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泌尿系结石,又称尿路结石,是指发生于泌尿系统的一些结晶物体和有机基质在泌尿道异常积聚而发生的结石,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泌尿系疾病之一。根据结石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典型症状为突发腰腹部绞痛、血尿,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但结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张 宁
泌尿系结石,又称尿路结石,是指发生于泌尿系统的一些结晶物体和有机基质在泌尿道异常积聚而发生的结石,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泌尿系疾病之一。根据结石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典型症状为突发腰腹部绞痛、血尿,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但结石长期存在会悄悄损害肾功能。
男性代谢率高、尿酸水平高,加上频繁地暴露于高温、缺水、憋尿等环境,于是成了结石的“主力军”。但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骤降,其保护作用锐减,尿路结石发病率迅速追平男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宁接受采访时表示,尿路结石并非偶然形成,很多因素会慢慢将其“养大”。
图为张宁(右)正在查看影像报告。医院供图
总憋尿。外科医生、厨师、建筑工人等职业人群,经常需要憋尿,加之出汗多,会促使尿液浓缩,晶体过度饱和,导致晶体沉淀,从而增加结石形成概率。
喝水少。大量喝水相当于给尿路“做清洁”,不爱喝水或用含糖饮料代替白开水,就会给尿路添堵,增加结石风险。
高温天。《泌尿系结石诊断治疗指南》显示,我国尿路结石整体发病率为1%~5%,南方地区高温天气多,发病率高达5%~10%。另外,东北地区寒冷天气多,居民饮食高盐,也容易引发尿路结石。
吃得横。红肉、海产品等高蛋白食物摄入太多,会使尿液中的钙、尿酸和草酸含量增加,从而增大尿路结石的发生风险。
代谢乱。痛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患者更容易出现尿酸、草酸、钙磷代谢异常,导致晶体易析出。
家族史。有家族性高尿钙或钙代谢异常的人群,更容易形成结石。有些人先天输尿管狭窄,造成尿路梗阻,尿液滞留,因而导致结石形成。此外,患有胱氨酸尿症、甲旁亢、慢性肾病等疾病的人,也特别容易被尿路结石盯上。
一些人体检时发现尿路结石,因为不觉得痛,也就不把其放在心上,还有人认为痛过的结石不再痛就不用管了。无明显疼痛的结石可能会带来长期的梗阻、感染,并逐渐损伤肾脏功能。因此,需要定期复查B超,小于5毫米的结石可先观察,增加饮水量、纠正代谢异常;若大于5毫米、伴有肾积水或出现绞痛,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评估。
尿路结石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当结石由肾脏掉入输尿管时,会出现突发的刀割样腰腹痛,向会阴部放射,伴有恶心、大汗等症状。合并感染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膀胱结石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剧痛,变换体位又可继续排尿。最严重的是双侧输尿管同时梗阻,可出现少尿或无尿,需立即就医。
张宁表示,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止结石出现和长大的关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一般人群每天应饮用1500~1700毫升水。曾患结石或高危职业者,则应增加至2000~3000毫升。饮食减少高草酸(菠菜、苋菜)、高嘌呤(海鲜、动物内脏)、高盐食物,限酒、少喝含糖饮料。不要盲目尝试排石茶、跳台阶能等偏方,否则可能让结石卡得更紧,甚至损伤尿路。结石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大、移位,甚至引发严重感染、肾功能衰竭。尤其对于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剧烈疼痛或不当处理,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针对尿路结石,目前以阶梯化治疗为主。根据结石大小、位置、成分及患者身体状况,可采取药物排石、调节尿液酸碱值、降尿酸、增加饮水等保守治疗法,跳绳、慢跑等中等强度运动可帮助小结石排出;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6~20毫米肾或输尿管结石;经自然腔道内镜,膀胱镜、硬/软输尿管镜、肾镜,激光碎石取石,体表无切口;经皮肾镜主要适用于25毫米以上鹿角形结石,如合并解剖畸形、肿瘤,则需要进行腹腔镜/机器人手术治疗。结石术后或既往有结石病史的患者,务必定期复查,一般最好6个月左右做一次泌尿系B超和尿常规,如果出现血尿或腰痛需要随时就诊。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