《阿尼嘎萨》不仅是一部叙述英雄事迹的史诗,更是一面映照白马人宇宙观和精神世界的镜子。史诗全方位展现了白马人对世界、自然、生命和社会的理解,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这一体系既不同于现代科学理性,也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逻辑,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深度。

(一)宇宙观与生命哲学

史诗中蕴含着白马人丰富的宇宙观念和生命哲学。主人公阿尼嘎萨作为山神之子,从“卵状物”中诞生,兄弟姐妹都是自然神灵,具有鲜明的自然崇拜色彩。这种诞生方式反映了白马人独特的生命观。生命不仅来源于自然界,更具有神圣起源。在白马人的理解中,神圣与世俗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统一体。阿尼嘎萨能够从青蛙变为人体,又从人体回归青蛙,这种变形能力体现了白马人文化对生命形态流动性的理解,认为生命本质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力量。

史诗中还体现了白马人的三元宇宙观。这种观念将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各界有各自的神灵和规律,而英雄人物则能够在不同界域之间穿梭往来,调解各方关系。阿尼嘎萨作为连接人神两界的媒介,既具有人性又具有神性,体现了白马人文化中人神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二)伦理价值与社会理想

《阿尼嘎萨》通过英雄事迹的叙述,传递了白马人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社会理想。史诗表现的是抑强扶弱、为民除害的主题,这反映了白马人对正义、勇敢和集体福祉的高度重视。阿尼嘎萨不仅是一个能力超群的英雄,更是一个道德典范,他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白马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史诗中描绘的社会关系也值得关注。白马人虽然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山地环境中,但却形成了复杂而和谐的社会结构。这里有头人、勒贝(智者)、普通民众等不同社会角色,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如勒贝杨明远作为方圆百里有名的智者,不仅对白马人的历史、民俗、医术样样精通,而且还会说汉话、读汉文,被人们当神一样尊重。这种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反映了白马人对智慧和教育的重视。

《阿尼嘎萨》中体现的主要伦理价值观念。集体主义,英雄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部落和集体的利益,个人荣誉服从于集体福祉。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动植物也有其神圣性和权利。智慧勇气,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单纯的力量不足以成为英雄。社会和谐,不同社会阶层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运转。正义观念,抑强扶弱,保护弱者,维护社会公平。

(三)人神关系与信仰体系

《阿尼嘎萨》生动展现了白马人的信仰体系和人神关系。白马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原始信仰的特点,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火神、树神等各路神灵。这些神灵并非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力量。人们可以通过祈祷、祭祀和仪式与神灵沟通,获得庇佑和指引。

史诗中阿尼嘎萨的出生就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由于阿扎伊和茨嫚娜姆夫妇多年无子,他们一次次烧香许愿,向白马人的各路神灵祈祷,祈求赐福生子。这种祈祷最终得到了神灵的回应,虽然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茨嫚娜姆梦见一个陌生男子入室,后来怀孕生下一个肉坨,从中出现了青蛙形象的阿尼嘎萨。这一情节反映了白马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对其干预人间事务的接受。

白马人的宗教信仰不仅体现在史诗内容中,也体现在史诗的演述场合和仪式功能上。《阿尼嘎萨》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叙事,更是一种具有仪式功能的文化实践可能在重要节日、祭祀活动或人生礼仪中演述,起到沟通人神、教化民众、强化文化认同的作用。这种文学与宗教的紧密结合是口传史诗的重要特征,也是《阿尼嘎萨》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白马人的族群记忆与身份编码

《阿尼嘎萨》远非简单的民间故事,而是白马人族群记忆的载体和文化身份的密码。这部史诗通过象征性叙事,保存了白马人的历史经验、族源记忆和文化身份,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表述和自我认同的重要媒介。通过对史诗的解读,我们能够解码白马人的文化基因,理解这个民族如何通过叙事艺术建构和传承自己的身份认同。

(一 )历史记忆与族源叙事

史诗中蕴含着白马人的历史记忆和族源叙事。白马人是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一般认为他们是古代氐族的后裔。《阿尼嘎萨》中反映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都保存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史诗中提到的白马人王国、北周将军李忠信率兵攻打白马人等情节,可能反映了历史上民族之间的交往、冲突和融合过程。

