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为例,从传播主体性质、传播内容形式、意义价值取向、国家政策指导等角度分析,将“网民办网”理解为“群众办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实践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对当代群众办报理论进行丰富与发展,继而推动理论更好地反哺现实和指导实践发展。
作者:陈鸥帆(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琦(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5年第8期
导 读:
本文以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为例,从传播主体性质、传播内容形式、意义价值取向、国家政策指导等角度分析,将“网民办网”理解为“群众办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实践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对当代群众办报理论进行丰富与发展,继而推动理论更好地反哺现实和指导实践发展。
一、引言
群众办报的主要形式是通讯员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机构从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始,就注重吸收和培养工人、农民等广大群众成为通讯员来采写消息、通讯;通讯员在通过新闻报道反映本地情况的过程中实现了基层动员,本身也成长为合格的编外新闻工作人员。培养工农通讯员既可以弥补当时报社员工和报纸稿件的不足,又可以密切与群众的关系;而且,工农群众通过参加读报和通讯采写活动提升了文化水平,激发了参与新闻传播事业和革命事业的热情。所以,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推行工农通讯员制度,帮助工农群众掌握新闻采写技术,使广大工农群众掌握了读写能力、获得了表达的权利,形成成千上万的工农群众成为新闻传播者的独特文化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媒体商业化改革的推进,虽然很多媒体也对通讯员制度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创新和改进,比如有研究者分析研究了《武汉晚报》自觉遵循“走转改”的基本要求,打造“市民记者团”,开创“微故事”新闻版的群众办报实践。[1]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通过深入落实“走转改”,搭建平台、走进群众,坚持开门办报,丰富了群众办报实践的形式。[2]《西安晚报》通过读者、网友、晚报官方微博的互动实现对群众办报的创新[3],等等。但总体上说,曾经遍布城乡厂矿的通讯员在媒体市场化发展的画面中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主要服务于市民阶层都市生活的有偿新闻爆料人。
二、“群众办报”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滞后
如果说媒体的商业化市场化发展,间接导致了以通讯员制度为主要形式的群众办报走向衰落,那么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可以说是为群众办报的再次勃兴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上述报纸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做的一些尝试,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回顾历史,中共的“群众办报”意识——把媒体及其所承载的现代新思想延伸、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可以说就是其创生时代的“互联网意识”。[4]那么,当互联网时代真正来临——早在2021年6月,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首次超过10亿[5],目前已达11亿[6],同样身处各行各业的网民为什么不可以成为“群众办报”的历史主体呢?当前网民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进行业余“办网”的行为和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其中有些甚至达到了相当专业的水平。但在理论上,学界对“群众办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在历史考据及其历史价值阐述方面,尚未将“群众办报”的范畴拓展到网民传播行为的理论研究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群众办报”的诞生和发展过程都和党报密切相关,共产党提出并实行依靠人民群众办报的工作方针,形成了一套实践方式,使群众办报成为国家新闻传播公共事业的一部分;但是,当前的网民通过“自媒体”进行的新闻传播,除却“朋友圈”发布之类的日常信息交流,更多是被社会资本运营的商业化媒体所收编的用户生成内容行为(UGC),是排除在新闻传播公共事业之外的商业化传播。在办报主体方面,群众办报的主体被认为是具有政治主体性的人民群众;其办报行为虽然被认为“业余”,但群众通讯员和业余记者不仅会得到相关媒体的专业培训,而且也会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趋向中共新闻传播职业精神及其传统的引领;另外,群众办报内容也同样要接受新闻把关,保证内容质量。因此,群众办报本质上是促进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播活动参政议政、自我成长的途径。相比之下,“网民”是一个去政治化的概念,网民运营“自媒体”主要是在由社会资本控制的商业传播平台上提供内容产品,其行为受制于“眼球经济”和流量竞争逻辑,内容把关程序欠缺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充斥着大量低俗、过度娱乐化、虚假甚至违法的内容。网民运营主体的形象也比较复杂,社会上对他们有着只追求流量效益、罔顾社会效益的刻板印象,批判传播学者也将其定性为服务于商业资本利益的“数字劳工”。这样的社会业余“办网”显然不能与传统的群众业余办报归入一类。
