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各位彦祖、亦菲们是从什么时候上网的?我家里有电脑那年,天朝队还能在正规比赛正经赢下日本队(1998年3月7日东亚四强赛,黎兵头顶脚踢梅开二度完胜日本);第一次上网的时候,什么千年虫、世界末日论、东方大帝复活颠覆世界、玛雅水晶骷颅头的地摊文学还有最后一丢丢
不知道各位彦祖、亦菲们是从什么时候上网的?我家里有电脑那年,天朝队还能在正规比赛正经赢下日本队(1998年3月7日东亚四强赛,黎兵头顶脚踢梅开二度完胜日本);第一次上网的时候,什么千年虫、世界末日论、东方大帝复活颠覆世界、玛雅水晶骷颅头的地摊文学还有最后一丢丢库存,毕竟1999年还没有过去,“预言”还有实现的可能。
那时我们上网还要拨号,拨号上网必须有猫。不好意思,不是这种猫。
我们说的猫其实是调制解调器Modem,哪怕是现在,主流的光纤上网也是需要一个光猫的,其实也是沿用了这种叫法。相信,猫这个说法没有家乡话了吧?
Modem的读音有一点点像猫,最关键的还是,早期拨号上网,modem确实会在握手协议的时候发出类似与猫叫的尖锐声音。那时,村里的人都知道,村头第二十个不差钱上网的傻子上网了。
那时的猫有三种,外置带处理芯片的叫做外猫,也叫硬猫,接口是COM口,那时USB还没有普及;内置的就是上图那种插在PCI接口的叫做内猫,但全靠芯片运算的叫做硬猫,一半靠硬件一半靠软件的叫做半硬半软,最低端的纯软件的就是软猫。
第三种就是笔记本上面用的,用的是笔记本专用的接口PCMCIA。只见过,没用过。大学的时候别说笔记本,手机到毕业的那一天,全班仅有三台(不包括我,占比为1:11)。
部分的modem还能作为传真使用,因为本来就是连着电话线的,而且有电话进来的时候很容易掉线。我的父亲大人,每次都能精确卡点到我上网,尤其是下载的一刻打电话回来查岗。来来去去就是作业写完没有,有没有好好学英语啊之类的。他老人家就不会问问别的,比方说,生活费够不够之类的。
下载断了就只能重来,因此诞生了断点续栽软件,还能多线程下载。这个在当时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早期的下载软件主要是网络蚂蚁和网际飞车,前者据说是因为沉迷魔兽世界没有更新最终被迅雷反超的。
那时我们上网虽然慢,但玩法还是很多的。比方说,申请免费空间做个人主页,在个人主页挂广浩赚美刀,甚至还有一个在网络就可以给任意收集发短信的软件-网络袋鼠。我估计用过的人很少,貌似存在不到半年就被三大流氓查水表了。
拨号上网的极限是56K,注意是大写的Kb,不是小写的Kb。后者和前者的换算是8:1,相当于当年美刀和软妹币的汇率。不过实际下载速度绝对是达不到56K的,最高我见过40K,可能是我的属于半硬半软的内猫,而且家里的地线也不靠谱。
拨号上网有一个当年我们都忽略的优势,就是上下行对等,也就是上传和下载的速度是一样的,非常有利于我们初期的个人主页作者。期间出过一个叫做ISDN一线通的拨号上网,好处就是同一个电话号码,提供第二条电话线,有电话进来的时候不会掉线。而且还能双ISDN组合,64KBX2变成128KB“高速上网”。这东西有幸在跑去广州盘福路,高富帅家里扫描照片的时候见识过一次,确实很吓人,无论速度还是价格。
二代目应该算是ADSL吧,ADSL常见的有4Mb和8Mb两种。注意,这次是小b,也就是需要除以8。实际的下载速度对应的就是512KB/s与1MB/s两种。
不过,第一晚实用ADSL的时候,我已经一口气恶补了当年十多个没有看过结局的漫画,比方说乱马二分一、圣传、城市猎人等。
不过很遗憾,我从拨号上网开始至今,我不断地寻找,篮球飞人山王篇动画版在那里?