史诗不是线性记录历史事件,而是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重构历史经验。阿尼嘎萨与北周将军李忠信的战斗,可能隐喻了历史上白马人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而阿尼嘎萨最终战胜李忠信,保卫了白马人王城,则表达了白马人维护自身文化和独立的民族意志。这种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神话叙事的方式,是口传文化中常见的历史记忆机制,它使得民族的历史经验能够以象征形式代代相传,不断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史诗中还保存了白马人的迁徙记忆和地域认同。白马人生活在陇南、川西北一带的高山深谷中,自然环境相对封闭,这种地理环境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适应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阿尼嘎萨》中对白马河流域、金贡岭山寨、白马河等地理景观的描述,不仅为史诗提供了叙事背景,也反映了白马人与土地的联系和地域认同。这些地理景观不仅是物质空间,也是文化空间,承载着白马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价值。

(二 )文化符号与身份边界

《阿尼嘎萨》中充满了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构成了白马人文化身份的边界。白马人的民间信仰是其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重要标志。这些文化符号包括服饰、饮食、节日、仪式、语言等多个方面,在史诗中都有所体现。

史诗中描述的白马人服饰特征鲜明:“头戴沙嘎帽,身着白布汗褂,外套黑坎肩,腰系黑腰带,下身穿着黑裤子,脚蹬一双毡筒蛙鞋”。这种服饰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沙嘎帽作为白马人特有的头饰,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可能代表着族群身份和社会地位。史诗中对服饰的详细描述,反映了白马人通过物质文化建构身份边界的方式。

饮食文化也是族群身份的重要标志。史诗中可能提到的白马人传统饮食,如猪膘肉等,都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白马人根据身体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饮食法则,借由对食物的物质特性与多重感官特性的感知,形成了食物分类与冷热调和的饮食原则。这些饮食习俗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

史诗中描述的“池哥昼”傩面舞等节日活动,也是白马人文化身份的重要表现。“池哥昼”是一种傩面舞,由男面相舞、女面相舞和知玛舞组成,扮演者均为男性。这种仪式性舞蹈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实践,通过集体参与和身体实践,强化了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

(三)族群互动与文化融合

《阿尼嘎萨》还反映了白马人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历史和文化融合。白马人生活在汉藏文化交汇地带,历史上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着广泛接触和文化交流。这种跨文化接触在史诗中留下了明显痕迹。

史诗与藏族《格萨尔王传》有着相同结构,包括英雄的诞生、成长、娶亲、降妖、除魔等主要情节。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白马人文化与藏族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相互影响。学界有人认为《阿尼嘎萨》是《格萨尔》的变体,或与《格萨尔》存在源流关系。尽管白马人文化具有独特性,但它并非完全孤立发展,而是在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创新和调适。

史诗中也反映了白马人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勒贝杨明远不仅对白马人的历史、民俗、医术样样精通,而且不光会说汉话,还能读懂汉人的书。这种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知识,反映了白马人与汉文化的长期接触和相互影响。在历史上,白马人可能通过贸易、婚姻、政治联盟等方式与汉族互动,这些互动在文化上留下了痕迹。

史诗中提到的北周将军李忠信率兵攻打白马人王国的情节,也可能反映了历史上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军事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冲突对抗的一面,也有交流融合的一面。最终阿尼嘎萨战胜李忠信但未消灭他,只是斩断其右臂,这种处理方式可能隐喻了白马人既保持自身独立性,又承认中央权威的双重态度。

四、民族叙事与诗性表达的融合

《阿尼嘎萨》作为白马人的民族史诗,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史诗融合了口头传统的叙事艺术、诗性语言和表演元素,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意义深远的叙事整体。通过对史诗艺术价值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口头传统的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

(一)叙事结构与英雄原型

《阿尼嘎萨》采用了经典的英雄叙事结构,与世界各地的英雄神话有着相似的模式,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史诗包括英雄的诞生、成长、娶亲、降妖、除魔等主要情节,这些情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英雄生命周期。