“网民办网”的现实情况确实比较复杂,所以中央网信办从2014年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突出问题,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同时,网络平台也在“进化”发展过程中,当下出现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在互联网流量竞争的红海中,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和商业传播平台发布的内容更加注重质量。另一个是青年网民更加理性与成熟。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网民尤其是一些青年网民在大国博弈的历史语境中长大,亲身体验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全面围堵和打压,以及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主流舆论对中国的污蔑与抹黑。特别是经历了中美贸易战、科技战、新冠疫情舆论战之后,严峻的现实激发了当代青年人的爱国热情,他们在互联网上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份热情——通过“自媒体”或平台媒体账号,积极关注国内外时事,冷静地分析当前形势,在互联网上积极反击外媒抹黑中国,甚至组织线下活动理性支持党和国家的决策与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饭圈出征”“帝吧出征”“守护最好的阿中哥哥”,关于“战狼2”和关于乌合麒麟漫画的热烈讨论等一系列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的网络事件中,青年网民们以“Z世代”特有的方式把党和国家荣誉与自身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线上线下、网内网外弘扬正能量的生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12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小粉红”们显示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现有体制的捍卫,敢于在公开场合和互联网上表达爱党爱国情感。
另外,互联网上还有非常多的中青年“自媒体”博主通过商业传播平台,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查阅丰富的国内外资料,运用幽默犀利的语言深度剖析国际热点事件,引导社会公众了解国家政策、正确认识国际局势,唤醒群众的国家认同,坚守中国发展道路。这种新型的时政解读和评论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观看和参与评论,既以广泛传播的民间声音有效纠正了西方媒体的报道偏差,也解决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些困惑和疑问,在更有效地进行国内动员,争取国际舆论主动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年轻的中国舆论力量在国内可以凝聚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在国际上可以助力中国媒体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抵抗西方意识形态侵略,从而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国际传播格局和对外舆论战线,展示立体真实、智慧坚定的中国形象。
对于包括这些青年“自媒体”评论现象在内的各种互联网舆论现象,向来不乏学术研讨,但是,很少被纳入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视野进行分析,类似的积极正向的网络舆论现象也很少被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创新发展思路所关注。事实上,诞生于也更匹配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既有理论体系要在当代互联网新媒体语境中获得创新发展,进而更好地观照和指导现实,就应该拓展思维的触角,关注和把握一些典型的互联网新闻传播现象,在拓展理论观照现实能力的过程中扩容、创新理论,赓续理论生命力。
三、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与“群众办报”
本文尝试以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为例,简要阐述互联网上积极的青年舆论力量勃兴的现象,并从“群众办报”视角对这些积极的网络舆论现象进行理论探讨。
选择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为研究案例,首先是因为截至2023年底,观察者网常驻哔哩哔哩网站(以下简称“B站”)的主持人有12位,共主持13档评论栏目,相对于其他“单打独斗”的“自媒体”主持人,他们形成了观察者网青年评论群体的集体效应,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而且,观察者网的青年主持人在B站平均拥有10万+的粉丝量,评论栏目视频播放量常居B站视频播放排行榜前十,有着非常高的人气。
观察者网是上海观察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闻时评集成网站,于2012年正式上线。[7]它的定位是“致力于荟萃中外思想者精华,鼓励青年学人探索,为崛起中的精英提供决策参考”。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经济学家陈平、国际政治专家宋鲁郑等都是观察者网的特邀评论员。为提高评论内容质量,深刻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观察者网曾邀请《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环球时报》原总编辑胡锡进、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马丁·雅克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开展线下讲座,并与网站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问题。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观察者网以官网和客户端为中心开拓了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多个平台,主要致力于深度解读国际时政。目前,观察者网拥有微博粉丝近1997万、B站粉丝760万、抖音粉丝1300多万。在微信和微博平台,观察者网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在抖音和B站平台,观察者网则致力于通过视频的形式多角度评论时事。
