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再考—红楼梦史鉴通考〖其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12:30 3

摘要:曹雪芹即《红楼梦》作者,这在程高本面世前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再质疑这一问题就如必须证明“我妈是我妈”之类问题一样荒唐。但鉴于红学界当下索隐派“南明遗事说”“清宫秘史说”等云,还是不得不再重新考证一番。钞录本中有后来读者随手添加的大量“弹幕式”点评,并非皆出

【二】曹雪芹再考

曹雪芹即《红楼梦》作者,这在程高本面世前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再质疑这一问题就如必须证明“我妈是我妈”之类问题一样荒唐。但鉴于红学界当下索隐派“南明遗事说”“清宫秘史说”等云,还是不得不再重新考证一番。钞录本中有后来读者随手添加的大量“弹幕式”点评,并非皆出自肶砚斋或畸笏叟手笔,所以读者决不可迷信钞录本中的所有批语。具体而言只有署名了脂砚斋与畸笏叟,或者标明了点评年月的批语,才能作为考证依据。特别值得庆幸的是,甲戌本第1回的一处页面眉批揭示了脂砚斋曹顒与曹雪芹父子二人的逝年。此则批语极为关键,所以重新摘录“点逗”分层且“审字”如下:

第一层: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

第二层:芹为泪尽而逝,余[畸笏叟]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

第三层: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指《红楼梦》书稿]何[可]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考证〗

⑴“书未成”之“书”乃为“书题”之意,其义不指《红楼梦》书稿。甲戌本批语转抄过录之时,“癞”字显而易见错成了“獺”字。“可”字也因鲁鱼亥豕之讹错成了“何”字。“奈…何”为文言固定句式。“余二人”并非“我二人”之意,义指已故的“一芹一脂”,是相对于“再出一芹一脂”而言。

⑵依据语义,此则批语显然为三段论:第一层点明脂砚斋的绝笔时间;第二层怅叹曹雪芹因为批阅增删《红楼梦》“泪尽而逝”。正是因有了第一层与第二层脂砚斋及曹雪芹的相继离世,所以第三层“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才能顺理成章地语义贯通。

⑶这本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句读问题。胡适因为想当然地断章取义点逗成了“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所以语义就成了“壬午[1762]除夕,曹雪芹泪尽而逝”。由此“书未成”也成了后四十回乃高鹗狗尾续貂的初始依据。实际上脂砚斋在甲戌本“抄阅再评”之时,《红楼梦》通部草稿即已完就!

〖按语〗

因为胡适的断章取义之误,则与敦诚甲申[1764]年《挽曹雪芹》之诗的时间记载产生矛盾。由此关于曹雪芹卒年就有了“壬午说”与“癸未说”及“甲申说”之争议。可叹胡适此类开创性人物,近百字语段层次都未理清;竟因“句读之不知”进而导致“惑之不解”,关于曹雪芹生卒之争议也自他而始!为彻底解决“百十年来辨是非”之争议,必须再次结合敦诚与张宜泉两人悼怀曹雪芹之诗句加以考证说明。

㈠《礼记·曲礼上》记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

㈡敦诚《挽曹雪芹》①

其一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垅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

[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其二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

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㈢敦诚《挽曹雪芹》[甲申]②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垌。

㈣张宜泉《伤芹溪居士》③

[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

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

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铓铓。

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空山晚照凉。

〖考证〗

⑴《礼记》中的四十指31-40这个年龄段,指人生第四个十年,并非满40岁时这个岁数点。同理进一步可知古人所说的二十是指人生第二个十年,三十是指人生第三个十年。“四十不惑”显然并非是说人生到了满40岁这年就会突然顿悟!可叹的是专家学者却想当然地把四十当作了满40岁时这个岁数点。之所以产生如此荒唐的常识错误,大概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随着时代的巨变进而导致了古今异义。