阿尼嘎萨的出生就充满神奇色彩。母亲茨嫚娜姆怀胎三年零三个月,生下一个无头无尾圆圆的肉坨。这种异常诞生是英雄神话的常见母题,预示着主人公的不凡命运。被父母遗弃后,肉坨不被狗吃、不被乌鸦啄、不被牛羊踩、不被野兽食,最后被父亲用刀子划开,出现一只青蛙。这种诞生方式既符合英雄神话的一般模式,又具有白马人文化的独特元素。青蛙形象的阿尼嘎萨经历了七次蜕变人身的过程,每次蜕变都揭示了他性格的一个侧面。这种变形能力是英雄神话中常见的主题,象征着英雄通过考验和磨砺不断成长和升华的过程。七次蜕变不仅是一个叙事框架,也是一个性格塑造机制,通过一次次描写刻画,阿尼嘎萨的英雄形象和英雄性格就逐渐地清晰起来。

史诗中的其他人物也具有一定的原型意义。如依曼作为阿尼嘎萨的初恋情人,代表着爱情与美德;几哥比过作为山寨小霸王,代表着邪恶与阻碍;勒贝杨明远作为智者,代表着知识与指导;白马王国的三公主昼什姆则代表着更高层次的爱情与地位。这些人物角色分工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世界,推动了英雄旅程的发展。

(二)语言艺术与诗性特征

《阿尼嘎萨》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诗性特征,体现了口头传统的艺术魅力。史诗采用边讲边唱、讲唱结合的形式演述,这种散韵结合的表述方式既有利于叙事,也有利于抒情,能够充分调动听众的情感参与。

史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夸张手法,创造了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描述阿尼嘎萨的眼睛“吃过星星似的,异常明亮”。描述他发怒时的神态“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让对手感到背部发凉”。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白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审美。

史诗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白马人传统歌谣、谚语和谜语,如茨嫚娜姆表达无子悲伤的山歌:“五彩云霞一片片,住在蓝蓝的天空里,刺梅花儿一朵朵,住在茂密的林子里…… ”。这些民间歌谣不仅是情节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统的载体,丰富了史诗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文化传承功能。

史诗的语言还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适合口头演述和集体参与。通过重复、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创造了强烈的语言节奏和记忆线索,有助于史诗的口头传承和集体记忆。如“阿尼嘎萨是喜鹊的儿子,阿尼嘎萨是乌鸦的儿子,阿尼嘎萨是鱼儿的儿子…… ”之类的重复句式,不仅强调了意义,也创造了节奏,便于记忆和传诵。

(三)表演特征与视听融合

《阿尼嘎萨》作为口头传统,具有鲜明的表演特征和视听融合的艺术特点。史诗的演述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结合了说唱、表情、手势、音乐等多种元素。

史诗演述往往是在特定场合和仪式中进行,如节日庆典、祭祀活动、人生礼仪等。在这些场合,演述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具有文化仪式和社会功能。演述者可能是专门的艺人或长者,他们不仅掌握史诗的内容,还掌握了演述的技巧和仪式规范,是文化传统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

白马人的祭祀舞蹈包括多种形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现象,呈现出白马人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舞蹈可能与史诗演述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如“池哥昼”傩面舞,由男面相舞、女面相舞和知玛舞组成,表演者反穿皮袄,身配铜铃,左手执木兵器,右手执牛尾刷。这种表演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也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可能与史诗中的某些情节或主题相关联。

史诗演述还可能伴有特定的音乐伴奏和声腔技巧,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声腔传统。这些音乐元素不仅是史诗的伴奏,也是意义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音调、节奏、音色等变化,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五、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

《阿尼嘎萨》作为白马人的文化瑰宝,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能够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和经济价值。在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史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 )旅游开发与文化展示

《阿尼嘎萨》为白马人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文县通过《阿尼嘎萨》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白马盛典》项目总投资2.29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75.60亩,建设内容涵盖了白马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心(即演艺剧场),白马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白马人非遗文化传习所,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游客服务中心、桥梁、文化广场、河堤加固等配套设施。

《白马盛典》在艺术呈现和科技创新方面亮点突出。一是沉浸式观演体验。创新性地设计了360度旋转观众席和多层次环形舞台结构。观众的视角能始终处于演出的中心场景,实现“一镜到底”的全景感官新体验。运用了自由开合的山体舞台、3D投影、超大LED屏幕、高空威亚、增强现实(AR)、全息技术等炫酷特效,营造出全方位、多感官的虚拟或增强现实环境,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二是 深厚的文化内核。全景式呈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面具舞、火圈舞以及白马人的酒歌、服饰(如沙嘎帽)、婚俗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元素。三是精彩的剧情编排。通过四个篇章,以白马族长者与孩童的对话为主线串联,生动展现了白马人从何处来、对自然的敬畏、纯洁善良的民族品格、古朴隆重的婚礼习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祈福,娓娓道来白马人敬畏自然、热爱生活、阳光向上的精神世界。