在观察者网的第三方平台中,B站是最受年轻用户喜爱、粉丝互动效果最强的平台。观察者网在B站投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事评论专栏,二是时政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栏目是核心的部分,在系列评论栏目中,一群青年主持人运用评论的方式对国际国内时政新闻进行深度解读和全面阐释,将严肃的时政内容与幽默的话语表达、趣味的剪辑方式、多元的互动模式相结合,备受青年人喜爱。其实,评论栏目的主持人们是一群没有专业新闻背景却有着不逊色于专业新闻人的新闻敏感和丰厚知识背景的青年“自媒体”博主,他们每人负责主持一档节目,评论内容范围开阔,以国际时事热点为主,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技术等领域。其中的代表性节目是《消话一下》《懂点儿啥》《逸语道破》《亚洲特快》,保持三四天一次或者更高的更新频率。在栏目中,主持人们幽默风趣、观点表达简洁明快,评论剖析深入透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2021年美国媒体诋毁新疆棉花时,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正面回应:美国对新疆的指责,是他们自己罪恶的反射,有关新疆地区“强迫劳动”的指责,完全是个别反华势力炮制的恶意谎言。[8]《人民日报》发表《带头抵制新疆棉花的BCI,究竟是个什么组织》,“新华微评”推出《“抵制”?新疆棉花不吃这一套!》,态度鲜明地支持新疆棉花,回击美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许多商业传播平台也自觉站出来揭露美西方媒体的谎言,观察者网评论栏目谷智轩推出《消化一下:新疆棉花遭黑,罪魁祸首找到了》,在B站获得100多万的播放量。董佳宁在《懂点啥儿:BCI居然还攻击中国扶贫是强制劳动?为什么他们这么熟练?》中指出,西方媒体将外出务工与“强制劳动”画等号抹黑中国,“如果他们认为扶贫也是中国的问题,那我们愿意为这个问题感到自豪”。在视频底端的评论区,受众紧跟主持人的观点导向发表言论,评论量达上万条——既有大量新疆人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人直接用事实证据反驳美国媒体的言论。
2021年7月,华春莹做客观察者网时提到,“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百姓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我们一定能够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观察者网有一个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优秀新闻团队,期待你们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更大力量”。[9]
以对观察者网评论栏目的长期关注和思考为前提,我们认为,以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为代表的“自媒体”内容生产、评论创作等互联网传播现象,既可以也应该被纳入“群众办报”理论范畴,从而得到群众办报实践应有的重视。我们继续以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为例,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把“网民办网”纳入群众办报的理论范畴,首先要辨析清楚“办网”的网民的身份性质。
观察者网评论栏目的高素质主持人都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当代“知识青年”,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办报”的“群众”,即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立足唯物史观,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赋予了“人民群众”不同的内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0]。之所以判断工人阶级之外的广大社会阶级都具有革命潜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面对空前强大的内外敌人,必须诉诸以工农为主体的群众力量,动员和团结社会各界,组成最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来争取革命胜利。因此,共产党在面对大多数社会阶级推动中国革命时,“不再只着眼宣传、灌输、启蒙,而还着眼在他们身上发现革命性,着力寻找最能使他们被打动、调动的互动形式,以有针对且有效地召唤和引导这种革命性。同时通过发现、发明本身具有吸引力的组织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形式,不仅把这些社会革命潜能充分调动出来,而且把这革命能量稳固、有机地结构进中国共产革命中”[1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时俱进地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12]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从特殊的历史现实出发,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中的一部分[13]。其召唤、调动和组织广大人民建设潜能的逻辑与历史上如出一辙。
从历史上的理论和实践出发考量,当今商业传播平台上有着积极建设性传播实践的网民理所当然就是“群众”的一员——从职业身份来看,他们是有着弹性工作时间的互联网创意工作者,或者说是一种“数字劳工”;从流量收入上来看,他们是城市“小资”;从个人素质和工作性质来看,他们可以归类到媒体脑力劳动者或(媒体)知识分子行列;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赞成、拥护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鲜明立场、强烈意愿和积极行动。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动员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果,如今,面临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坚守社会主义文化政治领导权的严峻环境,中国必须凝聚各行各业广大群众的力量,不仅要依靠国家主流媒体,也要重视那些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网民力量,并从理论和政策上对积极建设性的互联网传播现象给予充分肯定和正面引导。
