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开播,五季全季豆瓣稳在9.3–9.6分,哪怕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无数人心中「神剧中的神剧」!
一说到“人生美剧”,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它!
没错,就是《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
2011年开播,五季全季豆瓣稳在9.3–9.6分,哪怕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无数人心中「神剧中的神剧」!
更神的是,它当年写出的设定,现在看简直像预言!
故事的核心是一台叫“机器”的人工智能。
美国政府造它出来,本来是为了反恐——
它能监控所有数据:电话、短信、监控摄像、网络记录……
比你更了解你今天想吃什么、会去哪、见了谁。
但它最厉害的本事,是预测暴力犯罪。
但政府嘛,只关心“大事”,普通人的命?不重要。
于是,“机器”的创造者——一个低调到几乎隐形的天才程序员芬奇,偷偷给自己开了个后门。
他每天收到那些“被系统无视”的普通人号码,决定自己行动。
他找来一个惨得不能再惨的前特工里瑟:
被组织抛弃、露宿街头、整天靠喝酒麻痹自己……
两个人,一个技术宅+一个实战派,组成了“你不是一个人”救援小队!
但“机器”从不说明真相:
它只给号码,不说是好人要被害、还是坏人要作恶;
不告诉你时间、地点、到底会发生什么。
每一集就像开盲盒,有时候拼到最后一秒才发现——
原来要救的,居然是凶手本人?!
前期《疑犯追踪》主打单元剧模式,一集一个案子,节奏快、反转多、悬念拉满!
但你慢慢会发现:诶怎么之前那路人又出现了?
怎么那个小案子居然能扯出那么大一张阴谋网?
编剧埋线能力一流,很多你根本没注意的细节,到后面全成了关键伏笔!
而从第三季开始,剧情彻底爆炸!
另一个AI——“撒玛利亚人”上线了。
如果说芬奇的“机器”还有点人性、讲点隐私,
那“撒玛利亚人”就是个毫无感情的控制狂!
它不只预防犯罪,它要控制整个社会——
用算法决定谁该活、谁该死、什么是“秩序”。
于是整部剧彻底升华为:
机器 vs 撒玛利亚人
人的意志 vs 数据的统治
自由 vs 控制
你现在回头看,真的会起鸡皮疙瘩……
它早在我们大多数人还没用上智能手机时,就预言了今天的现实:
隐私透明、大数据监控、算法灌输、社交操控……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在了某个版本的“机器”注视之下。
除了设定超前,这部剧的人物塑造也堪称一绝!
芬奇,表面冷静克制,实则心怀大爱;
里瑟,硬汉外壳下藏着极度温柔的底色。
还有又疯又帅的根妹、战斗力爆表的肖大锤、忠诚的豆豆……
每个角色都不是工具人,他们有过去、有挣扎、有高光,也有脆弱。
甚至很多反派,你都恨不起来——
因为他们也不是非黑即白,只是在信仰和现实中做出了不同选择。
科技到底该为人性服务,还是主宰人性?
当AI比我们更懂自己,人类的自由意志还剩下什么?
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让我们思考。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我真的按头安利!
来源:cc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