我们常陷入“带宽数值陷阱”——默认“千兆=极速”,却忽略了用户感知的“快”,本质是“需求匹配度+体验流畅性”的综合结果,而非单纯的带宽数值。排除光猫、路由器、线路等硬件瓶颈后,这种“速度上去了但体验没跟上”的矛盾,核心源于内容需求的指数级升级、网络架构的隐性损耗、服务端优化不足,以及用户心理预期的代际变化四大维度,具体可拆解为以下关键问题:
56K拨号时代(2000年前后)的网络需求是“能打开文字+小图”,而当前千兆时代的需求是“4K/8K视频秒加载、云游戏无卡顿、VR实时交互”——内容的“体量”和“实时性要求”,早已把带宽的增长空间填满,甚至反向超越。
1. 内容体量与码率的“军备竞赛”
2003年,网页平均尺寸仅93.7KB(约1张压缩图),加载1个页面只需传输1-2个资源包;2024年,单个主流网页(如淘宝首页、B站首页)的尺寸已突破3MB,包含100+个资源对象(动态脚本、高清轮播图、嵌入式视频、第三方广告插件),且每个资源需单独建立TCP连接、等待服务器响应。
我们早期在主页上挂个小广告,都是各种求打赏才偶然有人点一下。现在的广告几乎无处不在,甚至不少手机app里面内含广告,逼着你打开视频,而且默认了轻微的晃动就是操作。更别说,那种偷偷后台打开的了。光这些恶心的东西就偷偷占用了不少带宽。
更关键的是高码率内容成为常态:
记得真正意义的煲剧、刷电影是大三的时候买CD看RM格式的日剧,印象最深的是《101次求婚》和《GTO麻辣教师》。前者是弥补我当年因为考试没有在卫视中文台看到大结局的遗憾,后者确实有意思,一晚上我就刷完了。那时觉得realpalyer技术真的厉害,又清晰又小又方便。
然后出来工作第二年,看了RMVB格式的《圣斗士星矢》冥王篇,就以为画质莫过于此。
后来接触到思路论坛,知道什么是1080P高清电影,我的认知又升级了。
a. 1080P视频码率约6-10Mbps,4K视频达20-50Mbps,8K视频更是突破100Mbps;
b. 云游戏(如NVIDIA GeForce NOW、腾讯先游)的4K/60帧模式,需稳定150Mbps以上带宽,且对延迟要求
c. 视频会议(如Zoom 4K模式)的上行+下行带宽需求达8Mbps,是56K拨号总带宽(56Kbps≈0.056Mbps)的140倍。
1. 当你同时开启“4K视频+云游戏+视频会议”,即使千兆带宽(理论1000Mbps),也会因“带宽碎片化分配”导致单应用体验下降——就像“10车道高速路,同时跑10辆重型卡车,每辆车的通行效率仍会降低”。内容加载的“隐性耗时”:渲染比传输更慢
现代网页/APP的“慢”,往往不是“传得慢”,而是“解析渲染慢”。以Chrome浏览器为例,一个包含30个第三方脚本(广告追踪、社交插件、数据分析工具)的网页,资源传输仅占总加载时间的30%,剩余70%耗在脚本解析、CSS渲染、DOM树构建上。
典型案例:某新闻APP在千兆网络下,首页“白屏时间”达1.8秒——并非带宽不够,而是APP默认加载12个广告脚本+8个社交分享插件,这些脚本的执行阻塞了页面渲染,用户直观感受就是“点进去半天没反应”。二、网络架构:带宽是“车道宽度”,延迟/抖动是“通行效率”很多人误以为“带宽=速度”,实则带宽是“单位时间能传输的最大数据量”(如“1秒传1000MB”),而用户感知的“快”,更依赖延迟(数据从发出到接收的时间)和抖动(延迟的波动范围) ——这就像“高速路再宽,若每个路口都要等红灯(延迟),且红灯时长忽长忽短(抖动),通行体验依然差”。
1. 延迟:实时应用的“致命短板”
56K拨号的延迟约300-500ms,但当时无实时应用(仅文字聊天、静态网页);当前千兆光纤的国内骨干网延迟虽低至20-50ms,但国际链路、高峰时段延迟仍会飙升:
a. 访问欧美服务器(如Steam国际服、ChatGPT)时,因海底光缆有限+路由节点多,延迟普遍150-300ms,且丢包率达3%-5%——玩《CS2》国际服时,延迟超过80ms就会出现“开枪慢半拍”,超过120ms直接影响瞄准;
b. ISP(运营商)的“带宽共享”策略:千兆带宽是“峰值带宽”,高峰时段(19:00-22:00)因同一区域用户集中上网,实际延迟会从50ms波动到150ms(抖动100ms)——用抖音刷4K视频时,抖动会导致“画面突然卡顿1秒,然后快进补帧”,用户直观感受就是“网慢”。