事实上,当代网民有着清晰的“人民”定位。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服务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所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14]。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努力建设“全员媒体”,即信息生产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媒体从业者,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参与信息交互过程[15];并倡导主流媒体要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运用互联网创新“群众办报”实践,大兴“开门办报”之风,鼓励群众参与办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建设成就,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复杂态势,无论是参与到主流媒体网络办报实践的网民,还是通过UGC商业模式参与到社会新闻传播系统中的网民,在认清历史发展大势、维护国家利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方面都日益自觉。当代网民受教育程度更高、视野更开阔,他们有能力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讨论当下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并在互联网上表达爱党爱国的明确政治立场;他们通过观点激荡,越辩越明,形成了不可忽视的、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网民力量。所以,我们不应该受限于美国传播学输入的“受众”概念,把中国网民看作“去政治化”的“乌合之众”。屏蔽掉网民政治立场、社会身份甚至言论取向而一概论之的做法既不符合现实情况,也轻忽了可为国家公共传播事业助力的手足力量。我们应该拓宽视野,在当前中国需要争取国际舆论主动权、构建全球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时代语境中,站在新闻传播“全民动员”“全民组织”“全民觉醒”的角度看问题,把以观察者网的青年评论力量为代表的“网民办网”理解为新时代的“群众办报”的实践形式之一种、网络人民战争中的(青年)近卫军。
把“网民办网”纳入群众办报的理论范畴,其次要辨析清楚商业性互联网新媒体在中国新闻传播整体格局中具有的重要“业余”地位及辅助功能。
“群众办报”理论创新要求学术界不要执拗于“群众”与“网民”的抽象差异,不要仅根据商业传播平台和主流媒体的所有制性质进行判断,而是要根据网民和商业传播平台的具体传播行为及其社会效益来为其定性。以观察者网及其青年评论人为例,虽然观察者网是商业传播平台,但是在传统主流媒体也早已成为传媒市场主体、进行市场化经营的时代背景中,商业传播平台中具有积极正向意义的新闻或言论板块,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或言论板块不仅在存在着运营和管理方面的高度趋同,而且同样发挥着建设性的社会功能。事实上,当“网民”还被某些研究者作为一个“去政治化”的名词在使用的时候,网民自身已经“再政治化”“再人民化”了——面对国内公知大V误导舆论,美西方国家操纵媒体贬损中国、进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中国网民通过互联网各种新媒体渠道积极阐述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澄清历史与现实真相,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和中国国家形象。这就是自觉的人民群众的传播实践,他们并以这种传播实践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在哪里”。
关于商业传播平台具有“业余”地位与辅助功能这一点,管理部门对现实发展的把握更精准,相关论述也更有预见性和阐释力。2020年11月,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在长沙举行的中国新媒体大会上的致辞,从6个方面探讨了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理念、路径和方法。其中第一点是,“加快构建全媒传播体系。这是全媒体时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标。在内涵上,这个体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改革创新为抓手,实现资源集约、结构优化、差异发展、协同高效。在格局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交融并存,但互联网作为主战场、新兴媒体日益成为主阵地和移动化、视频化的趋势愈加凸显。在结构上,这个体系纵向覆盖中央、省、市、县4级媒体,横向包括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其中,商业平台主要是发挥渠道、技术等优势助力主流舆论传播”[16]。主流媒体与头部商业传播平台的“强强联合”,已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与信息传播的一大趋势,双方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特征也日益明显,正在形成中国互联网传播的一个崭新业态。比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纷纷入驻微博和微信平台,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党媒入驻抖音、B站等商业传播平台,积极开拓新渠道,吸引用户关注。徐麟专门指出,“要把媒体的专业专长和网民的创新创造结合起来,吸引广大网民参与内容生产传播,提供更多观点鲜明的言论评论,不断丰富优质信息内容。要把受众‘需要什么’与媒体‘生产什么’结合起来,增强内容供给的精准性、契合度,提供更多个性化、特色化新闻信息产品”[17]。
