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观点揭示了日本在中美竞争中的复杂心态。沈逸分析认为,日本对美国的"不给力"感到痛苦,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日本国内对中国持否定态度的思潮抬头。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中国在硬实力上对日本形成碾压性优势时,日本的态度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沈逸近期在公开场合指出,日本当前最大的战略纠结并非自身被中国超越,而是担忧美国将被中国超越。
这一观点揭示了日本在中美竞争中的复杂心态。沈逸分析认为,日本对美国的"不给力"感到痛苦,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日本国内对中国持否定态度的思潮抬头。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中国在硬实力上对日本形成碾压性优势时,日本的态度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分析师熊野英生的观点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他认为,美国政策的多变性已对日本经济造成实质性冲击,特别是汽车产业面临的高关税压力(27.5%)已导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同比下降28.4%。这种经济上的被动局面加剧了日本对美国领导能力的质疑。
从2025年的数据来看,中美经济实力对比已发生结构性变化。
名义GDP:美国29.2万亿美元仍领先中国(18.94万亿美元),但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以39.44万亿美元超越美国(30.34万亿美元)
制造业规模:中国占全球35%份额(4.84万亿美元增加值),相当于美日德总和,而美国制造业仅占GDP的8.5%
新经济动能:中国在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明显,而美国面临高通胀(2024年CPI达4.5%)、债务超36万亿美元等结构性问题
中国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已实现局部超越。
量子计算:光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突破1000量子比特运算,远超谷歌水平。6G通信:专利占比40.3%,主导太赫兹技术研发,AI技术:中美性能差距从2023年的20%缩至0.3%,模型效率与成本优势显著,智能汽车:L2+自动驾驶渗透率达65%,自研芯片性能比肩英伟达。
中国在区域军事能力上已形成非对称优势。
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使美军在台海冲突中面临重大挑战;装备迭代:美国朱姆沃尔特驱逐舰等项目失败导致海军装备落后中国055型驱逐舰;战略困境:美军面临技术停滞、军费浪费及中国军力快速崛起的压力
日本自身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2025年度实际GDP增长率预期下调至0.7%,较年初预测下修0.5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虽在量子计算领域投入1.05万亿日元(约74亿美元),但整体科研实力下滑,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仅列全球第12-13位。
数字贸易赤字:2024年达6.46万亿日元(约432亿美元),10年间扩大两倍多,凸显美国科技企业主导地位。
日本在中美间采取"双重强硬"策略。
对美关系:首相石破茂拒绝将军费提升至GDP的3%的要求,并取消原定访美行程,显示对美外交的强硬转变
对华立场:在防卫省扩大会议上宣称"将从根本上增强防卫能力",针对中国发出强硬信号
经济合作:近期与美国的贸易协定中,日本被迫作出重大让步,包括向美投资5500亿美元并开放汽车、农产品市场
日本防卫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军费扩张:计划从2022年的5.4万亿日元增至2027年的43.5万亿日元,增幅达80%
进攻性武器:重点发展远程导弹、无人机及太空作战装备,突破"专守防卫"传统
指挥体系:筹建"统合作战司令部"和太空作战群,向全球军事行动能力迈进
日本长期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但美国相对衰落使其面临两难:
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高级研究员吉原俊井警告,若台海爆发冲突,中国可能先发制人打击驻日美军基地。
日本2025年《防务白皮书》称中美竞争"已步入不可扭转之路",反映对美保护能力的担忧
日本在中美经济竞争中的处境微妙。汽车产业占日本制造业近一半,支撑550万就业,但面临美国27.5%的高关税压力;日本GDP的10%依赖汽车产业,使其成为美国贸易施压的主要目标
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影响其战略选择。近期日本政府呼吁各国抵制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显示其修正主义倾向
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促使石破茂采取更强硬的外交姿态,既对美也对华
日本的战略困境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地区安全格局:日本扩军可能引发东亚军备竞赛,增加冲突风险;经济秩序重构:在中美技术脱钩背景下,日本企业面临选边站队的压力;国际地位演变:若美国持续相对衰落,日本可能被迫调整战后"吉田主义"路线。
正如沈逸教授所指出的,日本的焦虑本质上反映了二战后国际秩序面临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变局中,日本如何平衡对美依赖与战略自主,将决定其未来在亚太乃至全球格局中的位置。
来源:达达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