2. NAT转换与P2P限制:隐形的“流量关卡”
家庭网络普遍采用“多层NAT”(光猫NAT+路由器NAT),目的是节省公网IP,但会导致P2P连接效率下降:
a. 下载BT种子、迅雷资源时,P2P需要设备间直接通信,多层NAT会让“找节点”的时间增加3-5倍,即使带宽够,下载速度也上不去(比如千兆网络下,BT下载仅100-200KB/s,远低于理论值);
b. 部分ISP为减少网络负载,会对P2P流量、加密流量(如VPN)实施“优先级限制”——即使你用千兆带宽,这些流量的传输速度也会被“限流”,比如用VPN访问国外学术网站时,下载论文速度仅200KB/s,比普通网页慢10倍。
用户的“上网体验”,是“用户终端→ISP网络→服务端服务器”的全链路结果——若服务端未优化,即使前端带宽拉满,也会因“服务器响应慢”导致体验差,这是很多人忽略的关键环节。
1. 服务端性能:高峰时段“服务器堵车”
a. 多数网站/APP的服务器是“按日常流量配置”,高峰时段(如电商大促、直播带货、游戏开服)会因“并发请求过多”导致响应延迟:双11零点,淘宝APP的“商品详情页加载时间”从0.8秒飙升至3.2秒——并非你的网慢,而是淘宝服务器每秒要处理数亿次请求,部分请求需排队等待;
b. 游戏开服(如《原神》新版本更新)时,下载更新包的速度从900Mbps骤降至100Mbps——因游戏服务器的带宽和处理能力有限,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用户的“满速下载”需求,只能“限速分流”。
2. 应用协议与优化:旧技术拖慢新带宽
a. 很多应用仍在使用“过时的传输协议”,无法适配千兆带宽的特性:部分中小网站仍用HTTP/1.1协议:该协议一次只能传输1个资源(如先传图片,再传文字),而千兆带宽的“并行传输能力”被浪费——用HTTP/1.1加载包含20张图片的网页,总耗时2.5秒;若用HTTP/3协议(支持多资源并行传输),耗时可降至0.8秒;
b. 视频平台的“动态码率”优化不足:部分APP未根据网络波动调整码率,比如你在千兆网络下看4K视频,若服务器突然因负载高降低码率,画面会从4K骤降到720P,且出现“缓冲转圈”,用户会误以为是“自己的网慢了”。
从56K到千兆,用户对“快”的心理预期已发生代际跃迁——不是网络真的慢,而是我们对“慢”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1. 心理阈值的“降级”:从“能打开”到“秒开”
2000年,56K拨号加载1个网页需10秒,用户会觉得“正常”;2024年,千兆网络下网页加载超过1.5秒,用户就会觉得“慢”——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对“等待”的忍耐阈值从2000年的8秒,降至2024年的1.2秒,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就会产生“卡顿”的负面感知。
2. 典型例子:打开微信朋友圈,若图片加载超过1秒,你会下意识划走,觉得“网不行”;但实际上,这张图片仅200KB,千兆网络传输仅需0.0016秒,慢的是微信的图片压缩和渲染逻辑,而非带宽。“对比效应”放大感知:多设备并发下的“带宽分流”
56K时代,一个家庭通常只有1台电脑上网;2024年,一个家庭平均有8-10个联网设备(手机、电视、平板、智能音箱、云摄像头),且常同时运行高带宽应用(如电视播4K剧、手机玩云游戏、电脑传文件)。
说到底,其实还是应用的升级与期望值的升级造成的。过往能看到清晰的小图片就不错了,现在满屏的视频还指望秒开,甚至4k高码率不带缓存就直接流畅播放,画质还能和真正的蓝光原盘五五开,这可能吗?
还有一点就是,后台的各种可恶的弹窗广告、甚至后台驻留程序太多了,不仅仅给你推送各种无用的信息,还偷偷收集你的信息。以前有一个玩笑是,2000年满街的木马、流氓程序为什么不见了?因为变成了正规军。
来源:硬派偏执狂一点号