最后,把“网民办网”纳入群众路线的范畴,还要牢牢把握“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新闻舆论阵地在哪里,党管意识形态就应该落实到哪里,换言之,主流媒体和商业传播平台同属“党管意识形态”大局中的一分子。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阐发国家的互联网发展实践,一方面,“要规划好布局、统筹好资源,着力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避免各自为战、简单相加”[18]。另一方面,新闻理论研究要探索商业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的可能途径,使得商业传播平台在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更好地寻求平衡点。比如有学者指出,商业传播平台的社会责任,“指以满足或超出社会对商业媒体的商业、法律、道德、公众方面期望的一种方式经营媒体,并以造福社会的方式利用其资源,承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努力为媒体获得直接收益的同时,考虑公共利益,为改善社会整体状况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19]。再比如,新闻理论研究可以参与探讨商业传播平台及其UGC依据所报道内容的不同,把思想性、指导性和社会公众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以独特新颖的内容,打造自身新闻品牌,从而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四、“群众办报”实践和理论的扩容及其创新意义
新闻学界要充分认识到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具有对“群众办报”理论进行创新的自觉意识和勇气。从宏观层面来说,中国已经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政治要求。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到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都需要媒体正确解读与传播中国理念和中国道路。同时,与美西方国家之间的舆论战必将激烈而持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新闻事业的力量之源在于凝结广大群众的力量,参与到捍卫民族国家利益,掌握舆论主导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斗争中。新媒体时代,群众的活动已经从网下转移到网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主要平台。所以,我们不仅要依靠主流媒体,同样要重视那些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商业传播平台和“自媒体”,高度重视互联网阵地建设,更好地鼓舞互联网群众、组织互联网群众、引导互联网群众,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自媒体”、商业传播平台的联动作用,打好中国复兴征途上的新闻传播“人民战争”。
把具有积极正能量的“网民办网”纳入“群众办报”理论范畴,也有利于我们突破相关理论迷思。从中国新闻理论逻辑所依据的历史逻辑来看,“群众办报”理论和实践源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确立的“群众路线”原则,即为了发动群众,塑造共产党理念中的革命主体,“从事新闻工作的知识分子面向劳工、走向基层、服务大众,与社会底层相结合”[20]。以此为基础,到抗战时期的延安,党的报刊普遍实行通讯员制度,由此形成“群众办报”的理念和实践。但人们总是习惯把“群众办报”与“全党办报”放在一起进行探讨,有研究者将“群众办报”当作“全党办报”的具体实施策略,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办报思想;或者把“群众办报”当作“用”,认为“全党办报”才是“体”,将“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降格为“全党办报”的附属概念,这在无形中戕害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办报”的思想价值。[21]“群众办报”虽然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是中共“群众路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但它与“全党办报”不是从属关系,二者之间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两者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全党办报”强调的是办报主体是党员干部、新闻的组织与管理形式的党性原则;“群众办报”则强调办报主体、新闻内容和服务对象要具有全民性。如果把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比作一驾马车,那么“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就是马车的两个车轮,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任何厚此薄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主流传媒走向市场,走进互联网,开始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伴随而来的是“全党办报”的形式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群众办报”的形式也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与时俱进,大规模网民加入“办网”队伍,除了加入主流媒体网络版,更多的是通过商业网站或B站、微博、微信等头部平台传播信息、解读时政,传播真知,不仅实践渠道、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而且能够根据传播媒介和受众群体的特性,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优化舆论引导效果。因此,这些网民应该扩容到“群众办报”的主体中来,丰富“群众办报”思想的时代内涵。
