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突破!全球首例人工再生血小板输注成功,3位患者重启生命希望背后藏着多少科技狠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11:50 2

摘要:深夜十点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科病房,消毒水的气味在走廊里静静弥漫。五岁的小宇刚刚经历完新一轮化疗,脸色苍白地躺在病床上。监测仪屏幕上,代表血小板计数的数字刺痛了所有人的心:8×10⁹/L。

深夜十点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科病房,消毒水的气味在走廊里静静弥漫。五岁的小宇刚刚经历完新一轮化疗,脸色苍白地躺在病床上。监测仪屏幕上,代表血小板计数的数字刺痛了所有人的心:8×10⁹/L。

“这个数值意味着什么?”小宇妈妈的声音带着颤抖,“医生说得直白:任何一个微小碰撞,都可能引发颅内出血。而血库那边告诉我们,至少要等三天。”

转机发生在72小时后。但不是来自血库的调剂电话,而是一项刚刚获得临床研究许可的革命性技术——同种异体人工再生血小板输注治疗。2025年9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宣布完成全球首例人工再生血小板临床输注,三位像小宇这样的危重患者成为首批受益者。

在细胞制备中心的无菌实验室里,沈树红教授团队的王磊医生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生命种子”:培养瓶中,淡黄色的细胞悬液正在恒温振荡器上轻轻摇摆。“这些是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而来的人工血小板,我们称之为iPLT。”王磊解释道,“经过18道质量控制程序筛选,它们的活性达到每立方毫米20万单位,而且在-80℃条件下能保存一年以上。”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攻坚克难。李娜博士至今记得那个凌晨:“我们在178次实验后,终于看到干细胞大规模分化为血小板前体细胞。那一刻,整个实验室寂静无声,只有显微镜下的细胞在诉说成功的喜悦。”

最大的技术瓶颈在于血小板功能调控。“天然血小板只在出血部位激活,而人工血小板容易在血管内异常激活形成血栓。”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微囊泡载体技术,如同给血小板安装了“智能导航”,确保其仅在出血部位发挥作用。

临床方案的设计同样充满智慧。三位入选患者分别代表三种不同情况:免疫功能基本缺失、免疫功能部分保留和高出血风险状态。“这样能全面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沈树红教授表示,“结果显示,三名患者输注后均未出现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血小板计数在24小时内显著上升。”

小宇的恢复令人惊喜。输注后第三天,这个曾经虚弱得无法下床的孩子,已经能和护士玩起“石头剪刀布”。监测数据显示,他的血小板计数从最低时的8×10⁹/L升至520×10⁹/L,伤口渗血完全停止。

这项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层面。据统计,我国临床每年需要约4000万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但采集量仅能满足60%左右的需求。在偏远地区,血小板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由于保存期仅有5天,县级医院基本无法常规储备。

“人工血小板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长期冷冻保存,这将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血源供应模式。”沈树红教授算了一笔账:目前单袋人工血小板的成本约2000元,是传统血小板的4倍。但随着工艺优化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有望降至500元以内。

更重要的是安全性优势。人工血小板经过严格的病原体检测,完全避免了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这对需要长期反复输注的血病患者来说,意味着根本性的安全保障。”王磊补充道。

当然,新技术走向广泛应用还需要时间。研究人员计划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伦理学家也指出,需要建立严格的质控标准和监管体系,确保这项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夕阳西下,小宇病房的窗户被染成金色。孩子母亲看着儿子重新红润的脸庞,轻声对医生说:“谢谢你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窗外,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科技创新为人类健康带来的无限可能。从青蒿素到人工血小板,中国科研人员正在用自己的智慧,为世界医学发展贡献着东方力量。

来源:深远见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