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人工智能,或许只是一项“普通技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13:13 2

摘要:一边是“乌托邦派”(utopian view),觉得AI马上就要带来井喷式的经济增长(runaway economic growth),攻克科学难题,甚至让我们长生不老。

关于AI的讨论,通常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地狱,好像没有中间地带。

一边是“乌托邦派”(utopian view),觉得AI马上就要带来井喷式的经济增长(runaway economic growth),攻克科学难题,甚至让我们长生不老。

另一边是“反乌托邦派”(dystopian view),忧心忡忡,觉得AI会立刻导致大规模失业,经济崩溃,最后甚至可能“黑化”(go rogue),把人类给团灭了。

就在这种喧嚣中,《经济学人》介绍了一篇学术论文。论文的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计算机科学家,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不时髦”但极其清醒的观点:

人工智能,或许只是一项“普通技术”(normal technology)。

我们先来聊聊AI的普及速度。

很多人觉得AI像洪水猛兽一样,一夜之间就席卷了所有行业。但现实是,AI技术的创新速度,和它真正在各行各业被深度采纳(adoption)的速度,其实是两码事。

论文的核心观点是,AI的普及速度,其实比创新慢得多(has been slower than that of innovation)。

这不难理解。很多人可能偶尔会用用AI工具,但要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工作流程的核心,占了我们工作时长的很大一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说,还远没有到那个程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要把一个新技术真正融入一个公司、一个行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太多了。

你需要调整整个工作流程,需要把已有的数据整理成AI能用的格式,很多知识是隐性的、和特定组织文化绑定的(tacit and organisation-specific),还有各种法规的限制。这都需要时间。

这里,文章给了一个绝佳的类比:工厂的电气化。

我们今天觉得电是理所当然的,但在100多年前,工厂从蒸汽机转向电动机,这个过程花了整整几十年。为什么这么慢?因为这根本不是把蒸汽机换成电动机那么简单。

以前的工厂,所有机器都必须围绕着一个巨大的中央蒸汽机来布局,通过复杂的皮带和传动轴来获取动力,整个车间乱糟糟、黑乎乎的。换成电动机后,理论上每个机器都可以独立供电,工厂可以按照最高效的流水线逻辑来重新设计(a total rethink of floor layouts)。但“重新设计”这四个字,意味着要改变工人的习惯、管理者的思维、甚至整个建筑的结构。这个过程,自然是缓慢而痛苦的。

AI的普及,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它不是一个即插即用的U盘,而更像是一次系统级的“电力革命”,需要我们从根本上重塑工作方式。所以,那种认为AI会“突兀地”(abrupt)让大部分经济活动自动化的想法,可能有点过于戏剧化了。

聊完速度,再聊聊大家最关心的——工作岗位。

AI真的会把我们的饭碗都抢走吗?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更温和的视角:AI不会大规模地“偷走”工作,而是会改变工作的性质。

随着越来越多的任务变得可以被自动化(amenable to automation),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是,“越来越高比例的人类工作和任务,将会与AI控制(AI control)相关。”

这里又有一个很妙的类比:工业革命中的纺织工人。

一开始,工人是手动织布的。后来有了机器,他们的工作就从“亲手做”,变成了“监督机器做”,并且处理机器处理不了的突发状况(比如卡线了)。

我们的未来,很可能也是这样。你的工作不再是从零到一地写一份报告,而是变成:去配置(configuring)、监控(monitoring)和控制(controlling)一个AI系统,让它去生成报告,然后你来做最终的审核、修正和决策。

可以说,没有人类的监督,AI可能“错误多到在商业上毫无意义”(too error-prone to make business sense)。我们人类,将成为AI的“最终责任人”和“质量把关者”。

最后,我们聊聊风险。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AI的“对齐”(alignment)问题,意思是我们要想办法确保AI的目标和人类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别让它干坏事。

但一个指令是“好”是“坏”,往往取决于我们人类才能理解的复杂情境(context)。

“Trying to make an AI model that cannot be misused ‘is like trying to make a computer that cannot be used for bad things’.”

“试图制造一个不会被滥用的AI模型,就如同试图制造一台不能被用来做坏事的电脑。”

当然,《经济学人》也承认,这篇论文并非完美无瑕。它在某些地方可能过于乐观(blasé),低估了AI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速度,对AI的风险看得太轻。

但它打破了那种非黑即白的“AI例外论”(AI exceptionalism)。

面对一个强大的新技术,我们最需要的,或许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或末日预言,而是一份源于历史和常识的、朴素的现实感。

来源:小顾看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