在此基础上,理论探讨可以拓展更为开阔的研究空间,比如,“网民办网”作为“群众办报”的形式之一,党政相关部门应该如何具体参与引导、监管、培训甚至“取经”;比如,主流媒体可以派驻专业记者有选择地参与“网民办网”实践,与网民沟通思想、切磋技能、互通有无,以优质的“网民办网”实践热点为内容、以专栏为形式进行合作与互动;比如探索特色鲜明的大众化传播话语,以隽永深刻、人们喜闻乐见的文风双向反哺主流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文风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的实践与理论伴随着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段必然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我们始终强调,要站在深刻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性,以及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霸权下谋求生存与发展所赋予新闻传播事业历史使命的高度,在把握媒体技术发展及其引起媒介生态整体变迁的社会现实基础上,通过对变化着的、多元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与开掘,积极促进主流媒体的职业主体和“群众办报”的业余主体实现知行合一的回归与超越,共同成为互联网时代捍卫国家利益和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新闻传播主体。
【本文为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横向课题“批判传播理论中国化与大众传播治理研究”(编号:202051)、山东师范大学教改课题(编号:2021BJ046)、山东师范大学重点教改课题(编号:2024ZJ22)成果】
参考文献:
[1]范洪涛,周洋.升级“群众通道”寻求突围路径[J].新闻记者,2013(07):88.
[2]郑式平.让“走转改”成常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办报[J].中国记者,2015(08):61.
[3]章学锋.新传播格局下群众办报的创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90.
[4]赵月枝.全球视野中的中共新闻理论与实践[J].新闻记者,2018(04):1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9月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以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为标准,中国网民数量为10.11亿。https://www.cnnic.cn/n4/2022/0401/c136-5278.html。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5年1月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以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为标准,中国网民数量为11.08亿;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8.6%。https://www.cnnic.net.cn/n4/2025/0117/c88-11229.html。
[7]观察者网.关于观察者网[EB/OL].(2012-04-16).https://www.guancha.cn/about/about.shtml.
[8]澎湃新闻.美国务院报告称新疆“种族灭绝”,华春莹8分钟回应[EB/OL].(2021-03-31)[2025-06-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736038895840356&wfr=spider&for=pc.
[9]华春莹做客观察者网,鼓励年轻编辑团队讲好中国故事[EB/OL].(2021-07-29)[2025-06-1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804177.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11]贺照田.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J].读书,2016(02):15.
[1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一)[N].人民日报,1957-06-19.
[13]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19.
[14]习近平:领导干部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EB/OL].(2016-04-20)[2025-06-10].https://www.cac.gov.cn/2016-04/20/c_1118679204.htm.
[15]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学术界,2019(07):42.
[16][17][18]中宣部副部长徐麟:坚守正确方向导向,坚决防范资本操纵舆论[EB/OL].(2020-11-19)[2025-06-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792810362914581&wfr=spider&for=pc.
[19]王一丽.商业化媒体的社会责任释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2):109.
[20]王维佳.媒体化时代——当代传播思想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2.
[21]朱清河.大众传媒公共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31.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陈鸥帆,张琦.创新扩容“群众办报”:业余阵地的重塑及其价值——以观察者网评论栏目为例,2025(08):51-57.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