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雪峰在直播间聊专业时,总有些话 “不好听”—— 比如 “报新闻学先把孩子打晕”“普通家庭别碰生物学”,很多家长觉得他太绝对,但看完大量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才懂:他不是否定专业本身,是怕普通家庭的孩子踩坑 —— 这些专业要么 “投入大回报小”,要么 “技能空泛难就
真的是为你好
张雪峰在直播间聊专业时,总有些话 “不好听”—— 比如 “报新闻学先把孩子打晕”“普通家庭别碰生物学”,很多家长觉得他太绝对,但看完大量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才懂:他不是否定专业本身,是怕普通家庭的孩子踩坑 —— 这些专业要么 “投入大回报小”,要么 “技能空泛难就业”,除非家里有资源或孩子能熬十几年,否则大概率会后悔。
今天就把这 6 个被他 “劝退” 的专业,讲清楚背后的残酷真相,帮 26 届家长和考生避坑。
一、生物学:“四大天坑之首” 不是吹的,普通家庭耗不起 “十年寒窗”
生物学总被吹 “21 世纪最有前景”,可现实是,它是最让普通家庭孩子头疼的专业 —— 就业率常年垫底,薪资低,还得靠 “读博” 赌未来,大部分人熬不到出头那天。
不是生物学没前景,是 “前景只给顶尖人才”。
本科毕业的生物学学生,能做的工作特别有限:要么去生物公司当实验助理,每天重复 “配试剂、养细胞” 的机械活,月薪 4K-6K,学不到核心技能;要么去医疗器械公司做销售,和专业几乎无关;想做研发?门都没有 —— 国内生物研发岗基本只招硕士以上,还得是 985 院校毕业,有海外科研经历更吃香。
更坑的是 “时间成本”:普通家庭的孩子读生物,得先考研(至少 2-3 年),再读博(3-5 年),等毕业都快 30 岁了,还得面临 “科研岗少、竞争大” 的问题 —— 国内能做前沿生物研究的企业没几家,高校教职更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多博士最后只能去普通院校当辅导员,或转行做医药代表,十几年的投入全打了水漂。
张雪峰劝退普通家庭报生物,不是说专业不好,是怕家长没算清:读生物需要 “砸钱 + 熬时间”,普通家庭耗不起,最后孩子既没工作,又错过了其他机会。
二、教育学:别把它当 “师范专业”!想当老师的,报了反而没资格
很多家长以为 “教育学 = 当老师”,兴冲冲报了,最后发现孩子连小学老师的报名资格都没有 —— 这是教育学最坑的地方:它教 “教育理论”,不教 “学科知识”,想教语文数学,根本没人要。
教育学学的是什么?
全是 “抽象理论”:比如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原理”“教育政策研究”,却不教 “怎么教小学生背古诗”“怎么讲初中数学公式”。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学校招语文老师,要的是 “汉语言文学(师范)” 专业;招数学老师,要的是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专业;教育学毕业生?只能去教育机构做 “课程研发”(写教案模板),或去学校当行政(做档案、排课表),岗位少还没编制,薪资比学科老师低一半。
更尴尬的是 “考编没优势”:公务员里招教育学的岗位极少,大多是 “三不限”,竞争比高达 1000:1;想考教师编,又因为 “不是学科师范” 被卡门槛。
张雪峰总提醒 “想当老师别报教育学”,就是怕家长被 “教育” 两个字骗了 —— 要当学科老师,直接选具体的师范专业,别选空泛的教育学,不然毕业只能 “望岗兴叹”。
三、工商管理:学了四年 “管理”,毕业连个小团队都管不了
工商管理听着 “高大上”,像能当老板,可现实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学完,连 “管理岗” 的边都摸不到 —— 它教的全是 “空理论”,没有实操经验,企业根本不敢用。
工商管理的课程有多空?“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学了四年,连一份完整的企业营销方案都写不出来;考试靠背书,毕业时简历上只能写 “管理过班级活动”“组织过社团会议”,这些 “经验” 在企业眼里一文不值。
企业招管理岗,要么要 “从基层干上来的老员工”(比如从销售升销售经理),要么要 “有专业技能的技术管理”(比如懂研发的技术总监),没人会招一个刚毕业的工商管理本科生管团队 —— 谁放心让没做过业务的人带团队?