⑵敦诚生于甲寅[1734]年三月初一,至甲申[1764]年诗挽曹雪芹时已满30岁,换而言之他进入了人生“四十”的年龄段。所以诗句“四十萧然太瘦生”乃为敦诚自叹,不指曹雪芹。“付杳冥”是对前途感到迷惘之意,并非“赴阴冥”见阎王。处于“四十不惑”年龄段的敦诚因对人生感到一片迷惘,在此故而他有“四十年华付杳冥”之叹。

⑶欧阳修在《六一诗话》第十八则注曰“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么生何似生之类是也。”14由欧阳修《六一诗话》之论可知,“太瘦生”三字的语意重点即在“太瘦”两字,也即忒瘦之意;“生”字不过是个后缀虚词,大致相当于口语中的啥[shā]字,并非古语今词中太学生与大学生之类实义名词。例如苏轼曾有诗云“苦学怜君太瘦生”,再如陆游亦有歌曰“惟恨相思太瘦生”!

⑷诗言志也!敦诚悼怀曹雪芹时,肯定要表达对曹雪芹的惋伤之情,但诗中更多的是在抒发他自己对人生失意的无奈与悲叹。正如诗句所云“三年下第”“一病无医”,因为人生失意而故交旧友如曹雪芹者却“零落散如云”,所以敦诚才有 “四十萧然太瘦生”之叹。“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恰恰是敦诚自己“太瘦生”形像的生动写照。

⑸关于“旬”字,《说文解字》训曰:“徧[遍]也,十日为旬”。古人运用天干计时,依序循环一周即为一旬。例如旧时官府尚有旬日一假惯例。再如白居易《偶吟自慰兼呈梦得[予与梦得甲子同,今俱七十]》叹曰:“且喜同年满七旬,莫嫌衰病莫嫌贫。”既然敦诚诗中的“四十”是指敦诚自己,那么张宜泉之诗注“年未五旬而卒”才是对曹雪芹存年的史笔记录。由此可知曹雪芹是在“未满五旬”这个人生年龄段[41-50]而卒。换而言之,曹雪芹去世时未满50岁,并非未到40岁而逝。

⑹敦诚挽诗“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之旁批极为关键!诗中的“寡妇”“新妇”乃指曹雪芹之“子媳”。既然曹雪芹是在年近50岁“伊子殇”,那么所殇此子也应有20岁左右,在古代也到了成婚年龄,不然敦诚何需在这里加上旁批。所以敦诚诗中的这个“寡妇”或“新妇”并非是指曹雪芹之遗孀!

⑺红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却据此认为曹雪芹逝前还曾新婚“续娶”。周汝昌因此有了这个“新妇”即史湘云的假说进而得出“脂砚湘云”之推断。“新妇即曹雪芹续娶史湘云”的假说实在荒谬至极。然红学界的草根红迷甚或即便如同“秦学”之流也是不明就理,以致盲信周汝昌貌似合理的推断进而以讹传讹。

〖按语〗

基于上述考证可知,敦诚所说的“四十”与张宜泉所载的“五旬”并不矛盾。关于曹雪芹生卒之所以争论不休的原因,仅是经院派大师犯了一个常识错误进而导致了对悼亡诗的曲解,以致如此重要的问题争论百年仍然掰扯不清。胡适与周汝昌号称泰斗级大师却犯此类低级错误或许难以置信,但确为事实。区区数则短诗两人都未读懂,史诗一般的《红楼梦》长篇巨制他们是否真的读懂了实在令人怀疑!据此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曹雪芹诞于康熙乙未[1715]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也是芒种节;逝于甲申[1764]年正月初八,俗称谷日,虚岁“未满五旬而卒”!此即畸笏叟甲午[1774]年八日有感而发的原因,因为相距甲申[1764]年八日曹雪芹去世刚好十周年。畸笏叟的记载到底是否可信,同样必须明确他身份。所以下面就神秘大咖畸笏叟身份加以考证。

〖参考书籍〗

①《红楼梦大辞典》第386页/国英印务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②《红楼梦大辞典》第387页/国英印务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③《春柳堂诗稿》第1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来源:巴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