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织锦教室里,叶水云老师正俯身指导一位学生调整丝线密度。这一幕,已持续了三十余年。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水云褪去“大师”光环,扎根职业教育,将讲台与织机相连,让非遗技艺成为点亮湘西学子人
丝线在织机间来回穿梭,梭子在她与学生手中传递,土家织锦的纹样渐渐显现——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生命的编织。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织锦教室里,叶水云老师正俯身指导一位学生调整丝线密度。这一幕,已持续了三十余年。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水云褪去“大师”光环,扎根职业教育,将讲台与织机相连,让非遗技艺成为点亮湘西学子人生的火炬。
讲台织梦,用技艺改变命运
“这里的线要匀,图案才周正。”叶水云轻声叮嘱着。五年间,向树芬从连梭子都握不稳,到能独立完成复杂纹样,她的手上已磨出了厚茧。
这位因家庭变故辍学的姑娘,在叶水云的耐心指导下重拾希望。“无论我遇到什么困惑,她都会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向树芬的声音里满是感激。
生活中的关怀更让学生们铭记于心。“你太瘦了树芬,要多吃点饭”这句叮嘱,温暖了向树芬五年求学时光。过节不能回家,叶水云就拉她到家里吃饭,桌上总少不了湘西腊肉和自家腌的酸萝卜。
叶水云常说:“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要过硬,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本领教给更多的人。带领更多的学生和学徒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她教的不仅是织锦与蜡染的技法,更是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底气。让每一个孩子都相信:靠着一双手、一门手艺,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公益课堂,三十载初心不改
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公益课堂里,三十多张织机整齐排列。这个免费对外开放的课堂,叶水云已经坚持了三十余年。
“教学很细心,要求很严格,每一个动作,每一根线,每一个图案,精益求精。”学员杨魁飞说。叶水云从不会因为学员基础薄弱而敷衍,哪怕是最简单的打结方式,也要盯着大家练到“闭着眼都能打好”。
隆永姐是公益课堂最早的受益者之一。三十年前,她还是个对未来迷茫的农村姑娘。“叶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挑花、织布,连吃饭都喊我们到她家去。”如今,她靠着这门手艺负担起三个孩子的学费,让家庭过上了安稳日子。
三十年来,叶水云坚持不收取任何费用,还常常自掏腰包为困难学员提供丝线和蜡块。她的公益课堂共带动学生就业创业超3000人次,推动建设76个“乡村非遗课题”。
创新传承,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在凤凰古城的街巷里,湘西蜡的世界有限公司门店总是人来人往。企业法人姚六菊是叶水云培养出的年轻徒弟,她将传统蜡染纹样与现代生活用品巧妙结合,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记忆”变成“能走出去的生产力”。
“老手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要让它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才有生命力。”在叶水云的鼓励下,姚六菊尝试将蜡染元素融入旅游商品设计,从图案简化到用途拓展,每一步创新都离不开叶老师的指导。
如今,姚六菊的企业不仅让凤凰蜡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还带动了当地一批农村妇女就业。这种“技艺+市场”的模式,正是叶水云“以技赋能”理念的实践——她不仅教徒弟们怎么做手艺,更教他们怎么让手艺产生价值。
数字化传承,让织锦走向更广阔天地
2019年开始,叶水云担纲“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传承创新资源库——土家织锦技艺”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教学。
她带着青年教师赵静等,前后到武陵山区近百个土家村寨调研,采集整理出200多种土家织锦纹样。线上教学资源不够,叶水云就拿出自己积攒几十年的“家底”——上百件从民间收过来的“老花”作为课程案例一一拍照上传。
两年多时间,叶水云带领青年教师制作55个微课、63个文本、99个视频等课程资源,编撰完成《土家织锦技艺》课程,成体系介绍土家织锦技艺、历史及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实现土家织锦技艺和文化永久保存。
“叶水云老师是职教领域的杰出典范。”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吴娟评价道,“她用匠心守护文化传承,以师者情怀培育技能人才,是当之无愧的最美老师!”
如今,叶水云老师播下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她的学生遍布全国乃至世界,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有的成为织锦工艺大师,有的带着技艺走出国门。土家织锦这项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织就更多希望与梦想。
潇湘晨报记者钟锦涵综合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