《白马盛典》是文县乃至陇南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点项目。它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白马文化的深度挖掘、活态传承和创新表达。项目通过高科技手段赋能传统文化,打造出独特的沉浸式体验。

在进一步的旅游开发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和利用《阿尼嘎萨》的文化资源。主题景区。建设以《阿尼嘎萨》为主题的文化景区,通过雕塑、壁画、景观设计等方式再现史诗中的场景和人物。体验活动。设计游客参与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傩面制作、白马人服饰试穿、传统手工艺体验等,增强旅游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文化展馆。建立白马人文化博物馆或史诗专题馆,通过文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全面展示史诗和文化传统。

这些旅游开发项目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够提高白马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文化传承和创新创造条件。当然,旅游开发也需要避免商业化对文化遗产的扭曲和损害,需要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文化体验与教育传播

《阿尼嘎萨》的文化价值不仅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也可以通过文化体验和教育传播途径发挥社会功能。史诗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伦理价值、生命观念等,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挥史诗的教育功能。 学校教材,将史诗改编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物,进入地方学校的校本课程,使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社区活动,在白马人村庄组织开展史诗讲诵、歌舞表演、工艺制作等活动,增强文化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数字传播,利用互联网、移动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数字化的史诗资源,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学术研究,加强对史诗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学术支持。

这些教育传播活动不仅有利于白马人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和发展。通过共享白马人文化的精神财富,能够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

(三)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

《阿尼嘎萨》还能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文化素材和创意灵感。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能够产生既有文化深度又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特色文化经济。

可能的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包括:文艺创作,以史诗为题材,创作长篇小说、散文、现代史诗、美术、影视、动画、游戏、漫画等文艺作品,扩大文化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天水籍著名诗人汪渺依据《阿尼嘎萨》创作的万行长诗《白马史诗》就在全国很有影响。

另外,设计产业,从史诗中提取文化元素和符号,应用于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空间设计等领域,增加文化附加值。文化旅游,开发生态旅游、体验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文化爱好者和深度旅游者。节庆经济,打造以史诗和文化为主题节庆活动,形成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经济贸易的综合平台。

通过这些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实现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增强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当然,创意产业发展也需要尊重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尊严,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倾向。

六、《阿尼嘎萨》的传承与白马人文化的未来

《阿尼嘎萨》作为白马人的民族史诗,是一部文化百科全书,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世界观、价值观和艺术审美。通过对史诗的多维度解读,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白马人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层结构,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史诗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史诗的学术研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保存口头传统的完整性和生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史诗的活态传承和教育传播,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和受众群体,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文化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白马人文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既保持文化独特性又实现创新发展,如何既传承文化传统又适应现代生活,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阿尼嘎萨》作为白马人文化的核心载体,能够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文化资源和精神指引。

通过文旅融合和创意产业发展,白马人文化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和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和经济收益反过来又能够为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动力和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阿尼嘎萨》不仅是白马人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对这部史诗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文化多样性,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资料:

1、 温虎林 (2016). 《白马人英雄故事〈阿尼嘎萨〉类型化解构》. 《安康学院学报》。

2、 潘江艳 (2018). 《白马人故事〈阿尼嘎萨〉中的非人形象及其意义探究》.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3、 蒲向明 (2020). 《陇蜀族群史诗:白马藏族叙事的追忆、认同与写定——〈阿尼嘎萨〉(〈阿尼·格萨〉)文本搜集整理问题探微》. 《甘肃高师学报》。

4、 魏红霞 (2022).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阿尼嘎萨〉的结构语义学阐释—"神蛙丈夫"型民间故事的个案解析》. 《甘肃高师学报》。

5、 汪渺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白马史诗》。

6、 邱雷生、蒲向明 主编.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

7、 李三祥 (2022). 《白马史诗,一部揭秘白马人民族精神的英雄赞歌》。搜狐网。

本文摄影作品:张军民

作者简介

毛树林,男,甘肃文县人。出版诗集《铜之歌》《露珠无岸》,纪实文学集《大爱》(与人合作)。曾任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来源:陇南文县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