最后,大部分工商管理毕业生只能 “转行求生”:去做销售(卖保险、卖房子),去做行政(贴发票、订会议室),甚至去做客服,专业完全白学。
张雪峰说 “普通家庭别报工商管理”,就是因为它 “性价比太低”—— 四年时间学不到能变现的技能,不如学会计、市场营销这些有具体方向的专业,至少毕业能有对口工作。
四、材料学:听着 “高精尖”,本科毕业只能做 “质检”,想研发得读博
材料学总和 “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 绑定,看着前景光明,可普通家庭的孩子学了才知道:本科毕业只能做 “体力活”,想做研发,得熬到博士,还得看运气。
本科阶段的材料学,学的都是 “皮毛”:比如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也只是 “熔炼金属、测试硬度”,根本接触不到核心的研发技术。
毕业找工作时,能对口的岗位只有 “质检”—— 去车企检查零件材质,去电子厂检测芯片封装材料,月薪 5K-7K,工作内容重复枯燥,学不到东西,还没晋升空间;想做新能源材料研发(比如锂电池材料),企业要求 “硕士以上学历 + 3 年以上研发经验”,本科毕业生连面试资格都没有。
就算考研读博,也未必有好出路:国内做材料研发的企业不多,大多是国企或科研院所,招聘名额少,竞争激烈;很多博士毕业只能去 “边角料岗位”,比如给研发团队做辅助实验,或去高校当实验员,离 “高精尖” 差远了。
张雪峰劝退普通家庭报材料学,就是怕家长被 “高大上” 的名字骗了 —— 它需要 “长期投入 + 高学历”,普通家庭的孩子耗不起,最后可能 “高不成低不就”。
五、新闻学:全民自媒体时代,专业技能不稀缺,毕业拼不过 “野生博主”
张雪峰说 “报新闻学先把孩子打晕”,不是否定新闻行业,是怕普通家庭的孩子学了,发现自己的 “专业技能” 连没上过大学的博主都不如,最后找不到工作。
现在的新闻学,教的东西太 “滞后”:比如 “新闻写作”“编辑学”“新闻摄影”,可现实是,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台)在萎缩,招聘名额越来越少;而自媒体时代,用户看的是 “有趣的内容”,不是 “标准的新闻稿”—— 一个没学过新闻的博主,靠拍日常、讲段子能涨粉百万;新闻学毕业生写的 “标准新闻稿”,没人看,也没人要。
最后,新闻学毕业生只能 “被迫转行”:去企业做新媒体运营(写推文、剪视频),可这些技能学校教得少,得从头学;去做公关(写通稿、处理舆情),竞争不过汉语言文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还有的去做文案,月薪 4K-6K,和 “新闻理想” 差了十万八千里。
张雪峰劝退新闻学,是怕普通家庭的孩子 “空有理想没饭吃”—— 除非能进顶尖媒体,否则不如学个能变现的技能,至少毕业能养活自己。
六、哲学:能培养 “思辨能力”,但普通家庭的孩子,先解决 “吃饭问题”
哲学是 “精神食粮”,能培养逻辑思维和人文素养,可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它最大的问题是 “就业太窄”—— 社会上几乎没有 “哲学家” 岗位,最后只能靠转行谋生,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
哲学专业学的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伦理学”,这些知识能提升认知,但不能直接变现。毕业找工作时,能对口的岗位少得可怜:要么考公务员(只能报 “三不限” 或党校的理论岗,名额极少),要么去学校当政治老师(得考教师资格证,竞争不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么彻底转行做文案、行政,专业知识全用不上。
更现实的是 “经济压力”:普通家庭的孩子毕业要赚钱养家,不能像富家子弟那样 “用几年时间找方向”;哲学毕业生转行跨度大,薪资起点低,可能要花 3-5 年才能稳定,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太难了。
张雪峰说 “普通家庭别报哲学”,不是说哲学没用,是怕家长分不清 “兴趣” 和 “职业”—— 哲学可以当爱好,但别当专业,先选能吃饭的专业,再谈精神追求。
不是这些专业 “不好”,是普通家庭要 “权衡风险”
张雪峰劝退这些专业,不是否定专业本身,是替普通家庭算账:这些专业要么需要 “高学历 + 长期投入”(生物、材料),要么 “技能空泛难就业”(工商管理、教育学),要么 “被时代冲击没优势”(新闻学),要么 “就业太窄养不活自己”(哲学)。
如果家里有资源(比如能帮孩子进科研院所、安排媒体工作),或孩子真的热爱、愿意熬十几年,选这些专业没问题。
但如果是普通家庭,想让孩子毕业有稳定工作、少走弯路,不如优先选 “有具体技能、就业稳” 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电气、口腔医学、师范类(学科方向)—— 这些专业不用 “赌未来”,毕业就能变现,对普通家庭来说更靠谱。
专业选择没有 “绝对的好与坏”,只有 “适合不适合”。别被 “高大上” 的名字骗了,也别被 “理想” 冲昏头,普通家庭的孩子,选专业先看 “能不能就业、能不能赚钱”,再谈其他 —— 毕竟,先解决 “吃饭问题”,才能谈 “诗和远方”。
来源:慧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